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文学史》 唐诗 盛唐时期(2)

中国文学史 作者:钱穆 讲述


世上常有二人齐名,如“韩柳”“孔孟”“墨荀”“陆王”等,虽齐名,但仍以其中一人为较高。

此处如李、杜齐名,但以杜甫为高。一国的文化是其民族性情的表现,为表现民族文化的伟大,可以让万物共容,不必定于一尊,才是表示文化伟大。

以上谈到信佛的王维和信道的李白,再说信奉孔孟儒家的杜甫。

杜甫,襄阳人,字子美。他的祖父杜审言也是诗人,他们家是个文学家庭。他曾居杜陵,自称杜陵布衣。考试未能中举。玄宗时待制集贤院。肃宗时官拜右拾遗,后任华州司功参军,后归依严武,任官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遂称他为杜工部。大历中游耒阳时醉酒而卒,年五十九。今按其一生经历,可将之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岁至三十四岁;

第二阶段:三十五岁至四十四岁;

第三阶段:四十五岁至四十八岁;

第四阶段:四十九岁至五十九岁。

杜甫幼年时曾到山东、江苏等地。他与李白友好。三十五岁起到长安,任官职至四十四岁为止。这一时期是杜甫最为潦倒穷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却作了很多好诗。杜甫四十四岁那年,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转捩点。四十八岁,杜甫去四川,一直到五十九岁去世那年,他在生活上较为安定,当地的政府首长当作“外宾”招待他。此阶段他的诗,在技巧上大有进步,但诗的内容精神方面却比以前逊色得多了。我们最好读他的年谱,根据年谱读他的诗集就等于读他的自传。我们读任何作家的书最好都按次序读其全集。

杜甫如一片枯叶,任由狂风吹飘。他是在大时代中无足轻重的一粒沙、一片叶,但杜诗变成了史诗,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整个的时代。

杜甫在三十五岁至四十四岁这个时期,吃过残羹冷炙,生活极为困苦,但心胸却扩阔了。杜甫的全部人格精神与时代打成一片,与历史发生了大关系。杜诗说: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这些诗表达了儒家的最高精神,即社会不用他,他并不怨人。其实他内心是有牢骚的,但是并不怨天尤人。但我们可以说,对唐代三百年最有贡献的,恐怕要算杜工部了。

杜甫最崇拜诸葛亮,他在四川时就住在诸葛亮祠堂旁边,李白则最看重鲁仲连。我在幼时最爱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诗道: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这首诗境界极高,心胸极伟大。

李白是仙风道骨,老庄风度;杜甫则布帛粟菽,有儒家精神。我亦颇爱杜甫的另一首诗,就是《缚鸡行》。其诗道: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虫鸡于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缚。

说的是杜甫不愿将鸡出售。此诗富有哲学意味,亦是写日记,记录其日常生活有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