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桑干河的呼唤

忠魂: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李培斌纪实 作者:聂还贵 著


秋日的桑干河,像一把深沉苍郁的大提琴,“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在紫塞高原,唱响一支杜鹃啼血唤忠魂的歌……

自古忠孝难以两全——他做到了。

他对党无限忠诚:他是党的十八大代表,全国优秀党员。26年前,他被鲜红党旗照耀着,庄严地举起拳头,像向日葵,举着金色的希望;像红高粱,举着丰硕的理想;像镰刀斧头,举着灿烂的信念,举着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从那一刻开始,从一面党旗下出发,他像青松坚守苍翠的本色那样,用毕生的追求,捍卫和践行了从心灵深处发出的钢铁誓言,雕塑和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形象。

他对爹娘无比孝顺:悠悠寸草心,绵绵报春晖。兄妹五个,大哥远在新疆部队工作,排行第二的他,承担起了全家的责任。妻子说他“是个孝顺人,正房暖和宽敞,给老母亲住,自己睡小屋。他个子高,炕小,每晚腿都伸不直”。他像反哺之鸟、跪乳之羊那样,捧一颗孝心,在乡间传一段爱敬父母的佳话。

他对百姓贴心入微:在他的眼里和心中,身边的每一个百姓,都是他的家人和亲人。群众说他“比亲人还亲”,同事们说他是党群“连心桥”的守望者。他像白云亲近蓝天,河流依恋土地那样,用满腔真情,书写了一首亲民为民的动人诗篇。

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他做到了。

他的生活日历中,没有节假日,甚至没有白天黑夜。近30个春秋,从骑一辆自行车到摩托车,他跑遍了三个乡镇的村村落落,千家万户,人们称他是“活地图”;低保户、孤寡老人、残疾人、刑释人员……他心中都深情地记着一本明细账,百姓称他“活档案”;谁家有什么难事烦事,他都桩桩件件时刻惦记着,牵挂着,同事说他是一本“活字典”。

在从事民事调解和信访工作中,我认为只是按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党和人民却给了我很高的荣誉。/摘自《李培斌日记》

油盐酱醋的一日三餐,

家长里短的市井乡间。

泥土气息是最可人的味道,

大地上的风景是最美的画卷……

或许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或者说他是在反复做着同一件事,难能可贵的是,他把这一件事做到了崇高和极致。

他用深爱、真情与热血,把难以计数的好事,做在了百姓的笑声里,做在了儿童的歌声里,做在了邻里间和睦相处的问候里。做在了春天山坡上,满眼粉嘟嘟的杏花里;做在了夏天田野上,金灿灿的麦穗里;做进了农民被窝里甜蜜的小康梦,做进了美丽乡村的幸福梦……

清官难断家务事——他做到了。

他是最基层的人民调解员,他的岗位流动在乡间、社区、学校……

他风风雨雨,奔波在田间地头,出没在农家的院落炕头,深深印刻在百姓心头。

一墙之隔的邻居起了纠纷,你拧眉,我瞪眼,剑拔弩张。他出现了,一场龙虎斗顷刻间风平浪静,干戈化为玉帛;新婚不久的两口子闹开了离婚,女的寻死觅活,男的金刚怒目。他出现了,一场烽火狼烟随之消散,两个“冤家”遂和好如初。

他每年调解纠纷矛盾200余起,从未有一起因为处理不公和不周而引发不满和上访。

全国模范所长、2012年度全国法治人物“特别贡献奖”、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一个个奖杯和荣誉证书,像一个个金色的逗号,标记和激励着他奋进的脚步。

说实话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因为妻子没有工作,(做胆结石手术)医疗费还是妻子在家乡东借西凑了8000元才帮我渡过这一难关。说句心里话,我这一辈子最对不起的人就是深深爱着我的妻子、孩子!/摘自《李培斌日记》

河床的宽窄,取决于河水的流量。只有博大深邃的河流,才能开辟出河床的宏阔与悠远。

追求事业的高度

创造生命的立体

只为离天空和云彩更近

只为最早看到太阳升起

穿过更多的风暴

承受更多的雷雨

山——

一块站起来的土地

……

山的意义在于,为平旷的地面树立一个高度。高度,意味着更广阔的视野和空间;高度,让人生变得立体和多姿。

请看他生命最后三天的曲线与留痕——

2015年10月12日:早7时,到龙泉镇党代表工作室整理调解档案;8时-13时,在县信访中心接访;匆匆午饭后做调解纠纷工作到19时;未来得及吃晚饭,急忙赶往阳高县火车站处置一起群体信访事件,避免了过激事件的发生;这一晚,他辗转反侧像翻烙饼,大脑的荧光屏回放着未解决信访事件的影像,寻思着对症下药的良方妙策,彻夜未眠。

2015年10月13日:早7时,大步流星来到党代表工作室,安排助手鲁学虎做好群众来访登记;8时-12时30分,赶到县信访中心接访;午饭后整理记录;15时,接手一起财产损害案,调解到19时30分,当事人双方达成协议。

