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行卷”惹的祸 1

圈子·段子之唐宋官员博弈实录 作者:十二叔


长庆元年(821),距离元和三年的策试案已经过去十三年了。这十三年的时间足够发生很多事情。对于唐王朝来说,影响比较大的几件事分别是:唐宪宗李纯去世了;穆宗李恒继位了;李吉甫去世很多年了;他的儿子李德裕来到翰林院就职了;牛僧孺、李宗闵等昔日的青年才俊也已经步入中年,相继入朝为官了。

穆宗李恒继位,改元长庆。同样是人间四月天,一个本该诗意盎然的春末夏初时节又被一场科考案冲击得七零八落,风景不再怡人。科考案的始作俑者本来是两位主考官杨汝士、钱徽和对录取结果不满的宰相段文昌以及前刑部侍郎杨凭、翰林学士李绅等人,可是因为李德裕和李宗闵两人站在不同的阵营,便抓住这件事做文章,于是一场科考案就逐渐演变为两个阵营之间的斗争。

从这件事开始,以李德裕为核心的阵营和以李宗闵为核心的阵营之间展开了近四十年的斗争。这场旷日持久的“牛李之争”影响了整个晚唐的政治格局(将这场争斗称为“牛李之争”的原因见后文)。凡是朝堂之上的臣子,不论官职大小,几乎全都卷入了这场斗争,非“李”即“牛”。

既然这场科考案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影响,那我们就一起回顾一下发生在一千二百年前大唐王朝的那场“国考”吧。在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唐朝,考得好的人有可能平步青云,直接从一介布衣踏入高官显贵的行列,所以三年一度的考试牵动着全国士子的心。

长庆元年(821)的科举考试开始之前,与往年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出身寒门、没有门路的读书人只能老老实实地埋头读书,梦想着金榜题名、一飞冲天的时刻;出身高贵、家世显赫的读书人则联系家族中身在官场的叔叔伯伯们,希望长辈们帮助自己在主考官面前多多美言。其实,出身好的这些考生们都多虑了,即使他们不去活动,家族的长辈们也不会干等着考官的评判。一个家族能否长盛不衰,需要中坚力量,同样需要新鲜血液的补充,给家族的年轻人们一个进入官场的机会也等于在帮助家族争取更多的政治等码。

唐朝风气开放,就连科举考试的程序也不像后世的宋、明两朝那样严苛。唐代取士,考试成绩只占一部分,名人推荐也能算数。当时由礼部主持的考试也不实行糊名制,主考官阅卷的时候还可以参考举子平时的作品和才誉决定考生的去留。政坛上、文坛上有影响力的人都可以向主考官举荐人才,这种行为在当时很流行,没有人站出来指责这种做法的弊端。

唐朝的考生会在考试之前向有名望的人投递自己的得意之作,期待他们向主考官推荐自己,这种行为叫“行卷”。大诗人王维二十岁时进京赶考,就曾向岐王“行卷”。岐王很欣赏王维的才华,可不能保证王维能当上状元,便把他引荐给了唐玄宗的亲妹妹玉真公主。玉真公主也很喜欢王维的诗作,当即把主考官召来,告诉他帮他物色了一个状元郎。正式考试还没开始,状元就内定了,可见在唐朝,考生之间比拼的不仅仅是临场发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