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代士大夫遇沮则退(2)

桃花扇底看前朝 作者:许石林


刘健、李东阳被一个大学生告状,尽管告状的内容还不够翔实,但这两个人就要求退休了,而不是通过手段和关系摆平此事。因为他们都是读书人出身的士大夫,士大夫为人处事的特点是“行己有耻”,遇沮而退,而不是没脸没皮、忍耻求进、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就是说,你能告状,尤其是把你一个身份低微的大学生都逼得告状了,可见我们在朝野心目中的影响是不好,不管原因是什么,我们认为一定是自己没做好,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被你们这么议论、非议,尽管你们所说的不一定是实情,但议论对国家产生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我们没脸面再待下去了。给皇帝提意见,皇帝不听,本来自己已经尽了职责,但是生在这种皇帝当政的时代,太令人沮丧了,不干了。

从前,读书人寒窗苦读,走科举求取功名,能成功考中的人是很少的,能考中后入职做官的更少。唐朝官员通过读书科考当官的仅占10%,但唐朝社会风气崇尚通过读书科考入仕,而以通过别的途径当官为耻,“士耻不以文章达”。宋朝录取的比例要大得多,但还是极少数人才能成功,因为参加考试的人数也同时大增,所以“天下才能,老于岩穴,不沾寸禄者多矣”!

尽管这样不容易,但是很多读书人好不容易考上了,也当官了,没几天,自己要求退休回家,不干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明朝陕西高陵人吕柟,状元出身,一辈子为官治学,为人处事,皆以希贤希圣为宗旨,当官数次辞职;皇帝数次起复请他再当官,他又提意见,又辞职,如此反复多次,最后终老关中老家。你说他辛苦,然而他“仕三十余年,家无长物,终身未尝有惰容”。

就是说,你让我干,我就按道理干;你不讲道理,我就不干,哪怕我饿死也不干。吕柟道德文章、行为事业,为天下楷模,名声远播,当时自称“小中华”的朝鲜国给明朝皇帝上书,请求赐给一套吕柟先生的文章,为其全国教材。

当官很不容易,可为什么遇沮则退,不珍惜自己的前程,去好好地巧言检讨,用那种神逻辑“别人是禽兽,我没当禽兽不如就不错了”,博得皇帝和上司的理解同情,保禄固位不好吗?不行!当时权宦刘瑾就是吕柟的关中同乡,他却备受刘阉打压排挤和迫害,按照世故的价值观,吕柟太执拗了,太不会来事儿了,其实你拜访一下刘瑾,吃顿饭、唱个歌、弄个书画笔会联谊,就好了呀。而这在吕柟和他的那个时代是不可想象的。真正的士大夫根本就不具备丝毫蒙混世事的“贱商”。

为什么他们那么不珍惜自己辛苦得来的功名官禄?因为他们有廉耻之心。有廉耻之心,即仁善之源,就没有“贱商”。今天的人思维贪惰,以为一建立某个制度就会万事大吉,总希望浩繁纷乱的政事人心有一个阀门,一下子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希冀毕其功于一役,忽视人的廉耻之心的培养。其实,制度再严密,人没有廉耻之心,都会钻制度的空子,慢慢将空子扯成豁口,最终致使制度崩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