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柴静:侠骨的柴柔情的静(8)

有一种基因叫理想 作者:刘楠


时针往前拨。

那个2007年5月,柴静被方舟子“突袭”了。竟然是有关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问题。

起因是柴静一篇名为《每一项技术的背后都是生命》的博客。柴静写道,在飞机上遇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干细胞研究专家裴雪涛,对方感慨:“一个14天的胚胎细胞,就会有神经系统的反应,就能够感知光与热。”“想到这里,就不能不去想自己的工作——人这样的做法到底是在拯救人类还是毁灭人类?人类的文明轮回是不是与此有关?狮身人面像难道不可能是上一次克隆人的遗迹?”

方舟子对此亮剑:“14天的胚胎的细胞刚刚开始分化形成三个胚层,神经组织此时还没有出现,没有人会把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材料视作生命”,“裴雪涛的话有根本的错误,容易误导公众。”

柴静回应道,把科学问题唯技术化,忽视科学研究的终极目的,带来的危险会更大。

众人围观的观点交锋甚嚣尘上。不罢休的方舟子,甚至写了20篇文章斥责柴静对科学的“无知”,用到不少攻击性词语。他那种不尊重的论战姿态,我看着都不妥。

那时的方舟子还是一呼百应的科学斗士,柴静受到的压力,不仅在事实本身的是与非,还搀杂着聒噪的道德绑架因素。时间长河,也不可能映照出2012年方舟子与韩寒的论战中,科学权威走下神台的模样。

但是,柴静没有因此怨恨、羞怒,而是反躬自问。她在后来的北大演讲中,甚至感谢方舟子那场论战中抨击她的文章《记者对真相要有洁癖》。在2010年方舟子遇袭事件后,柴静还替他抱不平,“拿不出事实的人,才需要拿出铁锤。”

柴静还在博客中孜孜推荐方舟子新书,她讲:“方先生行文说话的风格有争议,但作为一个记者,我认同他‘对真相要有洁癖’的说法,真相不能附加任何前提,不能强制要求真相长着一张慈眉善目的脸,那样的结果很可能是普遍虚伪的产生。方舟子的观点并不代表正确,但唯有更精确的事实才能辩驳他,唯有这样方式的辩驳,才能保证科学本身‘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自由。”

我理解,这不是化干戈为玉帛的策略,而是天然去雕饰的率性。

正是那场论战,沉淀下的“科学精神”,柴静很快用在了《新闻调查》的节目《虎照疑云》中。

柴静,有一个超级容量的思想硬盘,随时存储,随时汇集,并解构出新思想。

她说,刚做调查时,她以为把采访对象逼到墙角才能挖出最独家的新闻。但是现在她醒悟,动物被逼急了要么自卫躲避,要么转而攻击,何况是人?她把自己的采访态度从“敌我”调整为“讨论”,企图通过沟通达成共识。

“不见刀光剑影,却见衣衫尽裂”,这是柴静在采访中追求的境界,有了科学的新武器,就像陈可辛电影《武侠》中那个精通经络的捕快,发挥科学武侠、医学武侠的四两拨千斤功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