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文学史》 结论(1)

中国文学史 作者:钱穆 讲述


中国欠我们一本“理想”的文学史

钱穆学问淹博,是近代以来少有的。先生为人质朴清晰,做学问简单直截抓要害,他当时对学生的忠告,现在想来也大有裨益:学术应该讲知识而不能用意见;意见可以问人,但思想不要问人;只讲意见不讲知识是错误的;一个人的本领与长处要自己去发现,但不要表现。

读文学史,先要通文学才好。

文学史这一门课在西方亦是近代才产生,较中国早些,但仍是一门后起学问。中国至今尚无一本好的文学史。中国有别的史,有通史、文化史、经济史及社会史等,可以说,都尚未有好的教本。如今有的只是参考材料而已。

史是应该有生命的,如讲文学史,必须从其内部找出很多问题。现在连通史的普遍性问题亦不普遍存在,今日只有共同的意见,而无共同的问题。我在一年来是提出了一些共同的问题,至少可作为将来研究问题中心的研究之用,答案固属私人,但此类问题应承认其有。

当复习时,我们不必注意材料,而应注重答案与问题以及讲的重心。因材料在各处都可找到。讲到人文科学,可说中国的材料最为完备。“中国文学史”是中国人比日本人还写得迟,至于社会史、经济史亦然。因日本人同时读中国与西洋的,而中国人却只读西洋的,而忽略了自身的。但日本对其本国却无可研究,所以研究中国的。

中国人如果将来要在学术上有地位,必须要懂得三方面,便是中文的、西洋英文的以及参考日文。

今日代表汉学的反而是日本了,因为西方人只知道日本重视汉学。事实上,日本确实是重视研究汉学。

王国维撰写的《宋元戏曲考》,只写到元代,元以下则未有。故日本续下去讲元代以后的。

鲁迅曾在北京大学开讲“中国小说史”,顾颉刚说,鲁迅讲的材料是参考日本的。后来顾颉刚为鲁迅所痛恨,即此一点,我们在中国人文科学方面也有不如日本的。这实在令人感到惭愧。不过,关于中国的诗、赋与散文,却是日本人所不敢讲的。

讲中国文学史,论到文集之完备,自《诗经》起,历三千年,自《楚辞》起,历两千三百年左右,材料充足,且每一部集的注释有多至一二百种的,又有批评,如诗话、词话、曲话等极多,即文学批评的书亦很多,又对作者及作品的考订极详细。可以说,古人为我们做的工作极多,材料均预备好了。

现在我们不去整理古人给我们准备好的材料,日本人实在勤奋,他们在努力整理。

今日日本人的商业道德亦很好,这是民族的美德,因此会富强。

又如,住在日本皇宫的皇族人士亦想学中国的园林艺术,由京都大学的教授们陪同去玩去看,但原来教授们此前并没有去玩过,可见有书呆子的精神,连附近都没有去玩过,这使我们感到惭愧。

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史的材料极多,主要的是看法与观点如何。日本人的缺点是他们还没有独立的精神,只是跟着别人的意见走。

日本对西方文化的重视,是英文不重讲而重看,重阅读研究。

大学教授代表学术地位,外交官代表国家。故对外国文并不需要讲得好。日本人研究中国文化亦只是跟着走,并不具备独立精神,如中国五四运动时的疑古,又如讲“左”倾的马克思哲学,都是跟着我们中国走,且很少超过我们,日本没有灵魂,并不起带头作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