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红楼梦》36例“越性”分布及版本考辨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8年春之卷/总第23卷) 作者:


《红楼梦》36例“越性”分布及版本考辨

褚靓[1]

摘要:语气副词“越性”仅现于《红楼梦》一书,在曹雪芹初稿中总见38例,庚辰本以最高频次33次使用该词,另有2处讹漏,故本应共见35例。甲戌本等各本以“索性”“越发”等词进行不同程度的替换。该词在早期抄本与后期梓印本中的整体分布情况呈现出很大的不同,此微观线索在进一步揭示和印证相关版本间关系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思考点。

关键词:红楼梦;越性;字词替换;版本考辨

与文学研究相比,《红楼梦》语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远逊于这部巨著自身语言已然达到的高度和成就。本文在系统考察《红楼梦》所用语气副词之后,发现“越性”一词独现于《红楼梦》一书,且在各版本中的分布状况也呈现出很大差异,值得研究。

“越性”在《红楼梦》中的词义等同于“索性”,《汉语方言大词典》释之为“索性”,“北京官话”[2](P5961),如:

所以趁着机会,越性住上一年,我也多个作伴的,你也遂了心。(19-48)[2]

“越性”一词仅现于《红楼梦》一书,跨版本共见36例。在各主要版本中,又独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秋月定本)(下称庚辰本)以最高频次33次出现,其余12种本子[3]或因自身残缺,或因使用他词,均未见完整呈现此36处用例的本子,用例见表1。太田辰夫早在1965年便指出了该现象[3],只可惜该文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越性”作为语气副词的用法全部来自《红楼梦》前80回。[4]在逐一核考现有主要版本的用例情况后我们发现:语气副词“越性”在《红楼梦》全书中跨版本累计共现36次,但尚无一个版本独立完整展现此36例之全貌。

太田辰夫也未从《红楼梦》以外的资料中检索出“特殊语法成分‘越性’”,并认为它属于原八十回本中包含着的、在乾隆末期意义已经变得难懂的词语。[4](P220)[5]也就是说,我们目前尚未见到“越性”一词在除《红楼梦》以外的任何其他白话著作中使用,难以在其他文献中找到用例。

一 庚辰本以最高频次出现,独第二十七回未见

庚辰本是普遍认为抄得较早而又较为完整的唯一一种,在所考查到的这36例中,庚辰本虽见33例,但因其第六十三回“起性”和第七十四回“越”分别系抄写者的讹抄和漏抄,原词仍应为“越性”,即实际出现次数应为35例。也就是说,庚辰本是现有版本中唯一以最高频次、最接近完整地呈现这36例“越性”的本子。在其所出现的回目中,庚辰本仅第二十七回例外,作“索性”。其他早期抄本或后期梓印本和刻本在该词的使用上情况不一,完整性与连续性均不及庚辰本。

但是,庚辰本中存在一个相当突出的现象,便是该本中存在着大量的旁改文字。[6](P85)庚辰本33例“越性”,其中共有7处被旁改为“索性”,分别为表1中例8、12、16、19、31、33、34。

另有3处旁改比较特别。第一处为第六十三回“这会子关了门,人倒疑惑,起性再等一等”。庚辰本的原抄者将此句中“越”误抄成了“起”,这反使旁改者以为原文为“疑惑起来”,乃漏抄“来”字,遂在“起”旁增“来”。而后另加了两字但又都划去,可见他在思考如何添字和“性”接续起来上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可仍终无结果。

第二处为第七十四回“所以越性大家搜一搜”,例30。原抄者将“越性”的“性”抄漏,旁改者并不管原文,而是直接替换成了带有地域方言色彩的近义词“爽利”[6]。但是,只有第七十四回“越性”被改成了“爽利”,此为庚辰本所独有。

