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记忆与幻想之都 10

欲望号街车 作者:张闳


[“工人新村”与具体的乌托邦]

工人新村是上海历史叙事中的一个重要情节。

20世纪50年代,新政权开始兑现平民主义政治的承诺。上海市政府成立了“上海工人住宅建筑委员会”,从苏联引入“工人新村”的建筑理念,以构筑新国家主义的建筑蓝图,并试图解决上海300万产业工人的住房困难问题。第一批新村参照苏联集体农庄的结构而建,均为两层立柱式砖木结构,有统一的单元、统一的房型和面积,多户共用的公共厨房和卫生设施。  据调查,上海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一村的建设就是如此,五开间,坐北朝南或坐西向东。每个单元建筑面积为275平方米,居住面积1734平方米。可住大户4户,小户6户。大户居住面积为204平方米,小户居住面积为153平方米。每层均辟有公用厨房,为5户合用。厕所设在底层,为同一单元内的10家住户共用。著名的曹杨新村的各小区之间沟渠纵横,阡陌相连,禾绿稻黄,鸟语花香,一片江南水乡景色,环境优美,且与长宁、普陀、闸北等工厂区相距不远,是理想的工人居住区域。这里经常成为20世纪50年代表现社会主义城市建设和工人阶级新生活的电影(如《大李、老李和小李》)的外景地。

“新村”理念最初来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和傅立叶,曾经尝试过建立这样的乌托邦。它们是被称之为“法伦斯泰尔”或“和谐村”之类的现代城市社区。20世纪初期,“新村文化”在东方掀起了一次小小的高潮。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实笃力倡“新村主义”,他在1918年创办《新村》杂志,倡导建设互助互爱、共同劳动的模范新村。“新村主义”思潮在五四时期影响到中国,经过周作人等人的提倡,在新青年中形成为一种风尚。毛泽东、蔡和森等就曾受此影响。青年毛泽东曾草拟过一份新村计划书,其中设有“公共育儿院,公共豢养院,公共学校,公共图书馆,公共银行,公共农场,公共工作厂,公共消费社,公共剧院,公共病院,公园,博物馆,自治会”。这一点,对他日后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政治领袖之后的许多政治措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