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失败的政变伤不起 2

圈子·段子之唐宋官员博弈实录 作者:十二叔


早几年,他曾物色了一个好帮手——翰林侍讲学士宋申锡,希望借助宋申锡的力量达到削除宦官势力的目的。宋申锡势力单薄,要消灭宦官,必须找到其他强有力的同盟。他的眼光不行,挑来挑去,竟然找到了吏部侍郎王璠。王璠假意答应,等宋申锡一走,就跑到郑注家里告密。郑注当时是王守澄在朝堂的代言人,他知道就等于王守澄事先得知文宗和宋申锡的“密谋”。王守澄干脆来了个先下手为强,直接诬陷宋申锡与漳王李凑有私,图谋拥立漳王为帝。文宗这才得知大事不好,不但要牺牲宋申锡,自己的亲弟弟也要葬送在这场“胎死腹中”的政变当中。最后,漳王李凑被流放,宋申锡被文宗当成了替罪羊,贬为开州司马,刚到开州就郁闷而死。

郑注是文宗第一次清除宦官的破坏者、第二次清除宦官的支持者。他不读圣贤之书,不信奉儒家讲究的君臣之道,也没有什么坚定的政治立场可言。对于郑注来说,生存、升迁、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再顺道玩弄别人的命运,就是他存在的最大价值。他当初为王守澄出主意,是因为王守澄是他当时最大的靠山。现在他站在文宗一边,清除宦官,是他看中了文宗对皇朝的影响力。

文宗李昂和两位心腹郑注、李训达成共识:除宦官最重要的是做好保密工作。上次失败就是因为被宦官提前得知他们的动向,这次一定要吸取教训,严格做好保密工作。三个人经常腻在一起,小心翼翼地探讨王朝未来的走向,王守澄看在眼里,却并未放在心上。他以为李训和郑注都是自己人,他们和皇帝的关系越好,对自己的生存越有利,却没想到这两个人正在为自己“掘墓”。

这一次除宦官,文宗三人的保密工作果然做得好,好到只有他们三个知道,连朝中的几个重要盟友也没有联络。王涯、贾餗等人还等着为国效力呢,可他们只是本次政变的外围力量,根本没有人去向他们交底。缺少了朝中大臣强有力的支持,此次除宦官的结果几乎可以预见。

颇有才华的李训还为文宗制定了一条治国方针——先除宦官、次复边患、次清藩镇。有了这个远大的理想,文宗感觉自己之前的九年天子生涯简直憋屈透顶。多亏老天让他遇上李训这个人才,要不然还不知道会继续憋屈多久呢。

有了光明的前途,李昂三人还要行走在曲折的道路上。他们煞费苦心地瞒过了所有人,逐步进行去除宦官的计划。王守澄是头号大敌,尽管他把李昂推上了皇位,尽管他把郑注从一介游医提拔为朝廷重臣,尽管他给了李训第二次政治生命,可他不知道这三个受过他恩惠的人却对他高高在上、时时处处以恩人自居的嘴脸厌恶透顶。

晚唐宦官权重,但宦官集团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他们也像外廷一样会因为利益不均而拉帮结派,只不过没有外廷的争斗表现得那么明显罢了。

太和九年(835)五月,宦官集团内部出现了一丝波动——“老祖宗”王守澄生气了。原来是天子下诏,任命仇士良为左神策军中尉,这一举动很明显是在削弱王守澄的军权。他不明白,皇帝为什么突然发出这么一道莫名其妙的命令。仇士良也是一名资深宦官,对王守澄得居高位甚为不满。文宗提拔他就是为了对付王守澄,这是懦弱的皇帝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想出的“以毒攻毒”的好主意。他这一举动可谓是“前门拒虎后门进狼”,等仇士良翻身的时候,其贪酷残暴比王守澄有过之而无不及。仇士良独断专权,二王、一妃、四宰相都葬送在他的手中,导致唐朝的政坛更加混乱不堪,这是后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