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立纪纲”与“召和气”(6)

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智慧 作者:国家图书馆


两个人之间的一些通信现在还能看到。司马光在一封信函中说,“观介甫(王安石字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王安石针锋相对地回答道,如果君实(司马光字君实)你责备我在宰相的位子上这么久,没有帮助皇帝大有作为,没有能够惠泽天下的百姓,那么我承认有罪过;但是如果你认为当今什么事情都不用办,一切恪守祖宗之法就行,那你的意思我不明白。当时的激烈交锋,也反映出士大夫勇于担当的气概。

从王安石的经历中,我们也能看到士大夫对于个人修养、人生进退的态度。他在熙宁十年(1077)第二次离开宰相位置,回到金陵(江宁府,今南京)。元丰中,苏轼从黄州回京城开封,路过金陵,往日政见不同的这两人终日游赏在一起,共同谈论古昔经典的文学作品,体味佛教禅宗的精髓,彼此敬佩。

王安石虽然不做官了,仍有当地官员不时前来看望。元丰末年,他住在蒋山一带,平时骑驴出入。一次,正值盛暑,当地的提点刑狱官员李茂直前往探望,路上碰巧遇到。于是王安石坐在矮凳上,那位官员坐在一张胡床(折叠坐具)上,在路边聊天。说得时间长了,太阳转过去晒到二人。随从把伞张开,日光却漏在王安石身上。李茂直吩咐随从为相公遮阳,王安石却很坦然地说:“用不着。我下辈子可能转生为牛,每天正是要日下耕田。”淡淡一番话,看得出下野后的王安石,心态之平和、豁达。

王安石具有高深的文学造诣。他不仅是长于散文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是著名的诗人。不只是五言诗、七言诗,他的六言诗也很出色。《题西太一宫壁》是王安石题写在道教宫观西太一宫的粉壁之上的。这些公共场所、游人聚集处,都有粉刷过的墙壁专门供文人墨客在上面题词。诗中说:“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后面几句是说他当年曾经跟随父兄到此,现在头发已经花白,旧地重游,想找寻当年去过的地方,居然无从寻觅。元祐年间,王安石去世后,苏轼来到西太一宫,看到这首旧作,“注目久之”,最后只说了一句:“此老野狐精也。”可见其内心的倾慕。黄庭坚次韵赋诗,说“风急啼乌未了,雨来战蚁方酣。真是真非安在?人间北看成南”。人们通常会说,跟在唐人后面,是宋代诗人的不幸,因为很难超越唐诗的成就。但实际上,宋诗还是有自己的特点,像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虽然遣词用句可能平淡无华,但在其中蕴含着很多深邃的哲理思考。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流俗之言)不足恤”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精神支柱。钱穆在《国史大纲》里讲到,范仲淹、王安石革新政治的抱负,从根本上来讲没有达到他们心目中深远的目标;但是他们为人、为学的精神意气一直影响到最近期的中国。确实如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他时就提到历史上王安石的“三不足”;2008年,时任总理温家宝在记者招待会上也说到王安石的“三不足”,这种精神一直影响到当代中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