2015年10月14日:7时-9时,先到党代表工作室查看前一天群众来访记录,并向鲁学虎布置工作。走出门又返回身来叮嘱鲁学虎:“突发事件要先‘灭火’,甭让事态扩大,等我回来……”

10时许,他和县里其他8名司法干部登上开往大同的客车,参加全市司法培训。在车上,他一路电话不断,是老百姓打来的,说的全都是难事儿。下午参加培训。晚饭后,大家集中到他住的120房间,研讨社区刑释人员的矫正问题。他十分动情地讲了半个钟头,然后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热烈讨论到深夜。讨论结束,大伙散去,他对同宿舍的梁龙不无风趣地说:“你先睡吧,等你睡着后我再睡。我呼噜打得很厉害,像开山放炮。”凡事总替别人着想,是他多年来形成的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他何时睡的?无人知晓。15日早晨,他突发疾病,永远地离开了他钟情痴爱的事业,离开了他魂牵梦绕的这片土地,年仅50岁。

冲锋陷阵,勇于牺牲,这样的语言在和平年代,似乎有点色彩壮烈,却是他经常必须面对的人生考验,也是他实际行动的生动写照。

他是科级干部,是百姓的公仆;他是基层调解员,是人民的卫士;他是普通党员,是百姓最亲最近的人;他属于凡人小事,却是人民心中的大英雄。

总结28年人民调解工作的经历和体会,我感觉有五个字很重要,即“民调心为首”,也就是说,做一名人民调解员,只有把自己的热心、耐心、责任心、奉献心放在首位,才能做好新时期基层的人民调解工作。/摘自《李培斌日记》

不解决问题的群众工作是没有生命力的,群众是不会欢迎的。信访干部必须不断改进作风,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第一时间回应,做到来有问声、走有送声,让当事人满意顺心。坚持“与信访群众和当事人见面”、“深入实地查看现场”、“全面调查了解情况”等工作原则,全面客观地了解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摘自《李培斌日记》

他的可亲可敬的形象,齐刷刷地竖在百姓大拇指上;他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深情地镌刻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上;他的寻常人家的名字,呼唤在百姓绵绵无尽的思念里……

这个他,就是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信访中心主任、龙泉镇司法所所长、共产党员李培斌。

“欲奠忠魂何处问,苇花枫叶雨霏霏。”

“为百姓鞠躬尽瘁,促和谐青山忠魂。”

“抢天哭地,英灵长在;锥心泣血,风雨同悲。”

“英年早逝,苍天当哭,民有疑难可问谁?”

……

载着李培斌骨灰盒的灵车,缓缓驶入阳高县,早在路上等候的30余辆私家车,自发加入护送车队;街上行驶的机动车主动让路;骑自行车的人靠在路边,肃穆而立;街道两侧,数万老百姓泪雨纷飞,迎接亲人归来……

从大同市到阳高县,数以万计的群众,自发举行各种形式的悼念活动;短信、微信、贴吧,追思悼念的诗文涌若潮水,流泻着人们心中的悲痛:有口皆碑人称颂,大街小巷哽咽声……你为什么匆匆离开?匆匆不带走一片云彩……

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栏目及各大网站,对李培斌忠党为民的事迹,密集做了报道。

阳高县信访中心李培斌的办公室,一本记了一半的学习笔记,静静地摊开在他的办公桌面上。阳光透过窗玻璃照进来,在桌面堆放着的一只血压计和一盒降压药上面,款款落下明净的翅膀。

窗台上,两盆绿萝的叶子,已经蔫得打了卷儿,似乎在嗔怪总是行色匆匆的主人对它们的忽略,抑或是因为失去至亲至近的主人而悲伤过度……

台历上工整地抄录着一起待调解纠纷的当事人电话号码,而抄录的时间,永久定格在2015年10月14日。

10月14日,在镇道北养猪场老孙心里,是一个令他最为揪心的日子。那天下午3点,他给正在市里参加司法培训的李培斌打电话,说前几日,一位邻居和他闹纠纷:“我气不过,就拔了他家地里的庄稼苗。”电话里听得出,老孙心里急得像是燃着一把火。李培斌就语气镇静地说,孙哥你不要过急,也不要过激:“培训一结束,我就赶回县里,先去调解这件事情。”可万万没想到,这个电话里的承诺,竟成了一个永远不能兑现的“约定”。

李培斌说,咱都是农民出身,祖辈种地都看重“墒情”,就是通过“湿、潮、润、干”,来判定土壤里的含水状况。调解也一样,不仅要吃透事件的来龙去脉,调解时还要随时掌握当事人的情绪“湿度”,才能增强调解的有效性。

“李所长实在太忙了!吃不上饭是常有的事儿……我常常跟他讲,您中午把手机关了打个盹儿,他无论如何都不肯,结果每次刚迷糊一会儿就被电话铃吵醒。”李培斌的“徒弟”、龙泉镇司法所司法助理员鲁学虎抽噎着说:他是累死的……他是为老百姓累死的……

哭诉着,小鲁从桌子上拿起李培斌的笔记本,紧紧地贴在脸上。他说,想师傅的时候,他就这样,因为那笔记本上,还留着师傅的体温,好像是,师傅还活着,在用手在轻轻地抚摸他的脸……

龙泉镇富贵村79岁的农妇袁桂如,捶胸顿足地嚎哭:培斌啊,你答应等我死后送花圈,咋就忍心让白发人送黑发人……

原山西省司法厅厅长王水成,含泪写文章追念:我和培斌约好的,等着他能当选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代表呢……他怎么就这么走了呢?!

