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口政策(21)

后人口转变迎来新改革机遇 作者:田雪原


这里,就当时讨论的一些主要问题,特别是《报告》和《汇报提纲》对主要问题的阐述,历史地再现出来。这种再现,不仅是简单的情况描述,还想结合近30年来的实践,做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阐释,给出实事求是的公正评价。

(1)要不要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

这是座谈会提出的一个前提性质的命题,只有这一命题成立,才有必要探讨生育一个孩子可能带来的种种问题。座谈会对这个问题形成共识,没有反对意见。主要是对我国人口现状和未来变动发展趋势,取得一致认识。1980年全国人口接近10亿,具有人口基数大、年龄构成比较轻、增长势能比较强的显著特点。这一年的总和生育率,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是2 24,联合国的数字是2 55,均在2 10更替水平以上。即如果保持当时的生育水平,人口将要一直增长下去;就是下降到更替水平,由于人口年龄构成较轻所决定,也要增长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达到零增长。预测表明,如果一对夫妇平均生育2个孩子,20世纪中叶全国人口也要突破15亿,然后才能缓慢下降,到21世纪结束时,人口总数仍将在14亿以上。座谈会上发言的人,异口同声地说:中国人口太多了,住房困难,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紧张,粮食、棉布等生活必需品均按计划凭票供应;劳动就业困难,经济发展不能为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就业提供必要的就业机会,"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严重地阻碍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不是长久之计;人口多,消费大,每年国民收入中很大一部分被新增长人口消费掉了,妨碍着积累的增加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人口增长快,学校、医院等公共事业的发展跟不上,人口教育、健康素质的提高受到限制,造成数量过剩而素质不高的被动局面等。与会者从不同部门不同角度讲述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认为应当加大控制的力度。对于这些人口问题,座谈会向中央书记处的《报告》和《汇报提纲》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是这样反映的:

一是人口基数大。目前全国总人口已经达到98000多万(包括台湾省1700万),占世界434000万人口(1979年年中数字)的22 7%。人口基数如此庞大,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即使降低很多,每年出生和净增人口的绝对数量,仍旧维持在一个相当大的数目上。

二是增长速度快。虽然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很快,但是30年平均的自然增长率仍然高达20‰,比旧中国高1倍,比1979年发达国家的平均7‰高1 9倍,全国人口在30年的时间里,净增43000万。

三是人口年龄构成轻。根据抽样调查推算,1978年15岁以下人口占35 6%,15~29岁人口占27 8%,两项合计即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人口占63 4%。而30~64岁人口仅占31 8%,65岁以上人口仅占4 8%。这种年轻型的人口年龄结构,使已经进入或即将进入婚育年龄的人口特别多,未来人口增长的势头比较强。

其一,总体人口同生活资料的增长不相适应。1953~1979年,全国居民消费总额增长2 8倍(按当年物价计算),然而由于同期人口增长66%,按人口平均的消费额只增长1 3倍。每年新增加的消费额中,约有58%被新增加的人口消费掉了,用于提高原有居民消费额部分只占42%,使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限制。20多年来,全国每人平均占有的粮食一直在600斤上下。197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比1957年增长70%以上,而每人平均占有量只增长不到6%。棉花、油料的平均每人占有量,则有不同程度的降低。1977年,全国城镇每人按人口平均的住房面积也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减少0 9平方米;大、中学校的发展跟不上青少年人口的增长,升学率比较低;医疗卫生、公共交通等事业的发展,也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

其二,劳动年龄人口同生产资料的增长不相适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