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宋代的立国环境和政策导向(1)

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智慧 作者:国家图书馆


二、宋代的立国环境和政策导向

(一)宋代立国的时间和空间

宋代并非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顺遂优越发展条件之下,可以说是“生于忧患,长于忧患”。就其自然条件而言,如竺可桢先生所说,11世纪初至12世纪末气候转寒,温暖期趋短。12世纪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寒冷的一个时期。我们知道,北方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如果气候非常寒冷干旱,那么生存空间就会受到影响,于是可能南下,到中原地区争夺资源,导致与中原政权发生激烈冲突。宋代正处于“天时”相对严酷的这样一段时期。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黄河经历了数百年的安澜时期。所谓安澜就是不泛滥,波澜不惊,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北方少数民族进入黄河中游地区,他们基本上不从事农业生产,结果大片农田变成草原,水土流失相对而言并不严重。而隋唐以来,伴随黄土高原农业开发而来的水土流失,导致唐末至北宋时期水患严重,黄河河道呈扇面形大摆动。黄河水害给当时的国计民生和农业生产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北方经千年开发,农业经济增长的余地已经不多;而南方经济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唐宋时期实现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逐渐成为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经济重心南移,建立在南方农业对北方农业历史性超越的基础之上。唐代中期安史之乱(755—763)后,北方动乱频仍,成为影响南北经济地位消长的关键因素。

唐朝疆域宽广,其统治中心在关中。为维护西部地区安全,唐朝派重兵驻扎西北,同时委任安禄山扼守东北。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叛,唐朝政府被迫收缩力量,放弃了西北大片疆域,东北亦不为中原王朝所控制。唐末五代,出现了严重的分裂割据局面。北宋所统一的,是原五代十国辖区(基本是汉民族长期活动的农耕地区),但远非严格意义上的“大一统”。周边民族政权环立。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中国”有限“空间”的概念逐渐得到承认。

(二)基本政策导向

帝制时期基本的政治特征是专制。相对而言,“宋代朝政称得上是中国历代王朝中最开明的”(虞云国《细说宋朝》)。宋代是一个崇尚平稳、注重微调的时代。“立纪纲”与“召和气”,是赵宋统治政策与措置的关键两轴。“纪纲”(纲纪)其实就是法制、法规,就是制度,就是求得平稳的一轴;所谓“和气”,在宋人心目中,是一种交感于天地阴阳之间、自然运行的和谐雍睦之气。这两轴的交互作用,构成为当时的政治基调。

北宋初期,统治者致力于建立一种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的政治秩序。这一秩序的建立,伴随着太祖君臣把军政权、民政权、财政权收归中央的过程。在“先其大纲”的原则之下,步步为营,比较稳妥地解决了禁军的统帅权及中唐以来节度使尾大不掉的问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