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翰林与学术教育 1

百年滄桑話翰林 作者:邸永君


翰林官自出现之后,便一直是百僚之中学术水平最高的一群。同时,翰林院的职掌也决定了他们必须在学术与教育领域有所作为。明清两代尤其是清代,文化进入大总结时期。朝廷为粉饰太平,标榜文治,同时也为扫清专制障碍,加强思想控制,多次以修书为手段,广泛征集民间藏书,在剔除大量被其认为应禁毁书籍的基础上,对其余传世文献予以校勘、编辑、重印,汇成类书、丛书,为保存中华文化经典作出了一定贡献。比如,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翰林官解缙等纂修大型类书,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初名《文献大成》,后称《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全书正文22877卷,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书中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佚文秘籍资料达8000余种,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在编书过程中,明代翰林官起着中坚作用。清代,修书规模更显恢弘。如康熙朝时,翰林官陈梦雷奉旨编辑《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10000卷,目录40卷,原名《古今图书汇编》,本书编辑历时28年,共分6编32典。是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至乾隆朝,高宗好大喜功,决定启动中国历史上最为浩大的文化工程,即编辑《四库全书》。主持者为翰林官纪昀、陆锡熊、孙士毅等。自乾隆三十八年始,历时十载乃成。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收书3503种,79309卷,存目书籍6793种,93551卷,分装36000余册,约10亿字。相当于同时期法国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的44倍。清乾隆以前的中国重要典籍,大多都收于其中。由于编纂人员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因而代表了当时学术的最高水平。乾隆编修此书的初衷虽是“寓禁于征”,但客观上整理、保存了一大批重要典籍,开创了中国书目学,确立了汉学在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文物价值与版本价值。在编纂过程中,翰林官一直是主体,充任总纂官、总校官、纂修官、分校官及监造官等,为此事完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