“嫁给他,我无怨无悔,如果有来世,我还愿意和他做夫妻。只是遗憾他陪伴家人的时间太少了……”妻子杜润梅声音沙哑地说。

取得百姓信任的最好办法,就是真心实意为他们着想,为他们着急,为他们排忧解难。

山西省司法厅社区矫正处处长李君叹一口气感慨:想一想,培斌留下了那么多,而我们呢?能留下什么呢?

网友“星际导弹”说:在十八大代表中,有一位代表叫李培斌;在阳高县的光荣榜中,有一位最美党员叫李培斌;在龙泉镇百姓的心里,有一位好人叫“李司法”。他的工作没有上下班,百姓的炕头、田间,沉沉夜幕中,炎炎烈日下,到处都有他的身影。他是民情的活字典,他是一方社会安宁的定海神针。

阳高县是“二人台艺术之乡”,阳高县二人台艺术剧团根据李培斌的事迹,创作出了系列剧《司法所的故事》,希望通过艺术形式,留住李培斌的崇高精神,让李培斌的感人事迹,传遍城市乡村,行行业业,方方面面……

阳高县大白登镇,有个小山村,不足二百人,叫陈官屯。村民们自发组成一个“手牵手农民艺术团”,自买服装道具,自编自演了一台“讲培斌故事,学培斌精神”节目,从村里演到乡里、县里,从社区演到学校、企业,演得多少人泪雨纷纷,唏嘘一片。

大同市知名学者赵忠格,是从李培斌那个村子走出来的。他比李培斌大十几岁,但两人交往甚好。得知李培斌殉职的消息,老赵流着泪对家人说,他死后希望埋在村里头,就埋在李培斌的墓旁,在另一个世界,他好有个说话的伴儿。

你回到那株树下,

老树已过了结果的年龄,

它努力摇一摇身子,

摇落一片微黄的叶子,

你捧着叶子哭了。

……

李培斌去世后,家人向他的老母亲封锁消息。“二明虎(李培斌小名)天生的是党的人,公家的人,大伙的人。”李培斌母亲裴进莲,平时一想儿子,就喜欢这样念叨。

“哎,我的二儿子不要我咧!”10月25日,李培斌年过七旬的老娘又一次拨打了儿子的电话,可是仍旧无法接通。

“妈,不是跟您说了嘛,二哥出远门了!”一旁的女儿赶紧安慰她。

老人至今不知道,她最惦记的二儿子,她的二明虎,再也听不到她的呼唤,永远也不能再喊她一声娘了……

奇怪的是,马家皂乡安家皂村,一个叫吕福的村民,竟然也不敢让自己的老母亲知道李培斌走了,生怕老人承受不了打击。

前些年,吕福老母亲生病住院,吕福忙不过来,李培斌便白天工作,晚上跑到医院守在老人床前陪侍,看他那个亲昵劲儿,就像是对待自己的亲娘。

总结30年来自己在基层工作的一些体会和感受,我认为最根本的是要做到:对待群众有热心和耐心,对待自己要有奉献心和平常心。/摘自《李培斌日记》

老人出院后,李培斌隔三差五地常去她家看一看,吕福老母亲就把李培斌当作了亲儿子看待。

阳高县古城镇菜农何存爱,听说李培斌突然离去,心如针扎。这几年,他的蔬菜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掏心窝子说,都是李培斌的功劳。是李培斌出面,调解了土地种植引发的纠纷,又帮他建起了大棚。

“送过烟、送过钱,他都不要。”可吃水不忘打井人,那天晚上,何存爱不说话,坐在沙发上,一股劲儿地抽闷烟。一旁妻子见了,就“如此这般”地帮他出了一个主意……

第二天大清早,窗户上朦朦胧胧,刚刚透出点“菜白”亮色,老何就带着一家人,来到菜地大棚,露水扑簌,凉气袭人,一苗一苗,收割了8万斤绿油油的大白菜;一层一层,码了满满一大卡车。之后,由他亲自驾驶着,把大白菜拉到李培斌的出生地赵石庄村,希望分送给村里的乡亲们,以表达他对李培斌的怀念和感激。

春蚕一心吐作丝,换得人间暖意浓。

莫道英灵御风去,忠魂依旧守苍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