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篇(3)

小书馆·学诗浅说 作者:瞿蜕园 周紫宜


旧体诗的美妙,有一大部分是由于声调的和谐。这种和谐不是由于乐律的关系,而是由于字音的关系,并不需要懂得音乐的人才能掌握,只要读音准确,人人都能领会的。但由于各地的方音不同,对于所谓四声的区别可能有不同的感觉,因而对于平仄的体会就有难有易。

四声是汉字读音的重要特征,也是最基本的声调,在日常的口语中总是用得着的。一般说来,每一个字都可以念成平、上、去、入四个声。不过必须注意:这里的上字不能读成上下的上,要读作“赏”。请读者先把这四个字放在口头准确地念一下,看看有没有声调上的不同。然后再把四种水果的名字分别念一下。首先,平声是“梨”。变成上声,就是“李”,再变成去声,就是“荔”,再变成入声,就是“栗”。如果说;梨子、李子、荔枝、栗子四样东西叫起来是一样的,绝对不能想象。任何地方的人,叫这四样东西,一定都是很清楚,不至于误会的。果真能把它们的名称区别一下,那就对四声容易了解些。

这个图表表示一个字的四声可以用位置来说明。从左下角起,位置是低的,就作为平声。从平声向上一转,转到左上角,就是上声。再一送,送到右上角,送得最远,就是去声。收回来,向右下角一按,按得用力,就是入声。

从前有四句歌诀,描写四声的声调,是很扼要的,读者可以从这里得到些启发。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个歌诀告诉我们:凡是一个字,不需要费力,只要平平读去的,就是平声。如果将舌头用力转一转,仿佛向上提起,就是上声。如果将这字向远处送。声调拉得长些变得尖些,就是去声。如果将这字用力截住,不拖长,不提高,就是入声。

字的声音和意义往往是有关系的。除平声不须说明外,试举几个上声和去声的字来对照一下:

少、小、简、短、老、减、忍、狠。(上声)

媚、丽、妙、俏、俊、秀、亮、脆。(去声)

这样,可以知道上声字往往有用力费事的表情,去声字则偏于秀媚、清脆、嘹亮。

至于入声字,尤其容易看出表情的关系。形容词方面有“急”、“迫”、“辣”、“杂”、“狭”、“窄”等,动词方面有“勒”、“刻”、“杀”、“压”、“切”、“割”等。显然都表示深切而直截的意思。

当然,这并不是说一切的字都可以用一个公式来归纳。以上所举,只是概括的说法,不能胶柱鼓瑟。在这里提出这一点,乃是要说明作诗为什么必须留意四声的适当使用,学诗的人为什么首先要掌握四声的辨别。

如果对于四声的辨别还感觉困难,那么,不妨暂时放在一边,先弄清平仄再讲。

四声可以归纳成两大类,平声就是平声,而上、去、入都是仄声。换句话说,不轻不重的是平声,需要用一点力的是仄声。按欧洲文字的通例来说,平声就是非重音,仄声就是重音。西文的诗句,重音非重音必须相间使用,汉文的诗句,平仄也必须相间使用,正是同样道理。

现在举出一首平仄规律最严格的唐人五律诗,作为示范: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下面右边是页)。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