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化乐旅 2(7)

文化乐旅——跟着古人游中国 作者:李贤娜


各国诸侯争人才:士人流行“游说之旅”

各国诸侯争相拉拢人才,文人们也热衷于奔走在诸侯国之间到处谋求重用,和当年孔子所做的事差不多,他们在战国有一个正式的称谓“游士”。游士一般解释为从事游说活动的人,但这不够全面。古代的“游”有行走之意,又有“交友”之意。有人认为:“游”即行,又有学习和交友之意,所以游士也包括游学求知、广交师友之人。“士”是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那时“士”几乎没有不“游”的,这种“游”的活动史书称“游说”或“游学”。

春秋以后,游士日多,战国是游士井喷期。在“学而优则仕”和招贤养士的诱惑下,文人广为游学,以期在政治舞台上一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当时但凡有点本事的士都喜欢游走在各诸侯国之间,他们主要是出售自己的学问和智谋,游说各国,宣传自己的主张,以求各诸侯的青睐,谋取荣华富贵;同时也拜师求学,广交师友,扩大自己的学术影响,从而踏入仕途。

除了各诸侯国国君外,各国王公贵族大夫对人才的需求也极大。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这四人被称为“战国四公子”。他们竭力网罗人才,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各自门下所养的士多时超过了三千人,比孔子门下的弟子还多。养士者为游学者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术研究环境,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并“赀养千钟”,待遇十分优厚。

由于需要量大而人才紧俏,出现了供小于需的局面。游士们的主张一旦不被采纳就会换到别的大夫家或别国去,而不会像当年孔子一样总要厚着脸皮回到卫国。诸侯大夫多得很,跳槽太简单了,游士们的选择余地很多。那个时期所有的执政者,所有掌权的人,对知识分子都是客气恭敬的,很少说重话。相反,当时的知识界言论自由,士人相当牛,经常教训自己的国君和顶头上司。其中,孔子的战国发言人孟子,曾掀起了浩浩荡荡的游说之旅,排场比当初孔子大得多。孟子周游列国,所到之处享受的都是部长级待遇。据说他到齐国去,齐王派一个大臣跟孟子说:“齐王本想亲自登门拜访您,但因风寒不能前来,请先生上朝与齐王见面。”孟子一听,说:“对不起,我也感冒了,不去了。”

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史上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盛世。这个时代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游士,前面有孟子等经典案例,后面墨子四处奔走;庄子同学惠施曾游魏、楚、宋等国;公孙龙游说燕昭王、赵惠王、赵国平原君赵胜;子夏从孔子游学,李悝从子夏游学;韩非和李斯曾从荀子游学;吴起从曾子游学,还有苏秦、张仪等,不一而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