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立纪纲”与“召和气”(5)

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智慧 作者:国家图书馆


范仲淹《岳阳楼记》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不仅仅是由于他们个人道德修养所致,还因为他们认为,“天下”者,是中国的天下,群臣的天下,万姓的天下,三军的天下,而不是皇帝的天下。对于这一“天下”,士人们都有一份深切的关怀和发自内心的责任感。他们不把道德的自我修养和从政看作两回事,而是将二者联系在一起。他们中的很多人既是政治家,也是经学家、文学家、实干家,是多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他们的追求,被概括为“内圣外王”,所谓内圣,就是内心要达到圣贤的道德修养境界;外王,就是要在天下社会建设一种王道的秩序。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两段思想史上最为活跃的时期。一段是先秦,百家争鸣时期;另外一段就是两宋时期。这个时期在思想、文化上都有一种生机勃发的创造性,反映着一种时代精神。这里有一个小例子。关中学派的代表人物张载,曾经在京城里讲《周易》,有很多年轻人跟着他学。他当时派头很大,坐在虎皮上讲。一天晚上,程颢、程颐兄弟来访,与张载交谈《周易》心得。第二天张载卷起虎皮,对学生们说,“我平常讲的很多不对,现在二程来了,他们深明《易》道,诸位今后跟从他们学吧。”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学人彼此之间的切磋琢磨、辩驳问难,使得当时的思想界呈现出一种非常开放的氛围。这种氛围不仅体现在学术思想上,也体现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

欧阳修在《镇阳读书》一诗中说,当时的士大夫是“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针对时政,大家都争相表达个人的观点,陈述自己的意见。正像陈寅恪先生所说,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为自由的时期之一。

王安石是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陆游的祖父陆佃曾说,熙宁变法之始,皇帝宋神宗希望大有作为,与王安石议论相和,倚重他来推行新法。王安石为人性情刚烈,在讨论具体事情的时候,会与皇帝有所争辩。王安石往往辞色俱厉,毫不退缩。在这种情况下,皇帝经常改容欣纳,表示虚心接受他的意见。

王安石与当时的士大夫,与他的一些朋友之间,也是各自信守原则。他和司马光在仁宗时期曾经是亲密的朋友,当时有所谓“嘉祐四友”之说,韩维、司马光、吕公著、王安石,彼此关系十分融洽。但是随着新法开始推行,两个人意见很不一致,分歧越来越严重。不仅在财政方针上,王安石以“开源”为理财的主要思想,而司马光主张“节流”;而且在很多方面,包括对于“祖宗之法”的态度,改革要激进还是缓进,解决农业问题的方针,等等,意见都非常不同,终于导致二人分道扬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