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化乐旅 1(12)

文化乐旅——跟着古人游中国 作者:李贤娜


但孔子在“祖国”宋国却没有什么好际遇。当时孔子一行离开卫国南下去陈国,即从河南濮阳到河南淮阳去,车子路过宋、鲁、卫交界的宋城匡邑(今河南睢县匡城乡)。为孔子驾车的弟子颜刻用鞭子指着城墙上的一处缺口,兴奋地说:“我以前跟随阳虎(即鲁国季氏家臣阳货)攻打匡邑,就是从这儿破城而入的。”

没想到他的话,刚好被路边的匡邑人听到。当年阳虎攻打匡邑,作恶多端,老百姓恨之入骨。而且,当地百姓竟发现孔子长相像阳虎。那么孔子到底长什么样?古人说,孔子脑袋像尧,眼睛像舜,脖子像禹,嘴巴像皋陶。一句话,他有圣人像。中国孔子基金会则在争议声中向全球发布了孔子标准像,“宽鼻、阔嘴、浓眉、长髯,国字形脸,眼神温和,是一个具有山东人相貌特征的忠厚长者”。总之,匡人一看到孔子立即将他们一行人团团围住。

处境危险,孔子却神色坦然:“周文王死了之后,周代文化典籍不都在我这里了吗?上天如果想灭亡文化,就不会让我来承继!上天如果不想灭亡文化,匡人又能把我怎样呢?”子路拿起武器准备战斗,孔子说:“匡人是误把我当成阳虎,我们今天只能按礼仪来消弭这场误解,你来抚琴我来歌唱吧。”于是子路抚琴,孔子歌唱,琴声歌声和谐优雅。

匡人想,这不像阳虎能干的事呀。然后听说被他们围住的是孔子一行,随即撤兵。据民间传说,匡人知道被围的是孔子后,深感懊悔,一直撵到开封市杞县境内向孔子赔礼道歉,杞县裴村店原名“赔情店”,就是因此而来。为纪念此事,匡人在匡城还修建了一座“抚琴亭”。

难忘宋国:宋城遇险 乔装打扮方逃脱

南下陈国受阻,不得已孔子又回到了卫国。在卫国待了五年左右,再一次离开卫国。但他的目的地并不明确,经过曹国,曹国都城陶丘是古代著名的商业城市。但曹国没招待孔子,于是孔子一行又从曹国转到了宋国。孔子还是很爱宋国的,孔子年轻时曾到此学殷礼,几十年后重返,孔子仍倍感亲切。他是想多留一段时间的,但宋国对这位年近60、声名显赫的“同胞”,并未表现出什么热情。在这里,孔子非但没有受到礼遇,反而遇到周游列国中的第二次危难,差点把命丢了。

由于上一次是经过宋国,没有仔细看看,这次到了宋都后,孔子提议要到处走走。于是由冉求驾车,一行人出门逛街。走到北郊,看到不少工匠在凿石,有工匠哭哭啼啼。弟子跑过去打听,回来说:“这些工匠,都是大臣司马桓抓来为自己建坟墓石椁的人,他们有的已干了三年,石椁仍未造好,在这儿干活吃不饱穿不暖,病死和被石板压死的有二十余人,大家怨声不绝。”司马桓受宋君景公宠爱,骄傲奢侈,已失大夫风范,孔子指责说:“桓这样奢侈浪费,不知爱惜民力物力,这样的人真不如死后快点烂掉!”孔子的话,很快传到司马桓的耳里,他非常恼怒,就想害孔子。

孔子师徒住处附近有一棵大檀树,他们师徒时常在树下演习礼仪。有一天,司马桓派人来清场,驱散听众,拉倒大树,留下个大坑叫檀坑,还想加害孔子。孔子得罪了小人,弟子们担心司马桓下毒手,劝孔子早点动身,孔子平静地说:“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就是说,我的道德是上天赋予的,桓又能把我怎么样!不过为安全起见,弟子们还是催孔子速速离开。为防备司马桓追击,还给孔子化了装,改变了原定南下陈国的路线,出城门西行,直下郑国都城新郑(今河南郑州)。

在宋国孔子两度蒙难,两次脱险,在他看来是靠上天保佑。他以天命为自己打气,他认为的天命是责任感和使命感,“天下无道很久了,老天是以孔子当木铎警响众人”。以上两件事均印证了同一个事实:孔子在“祖先之国”,未受礼遇,过得很不愉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