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告别的年代 第二章 3(2)

告别的年代 作者:黎紫书


丽姊风光大葬,那在城中华社几乎无人不晓。可是这些人当中没几个人知道丽姊的另一个身份。也因此“韶子已死”是杜丽安逝世半年后才被发现的事。当时她的短篇小说《昨日遗书》在报上的文艺副刊上发表,报章编辑在多次联系她不果以后,才终于追踪出她的死讯。

相比当年的一举成名,韶子后来的“默默死去”,在当时的文坛造成很大的冲击。对于华文媒体的后知后觉,文化圈中多有谴责之声,而小贩“丽姊”之重于作家韶子,更被形容为当代本土文学的哀歌。当时一般媒体多选择“息事宁人”,尽量低调处理此事。那一年适逢执权多年的老首相卸位,以温和见称的新首相刚刚接任,民间对此观望尤殷,而全球性纸价上涨的趋势逼得报业不得不节约用纸,报章版位紧缩,因此韶子死了也就死了,再过些时日便无人闻问。

韶子死后,本地文坛陆续出现不少生力军,且都纷纷在国外得奖,因此文坛生机勃勃,气象大好。然而就在这期间,过去在文学评论界十分活跃的第四人却日愈消沉,甚至淡出文化圈,以后几乎再没有发表任何文章。

在小说中,评论家第四人是在韶子得了两个文学大奖后开始锋芒大露时才出现的。他对韶子的第一篇评论可以追溯到一九九○年一个本土文学研讨会的论文集上。从那以后,他成为韶子最忠实却又充满敌意的追随者。他的教学生涯和学术研究自此以韶子为中心,围绕着她公转自转。他给韶子的每一篇作品开膛破肚,并曾在学生面前自诩为韶子的“附骨之蛆”。

《告别的年代》一书里说,第四人后来提前退休,终日躲在他那堆满书籍,书籍上厚积尘埃与暗影的书房里,一遍遍地重读韶子的著作,并且在他中风下肢瘫痪后,耗了几年轮椅上的光阴去整理韶子的遗作。最后因对外征求出版基金未遂,他自掏腰包将作品付梓。

他在书的跋文中提到,韶子之死让他自觉“像一个影子忽然在光天白日下跟丢了它的实体,惶惶然不知所从”。

你感到奇怪的是,《告别的年代》的作者始终没有给这评论家一个“人性化”的姓名,甚至也没有认真交代他的背景和出身。对比韶子拥有的诸多名字和称呼,第四人在人世行走而不具实名,如影子之无须实体,如魂之无着落处。书中的他后来还决心要整理一套六卷的韶子作品全集,唯多番游说华社的儒商与乡会资助不果,这计划唯有不断推延。直至八月八日晚上,当全世界都在观看那一届的奥运会开幕礼时,第四人心力交瘁,如被风掀翻的一袭披肩,颓然倒在书房里。

其家人将他断气时握在手上的一沓稿子取出,发现是他针对韶子遗作写的一篇评论,即《多重人格分裂者 —剖析韶子的〈告别的年代〉》。这篇遗稿后来与第四人生前所写的大部分评述文章一起结集,成了研究韶子作品的学子们之必读本。小说里写着,这些学生中有不少人其实从没有阅读过韶子的作品,始终只读了第四人的评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