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德裕得胜还朝 1

圈子·段子之唐宋官员博弈实录 作者:十二叔


李德裕老老实实地在河南滑州做他的义成节度使,李宗闵高高兴兴地在京城做宰相,两不相见,倒也相安无事。这时候,西南方向有一个小国突然叛乱,四川告急。这场叛乱让两个宿敌的命运再次发生转折。

说起来,西南边陲的叛乱还是穆宗时期的宰相杜元颖埋下的祸根。杜元颖是初唐名相杜如晦的五世孙,他曾经和李绅一起被权相李逢吉打击,到剑南担任节度使一职。杜元颖在朝中能身居高位,不是源于祖上的荫庇,而是他善于讨好穆宗皇帝。他曾创造过唐朝官场的一项纪录——一年之内由从七品的小官(补阙)蹿升为正三品的高官(户部侍郎)。能书写这项纪录,足以证明他把穆宗的马屁拍得多么舒服。

到了剑南当节度使,杜元颖仍不忘“孝敬”穆宗,期待自己能早日还朝。节度使一职在安史之乱发生之前很有实权,军政、民政、财政都归节度使一人掌管。安史之乱之后,朝廷倒是有意收回部分权力,可是恶疾难医、覆水难收。为了防止节度使的权力过大,只能增开军区,多派些节度使出去,以达到分权的目的。杜元颖显然就不是当节度使的料。他不懂军务,也不听人劝,不体恤士卒,也不会怜悯百姓,只知道一味地在民间搜刮奇珍异宝,好献给皇帝作为自己的晋升之梯。

剑南就在今天四川一带,属于大唐的边防重镇。剑南的近邻是南诏国,这是一个公元八世纪崛起于云贵高原的古代王国,开国君主是雄才大略的皮罗阁。唐朝初年,洱海地区不止南诏一个部落,与之并立的还有越析诏、施浪诏、浪穹诏等其他五诏。南诏得到了唐朝的支持,才顺利吞并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故此,唐初国力强盛时,南诏一直夹着尾巴,对唐朝毕恭毕敬,跟在大唐身后摇旗呐喊,打击吐蕃等国。后来唐朝国力渐衰,南诏国王的雄心壮志再次被唤醒。实际上从南诏正式建国,吞并其余五诏始,它就一直不甘心做唐朝的附属国。每次南诏国的新王登基,都会信誓旦旦地表示向外扩张,企图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南诏帝国”。

等到杜元颖这个不通军务的节度使上任,南诏国可算是盼来了良机。他们很快就攻占了戎州和邛州,西川周边的县郡接连被攻克,连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上空都飘起南诏的国旗。大量的人成为南诏的俘虏,大批的财物充实到南诏的国库,年轻的唐文宗愁眉不展。国难当头,身边却没有可用之人,他怎能不发愁?

李宗闵身为宰相,帮皇帝分忧乃是分内之事。他倒是机灵,想起被自己挤兑到河南的李德裕来了。起用李德裕不失为一步好棋。西南一片混乱,本就不好处理,李德裕如果摆不平这件事,他的仕途也就走到头了,能不能在混乱之中保住性命尚未可知;如果李德裕侥幸能够平定叛乱,那也是李宗闵有识人之明,推举有功。硝烟弥漫中,李德裕受命于危难之际,踏上了南下的征程。等待他的将是一场巨大的危机,切切实实是危险与机遇并存的局面。

李德裕以西川节度使的身份入川,上任之初,就显示了他在固边方面的才干。他首先收复成都,然后修筑边楼,整顿边防,以成都为中心,逐步向四周收复失地。他不在官府当官老爷,而是每天都深入一线,召集老兵,向他们了解边境的情况;约见当地有威望的百姓,详细询问当地的生产状况。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将边防的情况了然于心,山川、城镇、村落、交通关隘等地理信息被他绘制成军事地图,平铺在办公桌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