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学校教育:因人而异,因“色”施教(1)

色界 作者:乐嘉/


文/乐嘉

我们每个人都做过学生,你也一定和我一样,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们抛出个问题,有些学生会迫不及待地举手,甚至争先恐后地站起来发言;有些学生不等老师同意就直接喊出答案;有些学生则默默地皱眉思考,很少主动举手,但一旦被点名,却可能给出最准确的答案;还有些学生既不主动回答,也不在乎能否答对问题,更愿等待旁人给出正确答案。学生们这些形形色色的反应,也投射出不同性格的行为模式,而这些不同性格的人,虽然坐在同一屋檐下,相同的年龄段,接受同样的教育,却需要给予不同的教育方法。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

中国文化和教育所倡导的“因材施教”理念源自孔子,充分了解、尊重并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法,既能发挥学生优势,补其不足,又可促其智商与情商全面发展。遗憾的是,在现实中,很难落到具体的实处,不具备普遍的实际可操作性。我回忆了自己悲催的读书时代,也打探了很多我的小伙伴,多数都是在被打骂恐吓的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过去几年,我们与一些教育部门合作,尝试将性格色彩用到教育实践中,初见成效,我称其为“因‘色’施教”。因“色”施教不仅可让老师快速察觉并有效解决由性格导致的教育问题,而且能有效帮助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特点与需求,促其成长,敲开情商教育的一扇大门。

如何辨“色”识学生?

在课堂上,那些迫不及待、争先恐后举手的学生天性积极,反应敏捷,渴望通过最快速的自我表达获得最多的关注与认可,却常常因为不够严谨细致的思维,在第一时间内给出错误答案。这是红色学生的代表,他们容易在教师不断的鼓励与赞美中得到更多的学习动力。

那些默默皱眉思考、很少举手的学生相对内敛,缺乏主动性,不愿受到过多关注,习惯在深思熟虑、独立想清所有存在和潜在问题后再确定答案。这是蓝色学生的代表,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长时间的沉默后一旦被提问,最有可能给出最完美的答案。

那些不举手就直接回答问题的学生外向主动,自信坦率,带有明确的目标感和直截了当的行为方式,敢于挑战权威,容易因为外界的严厉训斥而产生强烈的逆反情绪。这是黄色学生的代表,常常因为教师不当的处理方式而与其发生冲突。

那些等着旁人答题的学生喜欢平静、安宁的生活状态,害怕被人打扰或与人发生冲突,对于教师的提问,与其努力思考或与同学抢答,不如耐心等待正确答案浮出水面后,一笔一画地记录下来。这是绿色学生的代表,安于现状的天性决定了他们在面对激烈竞争时,即使最快得出正确答案,也会本能地将机会拱手让人。

学生性格的差异决定了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学生个性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因“色”施教。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关键看作为教者的老师你懂不懂性格。

因人而异,因“色”施教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破解提高学生情商的密码,先得提高自己的情商,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一、红色:外界认可是自信的原动力

并非所有红色的学生都能呈现出外向、积极和自信的一面。岚岚就是个看似寡言内向的学生,尤其不愿在课堂上与师生交流,总是在属于她的角落里,静静地听,静静地写,静静地想(包括走神)。

一次语文课上,教师点名让她表演“卖火柴的小女孩”,意外发现她的表现力胜过其他任何学生。第一次,岚岚在全班同学面前受到了大大的表扬。课后,她一反常态地坐在前排,对教师报以微笑,并在下一次角色扮演的语文课上,主动举手。细心的教师察觉后问她:“岚岚,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跟以前不一样了?为什么以前上课,你都不说话不举手呢?”“我不是不想说话,是考试的分数不高,从来没有人注意我、表扬我,所以觉得读书、上课都挺没意思的。”岚岚的话让教师发现,这本不是个内向的学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