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筹备阶段

祥云飘飘:北京奥运火炬在境内外接力传递 作者:李静轩 著


一、筹备阶段

●2007年4月26日晚,在北京市中华世纪坛前,隆重举行北京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火炬接力传递计划路线和火炬发布仪式。

●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在仪式上致词说:“明天,奥运圣火将带着希腊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与美好祝福,从伟大的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抵达万里长城,抵达北京。”

●胡锦涛健步走到圣火盆前,在众人的注视下,用火炬点燃圣火盆,奥运圣火顿时熊熊燃起。

发出火炬设计邀请函

2005年12月6日,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面向社会征集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设计作品,并发出火炬设计邀请函。邀请函中说:

奥运会火炬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重要元素之一,是展示北京奥运会理念和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北京奥组委衷心欢迎和邀请有志于参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设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本次征集活动。

2005年12月23日,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和北京奥科委办公室还联合主办了“北京2008奥运会火炬设计创意方案征集活动研讨会”。

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亲自出席研讨会,还邀请了北京理工大学朱东华教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燃烧专家叶中元研究员等专家,就火炬外观设计和工艺实现举办了专题讲座。

2006年3月,据北京奥组委官员向媒体透露,从2005年12月到2006年2月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设计方案公开征集期间,北京奥组委收到了数百份应征作品。其中,国内的应征人来自全国各地,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和中国台湾地区,几乎覆盖了中国最优秀的设计类院校和企业,其中不乏国内设计界的大师。

与此同时,北京奥组委还收到了不少来自美国、法国、德国、匈牙利、意大利、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等国家的应征方案来稿,这些方案中不少都是出自国际知名设计机构设计师之手。

很多群众对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设计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参与愿望,不少人寄来了自己设计的作品和对奥运火炬设计的建议。

最让人感动的是,新疆有一位7旬老人在孙子的陪同下,亲自来京将其应征作品交给北京奥组委,并一再表示他愿意将才华奉献给北京奥运会。

很多业余设计爱好者也都纷纷表示,他们送来作品或建议,并不是为了参加比赛或得奖,而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北京奥运会的支持。

可以说,北京2008年奥运会设计,不仅是全球专业设计机构的一次盛会,也是一次中国全民参与的创新设计壮举。

隆重举行火炬发布仪式

2007年4月26日晚,北京奥组委在北京市中华世纪坛前,隆重举行北京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火炬接力传递计划路线和火炬发布仪式。

国务委员、北京奥组委第一副主席陈至立和国际奥委会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协调委员会主席维尔布鲁根共同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揭幕。

在热切的企盼中,名为“祥云”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设计方案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祥云”刚刚出场,就赢得了与会观众一片赞赏和喝彩之声。

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祥云”的设计,出自联想集团。

“祥云”火炬整体上采用了类似纸卷和画轴的这一极其富有中国特色的别致造型,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纸,融入奥运火炬设计中,巧妙地表达了借奥运火炬向世界传递中国文明的美好心愿,也完美地契合了追求和平、文明、进步的奥林匹克精神。

火炬上半部分,在银色铝合金表面上,雕刻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漆红色的预示“祥云升腾”的云纹铭文。这些云纹不仅作为千年华夏文明抽象出来的符号,使整个火炬凝练了厚重的中国文化特色,而且给整个奥运火炬注入了几分轻盈和灵性。

火炬手把持的下半部分,则喷涂了漆红色的橡胶漆。这个沿用了数千年的中国色,烘托出一派喜庆的气氛。

据北京奥组委官员透露,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祥云”,不仅在工业设计上是在全球化时代传承中华文化的完美符号,契合了北京举办“人文奥运”的主题,而且在工艺实现上也运用了一系列创新科技,完美地阐释了“科技奥运”的主题,彰显了中国制造的实力。

北京奥运会火炬设计理念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希望通过传达“天地自然,人本内在,宽容豁达”的东方精神,借祥云之势,传播祥和文化,传递东方文明。祥云是祥瑞之云,激情之火,友谊之炬,和谐之旅!

此外,发布仪式上还宣布了火炬接力的路线。火炬境外传递城市19个,境内传递城市和地区116个。

按照计划,境外传递原则上每天将有80个火炬手,每人跑250米,一天传递里程20公里左右。运行约6小时,并且包括起跑仪式和传递结束后的庆祝活动。

在境外传递期间,境外传递团队转场将全部采用包机方式进行。国航将提供一架空客330作为火炬接力运行团队包机。

火炬接力在海外城市的传递将有很多亮点,圣火会到达很多世界闻名景点,如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冬宫、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法国的艾菲尔铁塔、印度新德里的红堡、曼谷的大皇宫,首尔的仁寺洞、香港的维多利亚港等等。另外,香港和澳门各120名火炬手,传递时间相应加长。

