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布莱克(1757—1827)

你应该知道的世界文学名家100人 作者:高强


1757年,威廉·布莱克出生于伦敦一个爱尔兰裔小商人家庭。幼年时,布莱克因为不喜欢学校的压抑气氛而拒绝入学,这使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但他显示出非凡的绘画才能,因而被送入一家美术学校。十四岁时,布莱克拜著名雕刻家詹姆斯·巴塞尔为师。此后,布莱克进入皇家艺术学院深造。与此同时,布莱克以雕刻谋生,通过与书籍雕印插图而开始与出版社打交道。在布莱克的一生中,他都身兼诗人与雕刻家两重角色。

1825年开始,布莱克深受疾病的折磨,他期望在有生之年完成但丁的《神曲》中的插图工作,并为此忍痛工作,直至去世的前几天,布莱克仍坚持作画,遗憾的是这一愿望至死都没有实现。

1827年8月布莱克与世长辞。

在英国文学史中,布莱克是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但他的一生却默默无闻,直到他去世后,他的作品价值才得到公认,并名闻天下。

布莱克的作品特点

早期作品多以欢乐、爱情及和谐为主题。尽管后来的作品改变了创作风格及主题,但早期的创作笔法在以后的作品中仍有所保留。通过对诗歌的形式和技巧进行执着的改革,对音部与韵尾进行多次大胆的改革试验,最终确立了新的诗歌风格,并与之前的诗歌传统彻底决裂。

诗歌表面直白朴素,却蕴含着美丽而深远的内涵。十分注重个人的幻想而轻视理性。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幻想,用可视的词汇表现出所要表达的一切。大范围地使用象征手法也是作品鲜明的特征。

诗歌对当时的各种社会弊端进行了揭露,为自由而战是诗歌的主要主题。

布莱克的代表作《天真与经验之歌》

诗歌先从“天真”的角度,表述了一个愉快而纯洁的世界,尽管这个世界中也偶有苦难与罪恶。“烟囱清扫者”中的苦难儿童,父母双亡,被残酷剥削,却还心存幻想,把自己最后一线信任放在了他所生活的社会制度上。在《扫烟囱的孩子》的结尾写道:“我们就起来拿袋子、扫帚去做工。大清早尽管冷,托姆的心里可温暖;这叫作:各尽本分,就不怕灾难。”这一切都能激起读者的强烈感受。

作为对比,又从“经验”的角度描绘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充满苦难、贫穷、疾病与战争的世界,在笔调上也极为忧伤压抑。

通过两部分的内容,反映了诗人的思想和创作从孩子般的天真状态走向成熟的苦涩历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