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篇(5)

小书馆·学诗浅说 作者:瞿蜕园 周紫宜


但这也不是必须墨守的成规,名家的作品中也有不拘的。

关于四声,还有几句补充的话。

某些地区的人,对于上声和去声的辨别感觉不很自然。那么,最好把常常连用的几个语词念一念,比如“买卖”,“使命”,“里外”,“老少”,听听第一个字与第二个字有没有区别?这个区别就是上声与去声的区别,以上所举的四个例,第一个字都是上声,第二个字都是去声。从这里体会,就不至于茫然了。

另外一点,平声还有阴平、阳平的区别。这在作诗的时候可以不管的,但在口语中天然(天然可删去)要经常遇到,也不可不附带说明一下。凡是平声中稍高一点的就是阴平,低一点的就是阳平。“阴”字本身就是阴平,“阳”字本身就是阳平。举几个连用的字为例:比如“归来”,“萧条”,“生成”,“支持”,第一个字都是阴平,第二个字都是阳平。如果念来听听,细加体会,就不难辨别了。

有些人看见诗韵中有上平、下平,不免与阴平阳平混淆起来。其实是不相干的。诗韵中的上下平是因为平声字太多,所以分成两部分,以便记忆,其实并没有其他的原因。

对偶

中国传统文学有一项独有的特征,就是“对偶”。这在口语中已经可以遇到。在文章中用了双句更增长不少力量,尤其在抒情写景的文章中,更不嫌双句之多,愈多愈显描写的深刻。因此专用双句组织成文的就变成骈文的一种特殊体裁。在六朝到唐代,正是骈文盛行的时代,与此同时,诗也发展到了高峰。所以诗的形式优美,对偶是其构成之主要部分。虽然对偶也不一定采用最严格的规定,但无论如何,对偶的精神总是存在于诗中的。

所谓严格的规定,首先是:这句的名词对那句的名词,动词对动词,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单字对单字,双字对双字。(双字例如:处处,悠悠。)其次还要草木鸟兽对草木鸟兽,人名地名对人名地名,颜色对颜色,数目对数目。如果用典故或成语,又要其中的字面形态相对称,出处的时代也相对称。总之,要求工巧,如同精细的刺绣和雕刻那样,使人叹为鬼斧神工。

但是实际上也只能达到相当程度为止,追求太过,又变成有伤大雅了,非但不必,而且是应当避免的。

不过为初学者说法,这种技巧也必须练习一下。先举几个例来说明。

对偶一称“对仗”,亦即“对句”。基本上是整齐匀称的意思。现在举一联典型的对句如下:

明日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诗)

两句都是写景,而且都是写眼前的景。“明月”对“清泉”,“松间”对“石上”,“照”对“流”,再工整没有了。初学者应当以此为范例,照样练习,要作到自己能成对句而不费力为止。开始的时候,可以先对两字,逐步加到三字、四字。俗称“对对子”,术语是“裁对”或“属对”。作诗总不能不经过这一关。

但是掌握了基本技巧以后,就要体会古人对句的灵活变化。一种是把两个普通常用的字变成新鲜的意思。例如: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诗)

白露、明月是眼前常见的,心中常有的,口中也常说的,现在说:白露从今夜白起,明月和故乡一样的明,这就不是平平常常的说法,却能够把对景生情的心思说出来,这就是诗中的好句子。

另一种是表面上虽是平行的对句,实际是从上句启发下句的。例如: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诗)

传书的鸿雁几时才得来到呢?正是江湖多秋水的时候呀!本来是一个意思,却把它组织成两句对偶,这样就使人不感觉对仗的呆板了。

另一种是在平常的句子中,用两个十分用力刻画的字眼振起精神,因而变得极不平凡。例如: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