第三处为第七十六回“咱们越性请过姨太太来”,例32。此处原抄者抄写正确,但旁改者将“越性”二字通通划去,在旁边替以“连”字,使得句义反并不通畅,颇令人不解。

由上可见,旁改者对“越性”一词十分不熟悉,这种“不熟悉”多源自旁改者和作者或抄写者之间的年代或地域(“爽利”便是很好的体现)差别,而文化水平的不一致,或带有较强作者个人风格与主观性色彩的词语,也往往会使旁改者无法理解。

二 以不同频次出现在其余各早期抄本中

在其余各早期抄本中,虽未见完整呈现此36处“越性”用例的本子,且各本出现频次参差不一(有的本子如甲辰本只见2例),但从整体来看,“越性”在各早期抄本中均有出现。下面将各抄本具体情况简述如下,详参表2。

1.己卯甲戌:现存未散佚部分均为“越性”

作为另两大重要的早期抄本,己卯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现共得见41回又两个半回。涉及例1~4、7~13及例26~27,共13例,均为“越性”,但存在一些旁改的笔迹,如第三十三、三十四和三十九回,“越”均以朱笔旁注为“索”。[7]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残存第一至八回、第十三至十六回、第二十五至二十八回,在这16回中,第十五回中的2例和第二十七回中的1例均为“越性”,共计3处,且均无旁改痕迹。

2.甲戌:补庚辰本第二十七回唯一未现之“越性”

在凡36例中,庚辰本仅有第二十七回一处未使用“越性”,作“索性迟两日”,十分引人注目。更特别的是,仅存16回的甲戌本却恰在本回作“越性”,补庚辰本唯一未见之例。

不仅如此,查阅庚辰本前80回,包括第二十七回在内,我们仅共发现3例“索性”,另2例分别为第十回“他听了这事,今日索性连早饭也没吃”和第十一回“我们索性吃了饭再过去罢”。这屈指可数的3例不仅有违庚辰本贯以“越性”出现的规律,而且均位于十分靠前的回合中,真的是纯属巧合吗?

林冠夫先生说,甲戌本据以过录的底本虽可能是个拼凑本,并兼有晚出本的文字,但其总体上还是一个很早出现的本子,[6](P61)是最古的石头记抄本,最接近曹雪芹的初稿。[7]因此,我们推论,甲戌本原缺的第十回和第十一回今若可见,且这2回(或少则这2处)据以过录的本子(或内容)确系早出文本的话,庚辰本中仅有的这2例“索性”在甲戌本当中亦作“越性”的可能性便很大。[8]虽然这一推断有些大胆,且据现有材料亦无从考证,但这是创作主体的言语一致性所决定的。从第二十七回以后就再不见“索性”的连续性来看,这2处使用也并非偶然,作者并无意通过同义词替换的方式丰富文本。我们相信,“越性”方为揭示作者最初创作状态时的用词,应系曹雪芹原笔。

因此,我们拟定雪芹原稿中的“越性”共38例。太田辰夫在《〈红楼梦〉新探(I)》中拟定原本前80回共36个越性,2个索性,但他是以“多数决定论”的方法得出的结论,且这个“多数”也仅是在甲戌、庚辰和戚本三者中的“多数”,恐难以令人信服。[9]

3.蒙府戚本:“随性”——再证同一祖本

蒙府本与戚序本因一些共有且特殊的版本现象而多被学界认为源自同一祖本。第七十六回唯蒙府本、戚序戚宁本与杨藏本作“咱们随性请过姨太太来”,与各本有异;第七十八回“越性涂了”唯庚辰本、蒙府本、戚序戚宁本和杨藏本作“越性”。此两例比之他本差异显著而突出。林冠夫先生认为,“府本最初祖本的底本是庚辰本”,且这之间“还有一个更接近庚辰本的过渡本”,其中的“若干回保留于杨本之中”。[6](251)从“越性”一词的使用情况来看,第七十六和第七十八回或便位于这若干回之列。

此外,除第十五回两例蒙府本为“越性”,戚序戚宁本作“率性”外,其余各例均表现出整齐的对应关系:凡蒙府本作“越性”的,戚本均亦作“越性”;凡蒙府本作“索性”的,戚本皆作“率性”。以上府戚两本所表现出的一致性再证二者在早期抄本中同属一支。[10]另,蒙府本第七十七回作“索姓”,系错讹,但未经旁改。

