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慈禧与太监 (7)

政治强人慈禧 作者:约翰·奥特维·布兰德 埃特蒙德·白克浩斯


他在朝廷里肯定是怂恿挥霍浪费,而且也不足为奇,但其对财政的控制远远超过了私帑,在不止一个的历史时刻,给帝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例如1894年,中国屈辱地战败于日本之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挪走了海军的巨额款项,用于修建颐和园,而这项工程,李莲英及其手下从中渔利不小。1885年,醇亲王被任命为海军衙门的主管,由庆亲王、李鸿章与曾侯爵协助。然而,在侯爵(他曾是组建该衙门的核心推动者)去世之后,海军事务就被几个少不更事的王爷操纵了。到了1889年,皇帝亲政,他的首要措施之一,就是下令重修颐和园,这所皇宫自从1861年遭到英法联军焚毁后,一直是一片废墟。由于资金不足,李莲英提议将海军拨款用于建园,以给老佛爷提供一处舒适的住所。这个提议得到了执行,由于政府财政的原因,海军部成了皇室(内务府)的一个分支机构。中日战争爆发时,皇太后下令撤销海军部。这道懿旨激起了普遍的批评,但是,由于海军与颐和园重建的资金被当成了同一码事、同一笔账目,这道懿旨的意思很明白:由于颐和园的重建现已竣工,而资金已经用完,那么这一笔账目就应该关闭了。徒然地求索从颐和园转入海军的款子,显然会一无所得。

1889年,总管太监陪伴醇亲王,首次巡视北洋海军港口,包括旅顺口和威海卫的海军基地。当时的舆论普遍认为,给予这位太监的荣耀,显然比给予醇亲王的大得多。北洋水师的每一位军官,自丁提督以下,无不曲意逢迎这位权势炙手可热的皇家总管,力争名列其门生的名单,于是他被各式各样的贿赂和谄媚所包围了。许多批评家,中国的和外国的,都把中日战争的灾难归咎于李鸿章,他们肯定忽视了一个事实,这个事实连李大总督也不敢公开地指出,即百分之九十应当用于海军维护与供给,用于维持海岸防卫的资金,都被这位总管太监挪用到了颐和园(而其中有很多落入他自己的腰包),以致在紧要关头,水师官兵不肯效力,其大炮军械出了毛病。佩皮斯的读者们应该还记得,在英国历史上一个类似的危险时期,英国海军出现过类似的事态,幸运的是未曾影响官兵的士气。

李莲英对光绪皇帝的怨恨无疑是戊戌政变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此后又促使慈禧与帝国名义上的统治者之间失和与对立。不少人说,皇帝的驾崩也与他的怨恨大有干系,这种说法在京城里不以为怪。这位太监对皇帝的锐意改革又恨又怕,也很忌惮皇帝的那些广东顾问,他们于1898年作为变法的倡导者麇集京城,于是自然而然,李莲英成为反动派的首席顾问与同党,并充当他们的使者,怂恿皇太后再次听政。可以断言,如果李莲英极力怂恿慈禧反对义和团,而不是支持拳民,如果他没有唆使慈禧迷信义和团的魔术,那么排外运动绝对不会蔓延到山东边界之外,中国人也就免去了赔款的重担。一个皮硝匠的学徒能够如此发迹,以及他对一个如此伟大民族的命运产生影响,使得对于亚洲政治与宫廷生活的研究,成为多么有趣的事情!看一看这个人,在他参加女主人葬礼的那一天,此人内心最深处的想法会是多么痛苦,他被孑然一身地抛弃于坟墓的边缘,拥有他的祖国为之付出了如此沉重代价的不义之财!

在义和团危机的顶峰时,李莲英手握巨大的权力。端王的习惯是,每当他向皇太后和军机处解释他的看法时,都会强调,在得到总管太监的忠告与赞同之前,不能采取任何步骤。他会说:“此诏颁发,已得李公公之允。”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反对者闭嘴,因为他很清楚,很少有人敢于反对总管太监赞同的任何措施。当皇太后嘉赏义和团并悬赏购买洋人脑袋时,正是在李莲英的唆使下,她同意了从其私帑中支付这项异常的费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