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为人生备一把伞(2)

宽怀 作者:印心居士


“竹林七贤”的另一位名士嵇康,跟孙登游学三年,临别时,孙登告诫嵇康:“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嵇康从此佯狂醉酒,即使说话也是“发言清远,口不臧否人物”,但最终还是未能忍住,当好友吕安惨遭陷害时,他挺身而出,口诛笔伐,为其作证,终被司马昭所害,临终时作幽愤诗,诗中有“昔惭柳下,今愧孙登”两句,后悔当初不听孙登诤言。

孙登的无情、默言,是一种长期修炼的结果,是以冷漠无言对抗血腥的现实。而阮籍、嵇康二人若能学得孙登的沉默,长啸于山林,或可得其天年。所以,北宋大诗人黄庭坚在《赠送张叔和》中发出了这样的感喟:“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由此看来,一个人要想做到守口如瓶、默默不语,实属不易!

然而,清代名臣张廷玉却做到了。他一生谨小慎微,奉“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为圭臬。他居官五十载,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终清一代,是汉大臣中配享太庙的唯一一人,雍正赞曰“器量纯全,抒诚供职”,称其为“大臣中第一宣力者”。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更别说长期身居相位,所伴的还是康雍乾一类的帝王,上书房的权臣们出出进进,如走马灯般,不知换过多少,而张廷玉却五十年稳如泰山,安之若素,这般功力实非常人可比。

默默者存,是吾国人的一种处世哲学。溯其根源,它是中国几千年专制制度下的产物。试想,在封建专制统治下,说真心话是当局不容,说违心话是己所不愿时,只好明哲保身,选择沉默。

然而,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倘若都来追求这种大智慧,岂不变成“万马齐喑”的局面,龚定庵先生地下有灵,也会悲叹不已的。

一个国家要有活力,要有生机,恐怕还是多些话语才是,尤其是在当今的和谐社会,更应如此。和谐社会的为政者,必先要有“包容”的气度,对各种思想,乃至异端,都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而不同”,才是真正的和谐。

在我看来,和谐,不是没有不同的声音,而是善待不同的声音。否则,无论如何提倡“畅所欲言”,都只是一句空话。

默默者存,于我国度而言,可谓至理名言了。但是,这样的至理名言,今天思之,多少让我心生一丝悲哀。什么时候,这样的处世哲学才能消亡呢?倘得这一天,那社会必然又是一大进步了。

其实,北宋名臣范仲淹在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的同时,早已发出了另一种呼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