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首度听政 (3)

政治强人慈禧 作者:约翰·奥特维·布兰德 埃特蒙德·白克浩斯


垂帘之举,本非意所乐为。惟以时事多艰,该王、大臣等不能无所禀承,是以姑允所请,以期措施各当,共济艰难。一俟皇帝典学有成,即行归政。王、大臣仍当届时具奏,悉复旧制。

紧接着,又以皇帝的名义颁发了一道上谕,代表这个小男孩感谢两宫皇太后听政,承诺他一旦成年,将尽力服侍,以报慈恩。

当时对行政程序安排如下:两宫皇太后每天在偏殿共同主持朝会。朝会上,除所有朝廷大典之外,皇帝的叔祖父和四位叔父都免行“叩首”之礼,以间接地表示皇帝对长辈的尊敬。

两宫皇太后接受摄政权时,皇帝给她们赐封了尊号。头衔中的每个字代表每年从公帑中赐拨十万两白银(即时价两万英镑)。于是母后皇太后以尊号“慈安”而闻名,叶赫那拉氏则成了“慈禧”(慈爱与吉祥),前者为东宫皇太后,后者是西宫皇太后。在此后各个时期,尊号上又加了荣耀之字,每次加两字,于是在慈禧七十大寿时,她成了十六字尊号的骄傲拥有者。那一次,她谦和地拒绝了光绪皇帝(未经提示)要给她加封的四个字。慈安在有生之年一共获得了十个字;两位女士都在三十寿诞时得了两个字,在同治皇帝登基时各得了两个字,在他去世前为报答她们在其患天花期间“调护朕躬”各得了两个字,在她们四十寿诞时又各得两个字。慈禧在五十大寿时加了两字,光绪大婚时加了两字,六十大寿时又加了两字。走到生命终点时,慈禧完整的官方尊号便不易记住了,是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

听政之初,取悦并迁就恭亲王是适合叶赫那拉氏的做法。因此,慈禧与共同听政者一道,授予他“议政王”的头衔,并下特旨令他的“亲王”衔(这是先皇授予他的)成为世袭罔替?。恭亲王请求免加第一个头衔,两宫皇太后一再郑重坚持,后来的事实表明,她们当中的一位确实无需顾问。由于恭亲王多次请免,两宫就世袭头衔做了让步,但说好了要在更合适的时机重提此事。叶赫那拉氏在她感恩的情怀中,忘不了恭亲王在热河为她扮演的勇敢角色,作为报答,将其女儿收养为大公主,准许她乘黄轿。这位格格对慈禧影响很大,尤其是在末期,在1900年帮助端郡王和义和团首领时表现得非常突出。

慈禧听政之初对许多行政常规程序一无所知,只能摸索着穿行于党派政治和外交事务的迷宫之中,担心自己年轻而缺乏历练,她自然要依赖于先皇之弟的成熟智慧,对他言听计从。但随着时间流逝,她眼界渐广,见识加深,她那专横独断的本能便逐渐显露,对忠告和约束日益不耐其烦。凭借对历史的钻研和自身的聪颖,她对用人和处理国务有了自信,先前受她欢迎的指导如今令她生厌了,最终变成了碍手碍脚。她生性专横,她这种女人在已有主张的事情上不容别人干涉,而恭亲王那一方面,其自傲和自主的脾气一点也不比慈禧逊色。当年轻的叶赫那拉氏开始表现出摒弃其忠告的倾向时,他无意于掩饰自己的不快,双方关系迅速地紧张起来。由于慈禧不再费心隐藏怨恨,恭亲王逐渐采用一种政策,怂恿其同事东太后采取较为独立的姿态,这一招肯定会在宫内制造敌意与摩擦。关于官员的任命,这在中国是掌权者的主要目标与特权,他也习惯于通过直接与各省串通,不与叶赫那拉氏通气,提拔并保护自己提名的人。这一时期诸多事件的目击者记录了他们的印象:恭亲王在两宫皇太后听政之初对她们的态度就有些傲慢,总是强调其位置与其服务的重要性,在一次朝会上,他甚至放肆地告诉两位皇太后:多亏了他,她们才能有今天的地位,此话慈禧大约不会忘记,也不会原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