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唐朝留给我们什么(2)

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智慧 作者:国家图书馆


其二,唐朝的佛教形成了很多的宗派,如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等,每一个宗派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典和教义,有自己的寺院,并且有自己传法的系统。另外,佛经也得以大量翻译。玄奘取经回来以后,还不断有人到西方取经,回来以后就进行大量的翻译。从贞观三年(629)到元和六年(811),一共翻译了佛经372部2159卷。

其三,诗歌、书法、绘画、乐舞等文艺形式,在唐朝逐渐成熟。苏轼《东坡题跋》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其四,唐朝非常重视史学,二十四史中有八史是在唐朝由国家主持完成的。官修史书从唐朝开始成为定制,并且由宰相监修。后来,监修国史成为宰相的一个加衔,一个荣誉。

其五,从科学技术方面来说,唐朝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数学方面提出了三次方程式;天文学方面,发现了恒星运动现象,并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出子午线的长度。唐朝时期还发明了雕版印刷术,火药虽然是在五代才开始使用,但其配方在唐朝就已经出现。

其六,医学方面有孙思邈的《千金方》,王焘的《外台秘要》,还有第一部以国家名义颁布的药典《唐本草》。

(二)政治文化

第一,丰富的治国思想和理论。贞观君臣论治所涉及的问题和得出的结论,是在理论、历史和唐朝初年现实情况相结合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一次总结和发展。它不仅影响中国,而且影响亚洲一些国家历史的发展。

君权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隋唐时期,政治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结束了家国一体的传统。伴随着政治体制的变化,皇帝在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同时,在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唐太宗提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唐太宗认为做天子的人,如果是有道之人,那么百姓就会推他做国君;如果是无道之人,就会被百姓抛弃,百姓确实值得敬畏。这是唐太宗总结隋末动乱的教训得出的理论。强调皇帝与民不仅是依存关系,而且是举用关系,皇帝的权力来源于民。

贞观初年唐太宗提出了“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理而下乱者”。并进一步提出,“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这是唐初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政策的理论基础。没有经历过隋末的动乱,没有经历过隋末的饥荒,是得不出这样的结论的,看起来非常普通、非常简单的道理,并不是每一个统治者都能够认识到。统治者之所以能够维持统治,必须让被统治者能够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必须能够维持哪怕最简单的再生产,否则的话,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就没有办法维持下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