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钱说《三字经》2(1)

钱说《三字经》 作者:钱文忠主讲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昔:过去。

孟母:孟子的母亲。

择:选择。

邻:邻居。

处:住处。

子:儿子,此处指孟子。

机杼:织布机上用于穿引纬线的梭子。

窦燕山:指五代末年的窦禹均。

义方:指做人应该遵守的规矩法度。

俱:都。

扬:传扬。

养:养育。

过:过错。

严:严格。

惰:失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前几年大多是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现在很多人提到教育动辄批评现在的考试制度,其实最基本的教育来自家庭,一个孩子有没有礼貌、知不知谦让,这些都是从家庭环境中学习和形成习惯的。《三字经》接着讲了一个母亲、一个父亲教子的故事,然后才是老师如何教育。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里讲的是孟母教子的故事,其中有“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两个典故。

“孟母三迁”讲的是什么故事呢?孟子的父亲在孟子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家境贫寒的母子二人住在城外墓地旁的一个破房子里头。坟地附近,经常遇到有人出殡,办丧事,小孟子不知道生死之悲,只是跟着出殡的队伍凑热闹,还学人家哭丧。这对孩子的成长当然是不利的。孟母一看,儿子不学好,但住在这种地方难免要遇到这些事情,不可能把孩子关在家里,便决定搬家。孟母搬到了市集,在商业街的附近落户。这次隔壁是个肉铺,肉铺伙计天天要杀猪剁肉卖肉,光着膀子干得热火朝天。小孟子学习能力很强,看到什么新鲜的都跟着依样画葫芦,他也学肉铺伙计剁肉,学人家讨价还价。中国古代一直是不太赞赏从商的,读书人和从政者的社会地位更高一些,而且孟母也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做个屠夫,咬咬牙,决定再搬家。孟母这一次搬到一所学校的附近,这里弦歌不绝,书声朗朗。孟子就从这里开始跟着人家读书识字,学习打躬作揖,言行也变得彬彬有礼了。到了这里,孟母才放心安下家来,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子不学,断机杼”讲的又是什么故事呢?小孟子长大后要读书去了,但过了新鲜劲,孟子也像其他孩子一样开始逃学。一天,小孟子逃课回家,被正在织布的母亲逮了个正着。那个时候孟母主要靠织布、卖布来维持生活。这个女性很了不起,不仅仅因为她一个人养家,更因为她的教子方法很难得。她看见儿子逃学回来,没有打也没有骂,一句话没讲,只是当着儿子的面把要织成的布匹割断了。孟子当然明白这就意味着母亲无数个夜晚的辛劳就白费了。天性孝顺的孟子也知道心疼母亲,就跪下来问:“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学习就像织布,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我织布从一根根线开始,一缕一缕地织,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布,才可以做衣服、做被单。读书也是先要一个字一句话地学习,慢慢积累,一开始很枯燥,但这个过程偷不得懒,不然,就像这匹布一样半途而废,没有用处。”听到母亲的训诫,孟子深受启发,从此以后,专心致志,一心向学,后来成为一代“亚圣”,成为中国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