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风云激荡

复兴之路 作者:中央电视台《复兴之路》栏目组 人民出版社《复兴之路》编写组


1912年8月24日,北京前门火车站人群如潮,人们在等待一位已不在位的总统,尽管他仅仅做过4个月的临时大总统,但人们仍然愿意以欢呼和掌声对他致以敬意。

下午5时30分,礼炮声声,欢快的乐曲中稚嫩的童声唱起了欢迎的歌儿。当孙中山出现的时候,掌声雷动,人们拼命挥舞着手中的旗帜和帽子。孙中山坐上袁世凯金碧辉煌的朱漆金轮马车,由30位骑兵开路,从正阳门直入外交部街迎宾楼。当晚即与袁世凯会晤。20多天里,他们会晤达10余次。9月16日,孙中山、袁世凯、黄兴共同制定《政治纲领》,为民国的建国方案。

纲领一定,孙中山和黄兴认为中国必兴,他俩兴冲冲地南下履行对共和国的使命。孙中山雄心勃勃地要为中国建设20万里铁路;黄兴则回到南京,解散了南方数十万部队之后,解甲归田。

中国的未来似乎一片光明,人们期盼着国家的富强和生活的美好。然而,共和的天空下阴云密布,封建余脉仍在人心盘桓,无尽的野心和权欲搅得神州大地周天寒彻,将中国卷入了新的危机和乱局。

乱局如麻,希望如何破茧而出?

(四)五四运动:新青年放声高歌

1917年,此时的世界时局很令中国人高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派出20万华工参战的中国成了战胜国。中国人为这一胜利而欢欣鼓舞。

1918年11月18日,新任大总统徐世昌在故宫太和殿广场举行阅兵式庆祝胜利。

人们将“克林德碑”拆除,改建为“公理战胜”牌楼。一时之间,“公理战胜强权”、“劳工神圣”、“民族自决”的呼声拨动着每一个青年的心弦。人们希望可以用战胜国的身份从列强手中收回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挽百十年国际上之失败”,“与英、法、美并驾齐驱了”。

1919年1月,中国代表团向巴黎和会提出了7项要求,希望撤退外国军队、归还租借地和租界,后来在民众压力下又提出取消“二十一条”的陈述书。

然而,在那个时代,公理并没有向中国人民招手,胜利与弱国无关。中国人民的希望变成了失望。真正的胜利者是美国和日本。

巴黎和会决定由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同时拒绝取消“二十一条”。巴黎和会给中国的只有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德国从中国抢走的天文仪器。

5月1日,上海《大陆报》登载了一个消息:“关于索还胶州租借之对日外交战争,业已失败。”

中国被怒火点燃了。

5月3日晚,北大礼堂内挤满了青年学生,有人以血书写四个大字:“还我青岛。”不少人还写下了遗嘱。他们相约第二天举行示威,以表达愤慨。

5月4日,下午1点,天安门金水桥前汇集着来自北京各高校的青年学生,金水桥对面飘扬着血书“还我青岛”,旁边还有一副对联:

卖国求荣,早知曹瞒遗种碑无字;

倾心媚外,不期章惇余孽死有头。

随后,学生开始游行示威,2万份《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出现在北京街头,上面赫然醒目的几行大字: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悲怆的呼号回荡在中国大地。五四运动爆发了。

当天就有32名学生被捕,却因此引起人们更大的不满。各地群众风起响应,从学生罢课发展到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其他群众团体也纷纷成立,各种社会力量直接行动起来干预政治,在亿万顺民中突然爆发出强大的愤怒,整个中国沸腾起来了。

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人数超过2万人。几天后达到五六万人,使海陆交通为之中断,举凡运输、印刷、钢铁、纱厂、土木、车夫全部罢工,甚至连娱乐场所也都停业。

陈独秀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强调“强力拥护真理,平民征服政府”,结果在散发传单时被捕。周恩来率天津学生赴北京请愿……

这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也是古老中国对中国青年的呼声。

在法国巴黎,面对北洋政府同意签字的命令,中国代表团也在激烈地辩论。时年30岁的年轻外交官顾维钧说:“日本志在侵略,不可不留意。山东形势关夫全国,较东三省利害尤巨。不签字则全国注意日本,民气一振。签字则国内将自相纷扰。”5位全权代表中3人反对签字。

6月28日,在《巴黎和约》的签字现场,人们惊奇地发现中国代表团的席位上空无一人。这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第一次对列强说“不”。此时的顾维钧正乘坐汽车经过巴黎的街头,他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了愤怒。

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意味着中国人民的觉醒,但整个政治局面依然一片黑暗。“中国往何处去”这一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使人们感到紧迫,也使人们感到迷茫。

就在中国代表团拒绝签字的几天后,苏俄发表《对华宣言》,声明将废除对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欧洲,尤其是苏俄的现实使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探索一条新的道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