正文

自由之代价(1)

李安哲学 作者:亚当·巴克曼 罗伯特·阿普


《卧虎藏龙》中的许多冲突都源于儒家和道家对自我修为理解之间的张力。电影标题指的是两个年轻的情侣:玉娇龙和罗小虎(半天云)。玉娇龙的名字意为“精致的龙”,而罗小虎的名字意为“小老虎”。玉娇龙和罗小虎都非常固执,且只顾自己,但都显示了尚未得到实现的极大潜能。因此,虎是卧虎,龙是藏龙。李安说“卧虎藏龙”这句话是一句常见的中国成语:“它提醒我们,永远不要低估神秘之事,不要低估隐藏于社会表面之下的潜在特性。”他进而说:“《卧虎藏龙》是有关激情、情感和欲望的故事—龙潜藏于我们所有人的心底。”玉娇龙和罗小虎冲动地对抗社会约束其欲望的企图,而身为君子的李慕白和俞秀莲则仍然生活于痛苦之中,因为他们无法表达对彼此的爱恋。因此便有了道家追求自然的创造性自由,与儒家的礼仪规矩和习惯性角色间的张力。

《卧虎藏龙》中的情节以玉娇龙为本真的自我修为所作挣扎为核心。尽管受到儒家社会结构的束缚,她却希望将自己创造性地重新定义为一名武士。因此,她个性的发展便成了对自主性的渴望与定义着她的社会角色、关系和责任之间张力的结果。日本哲学家和辻哲郎(Watsuji Tetsur )将此形容为一种双重否定的过程,其中,本真自我的出现是同时肯定和否定个性和集体的结果。玉娇龙不能只接受两个极端中的一种,因为它是存在于都会产生本真性的两者之间的张力。

然而,儒家思想的人道主义哲学与道家思想所赞赏的自然主义态度之间仍然存在根本性的争论。儒家思想认为道家聚焦于自然和无为的做法是含糊不清且缺乏组织性的,而道家思想则认为儒家的礼仪和角色是食古不化和闭目塞听的。霍尔和艾默斯指出,在道家思想看来,“人类坚持不懈的特质(德)与其自然情感可能的强烈程度,因为其对人为设计出的规矩和非自然关系(它们是灭绝人性的)的依赖而变得微不足道了,并且因为社会规章(它赋予井然有序的一致性以胜过自然性的特权)所准备的策略而变得微不足道了。”在《卧虎藏龙》中,这两个传统之间的张力通过儒教社会的约束和武林生活方式自由之间的冲突得以体现。电影和它据以改编的书籍都属于中国小说中的“武侠”流派。这个词由两个字构成:“武”指“战争”或“武力”,“侠”指“侠客”。因此,一位武侠就是指浪迹天涯的武士,他依照一种伦理准则生活,其中包括儒家的德行,如“义”(道德的适宜性)和“信”(正直)。人们期望武侠显示出对其主人和约束他们的道德准则的绝对忠诚,即使这意味着死亡。李慕白和俞秀莲都是这一传统的榜样:通过严格的训练,他们将自己培养为君子,但严格的武侠准则又迫使他们去做违心的事。李安说:

李慕白和俞秀莲是中国社会中两个普通人物类型的准确写照。他们恪守儒家的道德准则;他们为群体而生。在江湖上,你既需要生存技巧,也需要民众的尊重。玉娇龙象征了他们灵魂的欲望。事实上,玉娇龙是真正的主角。正是她的个性击败了李慕白和俞秀莲。她利用他们的谦逊。由于受到社会力量的约束,李慕白和俞秀莲从未充分享有过青春的激动和兴奋。他们为自己的身份付出了昂贵的代价:随着青春的消逝,悔恨日益加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