境内传递期间,原则上每天将有208个火炬手,每人传递200米,一天传递里程为40到50公里,运行10到12小时。境内则是通过航空、铁路、公路进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转场。其中,传递城市中的许多亮点都被编制在传递路线中。

境内传递路线异彩纷呈,从中国最南端海南三亚的天涯海角,到北国边疆,从西部边陲的帕米尔高原,到东海之滨。奥运圣火将传遍辽阔的中华大地,并抵达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最终于2008年8月8日到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会场,点燃奥运会主火炬塔。

境内传递天数为97天,传递113个城市和地区,总里程为4万公里,平均每天运行425公里。

境内火炬传递将展示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凸显传递路线的文化内涵。

火炬接力将在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13个城市和地区进行传递。在4万公里的行程中,将途经上千个市、县和城镇乡村。

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奥运火炬传递路线有所变动、删除。

圣火交接并护送到北京

2008年3月30日2时50分,总统卫队身穿着白衣红帽的盛装,踏着整齐沉稳的步伐,走入雅典体育场,正式启动圣火交接仪式。

希腊总统帕普利亚斯在出席了圣火取火仪式后,再次亲临圣火交接仪式现场。

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的时候,现场的希腊华人华侨挥舞着手中的五星红旗,齐声高歌。希腊观众也起立报以掌声,祝福北京。

悠扬的笛声和厚重的鼓点响起,在奥林匹亚成功完成取火重任的女祭司们手举橄榄枝,簇拥着最高女祭司缓缓走向圣火台。女祭司们分在圣火台四角站定后,最高女祭司怀抱“祥云”火炬,向北而立,昂首静待圣火。

随着希腊境内传递的最后一棒火炬手、雅典奥运会女子三级跳远银牌得主德维茨出现在入口,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随后,德维茨和最高女祭司对接手中火炬后,最高女祭司引燃了圣火台。随着圣火瞬间升腾,奥林匹克会歌响起。

刘淇代表北京接过奥运圣火后,一旁的护火手迅速向前,将圣火小心地移至火种灯。

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在仪式上致词说:

明天,奥运圣火将带着希腊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与美好祝福,从伟大的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抵达万里长城,抵达北京。我们坚信,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奥运圣火是和平与友谊的象征,以和谐之旅为宗旨的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必将取得圆满成功。

基里亚库送上了雅典对北京的祝福。他说:

在圣火结束在希腊境内的传递后,我们迎来了将圣火转交给中国朋友的伟大时刻。希腊怀着真挚的友情将圣火转交给中国,期待接下来的圣火全球传递能将和平友爱、相互尊重的信息和奥林匹克理想传递到全世界。

在过去一周中,奥运圣火从奥林匹亚到雅典行程1500多公里,途经希腊28个城镇,共有600多名火炬手参与传递,其中包括26名中国火炬手,体现了不同种族和文化的和谐交融。

仪式结束后,圣火乘专机于当地时间30日下午18时从雅典国际机场起飞,在31日上午到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天安门前启动火炬接力

2008年3月31日10时,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启动仪式。

10时58分,胡锦涛、习近平、周永康在刘淇、刘延东、华建敏、陈至立、邓朴方、孙家正、林文漪等领导的陪同下,一起步入仪式现场。身穿民族服装的各族群众在两侧夹道欢迎。

出席仪式的还有中央国家机关和北京市领导、北京奥运协调机构领导等。仪式由北京市市长、北京奥组委执行主席郭金龙主持。

此外,首都各界6000多名干部群众代表与国际奥委会官员、希腊奥委会官员、外国驻华使节也都来到仪式现场,共享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的这一盛会。

天安门广场彩旗飘扬,洋溢着一派喜庆气氛。首都文艺团体载歌载舞,群众团体表演的健身节目高潮迭起,广场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11时,在军乐声中,200名仪仗队旗手高举中国国旗、国际奥委会会旗、北京奥运会会旗步入仪式现场。

11时5分,全场起立,现场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奥林匹克会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分别致词。

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协调委员会主席维尔布鲁根,宣读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贺信。

11时40分,胡锦涛在刘淇的陪同下,迈着稳健的步伐,走上仪式台。

3名圣火护卫人员在仪式台上,用引火棒从火种灯中引出火种,点燃火炬,交给刘淇。

刘淇手持火炬缓步走到胡锦涛面前,将火炬交给胡锦涛。

胡锦涛举起点燃的火炬向在场的观众展示,现场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胡锦涛健步走到圣火盆前,在众人的注视下,用火炬点燃圣火盆,奥运圣火顿时熊熊燃起。随后,胡锦涛把火炬交给了著名运动员、火炬手代表刘翔。

11时44分,胡锦涛庄严宣布:

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接力活动启动!

一时间,万羽白鸽腾空而起,五彩气球飞上蓝天,仪式现场掌声雷动,锣鼓喧天,一片欢腾。

刘翔手持火炬跑下仪式台,沿红地毯向天安门城楼跑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