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文学史》 结论(2)

中国文学史 作者:钱穆 讲述


五四运动到今天都是偏的,并没有科学方法,也不讲证据。学术应该讲知识而不能用意见,学术是根据知识而并非对意见的投票,与政治有所不同。

今日中国讲民主政治,但古代的中国亦并非专制,不能光喊口号做政治运动,做文化学术运动应埋头去图书馆,意见可以问人,但思想不要问人,只讲意见不讲知识是错误的。

五四运动以前,中国文学史的材料,我们只抄袭日本人,五四以后,也没有好的材料。

今日如有人说,某人思想落伍了,这不对,意见可以说落伍,可有反对、不同的;但知识是真理,是永远存在的,而“落伍”“潮流”等口号只是政治运动的玩意儿。

中国几十年来在文化学术上的毛病是:一是意见的偏;二是功夫的偏。

有只研究一种的,而忽略了其他的重要方面。如胡适之研究中国的《红楼梦》,其占中国文学史的地位极小,不解决此问题,对文学史没有影响。

几十年来,有要做专门学问的偏见,只重钻牛角尖的小功夫,却忽略了大的。

观看手有两种看法:一是仔细地看手指纹,但另一种是看整个手。不能说只能由小处看手,当然用细功夫也是可以,但大功夫也是值得,今日中国最缺乏。应该学了西方的以后,再用于研究中国的,不可看了西方来骂中国的,因中国国情不同,否则成了出主入奴。

中国的学术界,今日是无政府主义,而没有权威,必定要师严而道尊。

我希望我们大家听了这门课以后,再去图书馆研究。其次是以后有从事研究中国文学史的人,并不一定要进研究所,主要是立志。立志的人必要具备牺牲精神,这是一个愿,没有愿就不成功了。做学问就是要献身,要贡献出来,这是一种牺牲。

上帝对人是平等的,生在外国有便宜之处,也有吃亏之处;生在中国亦然。

我们应该回想以上所讲的重点何在,启发在哪里。

我所讲的并非标奇立异,乃是有根据的。五四以来硬是要新奇,要创见,这只是无知识。

如果我们努力去做学问,就会感到时光不够用,到此状态时,就进入了做学问的大门,到了年龄一大,就会感到精力不够了。

有了好学之志,出了大学,习惯已养成,就可造学问了。

一个人的本领与长处要自己去发现,但不要表现。不发掘本身内有的本领是可惜了,冤枉了。不要吝啬自己,怜悯自己。

今天中国学术界有待开荒,早已无人栽种,故如有人花了心机去研究学术,必会有所得。

我这番话是启发鼓励大家去从事创新著作的大方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