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台湾人赠我汉语成语词典

城北说戏 作者:徐城北


那时海峡两边的梨园开始走动,先是他们过来,并且过来得相当频繁。由于中国京剧院这个国家剧院的位置,与他们的接触自然较多。我发现了一个奇特之点,他们展示了自己普及京剧的做法,把历史上某些成语扩充为故事,然后编写成小型京剧上演。演出对象以小学生为主。他们好像很少动用巨大的人力物力,编、排、演类似我们《曹操与杨修》那样的大戏。我觉得新奇,他们便邀请我为他们写几段小的成语剧。我说,内地这边不太容易看见成语的文字故事集,因此在选择成语时不太方便。他们听了说:“我们那里,这类成语故事的小册子多得很,回去就寄几本给您……”果然,他们说到做到,不久就真寄来了几大册。

我仔细思想过几遍,这些成语多是中性的,没有鲜明的政治态度,但在成戏时也往往搞不出立场鲜明的东西来。但我充分注意它的中立性或文化性,这些特征倒是内地所欠缺的。曾试图编写一下,但总觉得这些成语不够一“卖”(指足够的“起承转合”)而没能完工。后来,我突然想起我那出《孔雀裘》,它不大,仅三场,但文化的意味是耐人寻味的。我何不一试?于是写信把这出小戏的意思跟对方说了。那边对此故事的内涵甚至比我熟,很快就表示有兴趣。后来,是他们的女花脸王海波来内地,找到我并且说到自己近况—新近组织了一个叫“铜锤”的京剧团,是以裘派花脸(也就是她自己)为主的,希望每年演出一个以花脸为主角的中型剧目……我以《孔雀裘》献上,她说容量与形式是合适的,但如果让裘派花脸主演,唱词上还要增多一些。我遵照修改了,她很满意,按合同付了稿酬。随即在台湾紧锣密鼓排成了京剧电视剧公映。我很关注戏中邹忌的扮相,甚至希望得到一张她的脸谱。后来我几次找王海波,都没能联系上。等2002年我到台北开会,心想这次总能见面了。不料,她早一步到美国去了,因为孩子在美国读书,她想想自己岁数“也到了”,于是收心回到家庭,相夫教子也是台湾女性正确的选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