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绝望和悲伤的本质(9)

探索与洞察 作者:【印度】克里希那穆提


克:这一点我同意。这非常有趣。发生了一个打击,然后从这打击之中产生了悲伤。“悲伤”这个词本身就是一种分心。而逃避也是一种分心,让我们远离了真正的行动。而现在,完全地与事实共处,那意味着没有思想活动的干扰,因此你就不再是有意识地在保有它了。

弗:你的意思是说存在着一种洞察。

克:啊,不是的。我再重复一遍。意识是由思想组合而成的。(我们已经讨论过这个冗长乏味的话题了。)意识的内容构成了思想。那个事件,即我儿子死去这件事并不是思想,但是当我把它带进思想时,它就仍旧落入那个意识之中了。因此,共处、保有的意思就是不要把它带入意识。当然是这样!这一点非常重要。我已经发现了某些东西。

普:正是那股能量的力量让思想彻底安静了下来吗?

克:是的。你可以这样说,随便你怎么说都行。思想是无法触及那个事实的,但是我们的局限,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教育却要去触及它,改变它,修正它,把它合理化,逃离它,而这些都是意识的活动。我会紧扣这一点。我已经明白了。这很有趣。

我已经记不得我弟弟是什么时候死的了。但是听别人说,有一段时期我深受打击。当他(克)从打击中走出来时,他与那个事实共处。他没有去找贝赞特博士,或者寻求帮助,或寄希望于轮回转世——什么都没有,他只是与事实共处。所以现在我可以看到事情是如何发生的了。我现在大致说一下。当打击结束时,你面对着这样一个事实:一个重大的事件已经发生了。死亡——不是我的死亡或者你的死亡——它已经发生了,那是一个非凡的事件。死亡就像诞生一样,是一件非凡的事情。看着它,观察它,而不让意识即思想涉入进来。就是这样,我已经明白了这件事情。你能这样做吗?

弗:如果你不那样做,你就会进入无意识的局限中。

克:是的。如果你不那样做,你就会开始玩所有那一套把戏。

弗:我在观察那种由事实所产生的能量的进入方式。不管那个事实是一座高山,还是我兄弟的死,它都是同样的能量。但是在第一种情况下,那种对于事实的反应——我们可以说——它是恰当的。而在第二种情况下,我们则把那种反应称为“悲伤”。

克:小心,小心。这两者都是外在的事件。高山对我来说是一种震撼,而死亡也是一种震撼。其中的一个——也就是高山——它驱逐了自我,因此没有了意识:当高山矗立在那里时,“我”是不存在的。而另一个也是类似的:那种打击驱逐了意识。

甲:在这两种情况下,意识都被打击驱逐出去了吗?

克:是的。

苏:两种情况下都没有了“我”的感觉。

甲:什么时候你会知道“我”的感觉已经远离了?

克:我正要说到这个了。当死去的人是我弟弟时,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危机。这座高山不是我弟弟,我可以轻松对待。然而我弟弟的死却与我有了直接的联系,那种联系就是我和我的悲伤。但是这两者都带来了同样震撼的状态。这很有趣。

普:你刚才说过悲伤不是从思想中产生的。我想探究这个问题。

克:是的,悲伤并非来自于思想。等一下。他(克)肯定指的是某个意思。所以我必须得弄清楚他所指的是对还是错。悲伤并非来自于思想——是这样吗?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普:我说是的。

克:你同意了?

普:是的。

克:为什么?

普:因为当悲伤存在,思想就不在了。当深度的悲伤存在时,就没有思想了。

克:慢慢来。悲伤不是思想之子。你是这样说的,克也是这么说的。为什么?“悲伤”这个词就是思想。词语不是事实本身,因此那种悲伤的感觉并不是这个词。当词语被使用时,那种感觉、那种状态就变成了思想。

提问者丁(丁):悲伤的状态是在受到打击之后、思想产生之前出现的。我们讨论的是当一个打击发生时的情况。那股能量的进入,意识的恢复就是悲伤。

克:我已经将它命名为“悲伤”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