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海德格尔与人学史 6

海德格尔人学思想研究 作者:刘敬鲁


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海德格尔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对形而上学或柏拉图主义形而上学的颠倒。既然马克思一方面把近代哲学所突出来的“思”、“自我意识”的主体性还原到生产劳动、技术的必然进程中去,另一方面又强调了无产阶级及广大群众的现实主体性,那么,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共产主义对形而上学的颠倒就既带有根本性(从理性我思到物质生产),又仍然属于形而上学(仍然强调主体性)。所以,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共产主义对形而上学的颠倒既是一种完成性的颠倒又是一种形而上学性的颠倒。从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历史人学的这种批判和海德格尔人学思想的整体来看,马克思的历史人学对海德格尔人学思想可能产生了一种启示性的影响: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生产劳动、技术所决定的必然的运动过程,强调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决定性,这可能从一个角度启发了海德格尔更进一步去寻找支配生产劳动、技术发展因而支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更加根本的东西,并提出这一更为根本的东西就是存在本身或“大化”(Ereignis,Ereignen),而把马克思以及黑格尔所揭示的异化都归结为存在本身的命运或大化的运行,而把他自己提出的现代技术的框架本质和对自然的无度的掠夺破坏也同样归结为存在或大化运行的特定阶段。

关于海德格尔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这种分析,见本书“人类历史”一章。并参见刘敬鲁:《论海德格尔的科学技术之思》,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3)。

海德格尔对尼采人学的批判是他对传统形而上学人学所作的最主要的批判之一。他认为,尼采的哲学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一种完成性的颠倒,在尼采(和马克思)那里,哲学进入了它的终结。尼采的“上帝死了”的话语不是一个口号,而是对西方历史进程的形而上学解释,即把西方历史解释为“虚无主义”(Nihilismus)的产生和发展。虚无主义不是指一种观点,而是一种历史运动。它首先是指“最高的价值正在失去价值”

即原来的那些超感觉的东西,如理念、上帝、理性、道德法则等,正在失去其指导性力量而变得微不足道了。其次,它还包含着肯定性意义:“全部以往价值的重估”。对以往价值进行重估的标准即是生命的不断生成、不断增强自身因而也不断确立价值这样一种本质性存在:“强力意志”

“der Wille zur Macht”,国内一般译为“权力意志”,这不够恰当。首先,它不符合尼采所指的本来意思:事物特别是生命的力量的生成与增强即是Wille zur Macht。其次,不合乎人们的理解习惯:“权力”一词通常是指政治权力,权力当然也是一种力量,但并不是一切生命乃至一切事物的力量。所以,我们根据尼采的上述观点,把“zur Macht”理解为“追求强力”或“增强力量”,对于“Wille zur Macht”,则选择了国内的“强力意志”译法。

它是价值确立和评价的根据与尺度。

海德格尔认为,在尼采那里,强力意志所意志的并不是它所没有的东西,而是它已有的东西:意志本身。“这个意志意志它自身。它超越(übersteigt)它自身。”

也就是说,这个意志本身就意味着要更强大,意味着不断增强自身的力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