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两汉至宋元:江湖萌芽时期(3)

江湖中国:一个非正式制度在中国的起因 作者:于阳


刘、关、张:结义拜把子的鼻祖

旧社会里青帮收徒,地点大多选在关帝庙。关帝庙供奉的便是关公。选择关公,基于“桃园三结义”的信仰传统,这是江湖文化的价值支柱。所以,说到江湖发源,不能不谈“桃园三结义”。

刘备、关羽和张飞“桃园结义”的故事读者尽知,它浓缩了东汉异姓结义风俗的精华。情投意合的朋友经过歃血为盟、祭拜天地仪式结拜为异姓兄弟,立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以及“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一番宣誓诞生新的兄弟。结义现象在家族外缔结虚拟兄弟关系,既以家庭名分相处,又做家族以外事情,不受家庭局限,反映出民间社会急于突破家族藩篱,寻求社会生活的扩张。越是人口频繁迁徙,越需要突破家族血缘,开放人际关系。正其时,结义提供了一种修正的泛家族主义方案,把外人变成兄弟,从而在不改变家族制度条例的条件下,只做小的调整,便增进社会活力。用经济学语言说,家族主义经济必须到家族外社会寻找“帕累托改进”和“帕累托优化”。

经过两千年累积,金兰结义,即结拜、拜把子演变成中国的一种重要小传统,并在此传统上孕育了关帝信仰,成为各路江湖的共同偶像。明代以降,民间社会逐渐江湖化以后,关公崇拜广泛盛行。

虽然“桃园结义”故事直接出自元代小说《三国演义》,但并非捕风捉影。据陈寿《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记载,刘备仗义疏财,好结交豪侠,与关、张二人“寝则同床,恩同兄弟”,而关、张二人对刘备俱“兄事之”,即以兄长看待。史实已具备相应内容,《三国演义》不过给予了艺术加工。再往后到唐宋,结义记载日渐增多,譬如宋小说《太平广记·豪侠传》讲述豪侠结义,“义兄义弟”不绝于耳。元杂剧里,结义故事骤如雨后春笋,各种江湖故事版本层出不穷,《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不过是元代平话、杂剧的汇总。严格说来,元杂剧和平话是近代江湖文化的启蒙,而在此基础上结晶出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更是当中江湖文化觉醒的启明星。中国古典文学能称名著的,除《红楼梦》外很少与江湖无涉,这是后话。明代以后,结义现象演化成民间广泛流行的民俗,流传至今。前后观之,超过1800年。应该说,世界上能够流传千年的价值传统并不多见。然而结义传统又非单独运行,它的长寿和稳定,乃是附着于庞大稳定的儒教制度,得益于儒教的“超稳定结构”。既源于儒教,又扩张儒教功能,补其不足,所以历久弥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