4.戚序戚宁:独见“率性”

戚序本与戚宁本中独见“率性”,为共考查的13种本子所特有。如果说蒙府本和戚本的祖本是以庚辰本为底本、戚本又是在蒙府本祖本的基础上经过一次大规模改动而产生[6](P281、295)的话,“率性”的出现便可以看作是这次改动的结果。

那么,是谁动此改笔?是否便是戚蓼生晓堂氏呢?《汉语方言大词典》释“率性”为闽语,表“直爽、直截”;太田辰夫认为“似可看作南方话”[4](P251);香坂顺一则认为不限于南方话的范围[8](P155)。戚蓼生系浙江德清人,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升任福建盐法道,后又升福建按察使,直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冬卒于任。也就是说,他在福建待了十年之久。因此,仅从“率性”的闽方言属性与戚氏在福建任职经历的相合性而言,我们似还无法排除这些改动即出自戚蓼生之手的可能。

5.列藏本:独现旁改“率性”

细数这36处用例,列藏本比之各本有7处较为特别。

首先为第十九回“恣意的顽笑”,唯列藏本此例作“越”,笔者以此为漏抄,但这是各本在庚辰本第七十四回例30原抄“越”以外也作“越”的唯一一例。其次是第四十回“越性把舡上划子……”旁改者最初似想改成“越发”,但二字中间所添的“[11]字与原来的“越”字最终都被划掉,显得较为犹豫不定。

第四十四回的“越性跑了出来”最可圈点,改者在“越”旁注“率”字,改为“率性”。上文已及,“率性”是戚本在部分“越性”出现处独有的版本现象,列藏本此处虽仅仅出现在改文中,却是36例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戚本之外的版本中再现。据此抄本的第六十四回、第六十七回已补齐,或可推其这两回亦出于同已补齐的“蒙戚”系统。那么,为什么在第六十四回、第六十七回两回以外,还会有且仅有一处被改为36例中仅现于戚本正文的“率性”?从其他回合里诸如“只”“这”“至”的音近混同来看,列藏本的几位抄写者中必有南方人,那么本回的旁改者与戚本的抄写者或戚本祖本的整理者之间有关系吗?改者在旁改时有无依据?如有,所据之本和戚本之间又有何关系?同待深入研究。

第五十五回和第七十八回则特殊在它们是列藏本中仅有的以“越发”代“越性”的两例,且不同于上面所谈旁添“发”又划掉的第四十回,这两例在原抄文中即为“越发”,无改动之迹,第五十五回“发”作“”,第七十八回“发”作“”。第五十七回作“索索性”,第一个“索”字被圈涂掉,应系衍文。最后,唯列藏本在多本都较为特别的第七十六回“咱们□请过姨太太来”中缺省该处用词,并添“还”字,与各本有异。

6.杨藏本:独见“素性”

杨藏本原抄文与各本相比所存在的诸多独有异文及大量改文,使其在各本中地位独特。目前,究竟杨藏本来自多抄本的汇抄,还是各抄本在不同时期从杨藏本上过录下来,学界未有定论。从“越性”一词的使用情况来看,杨藏本原抄文并未与他本表现出显著的一致或相合性,但改文“越程甲而同程乙”的倾向性却十分明显,在36例中仅2处例外,且均位于第二十回之前。

在这36例中,原抄文与程乙本相同的都未被旁改,与程乙本不同的都改成了与之相同的用词。其中,程乙本的两处独有异文,杨藏本也改至与之相同很有说服力。第一处为第七十四回各本或作“越性”(有的被改为“索性”)或作“越发”而程乙本独异的“一面”,杨藏本原作“越”,改作“一面”;第二处为例32所对应文字,第七十六回各本或作“越性”(庚辰本划改为“连”)或作“随性”,或缺省或作“越發”而程乙本独异的“都是”,杨藏本原作“随性”,改作“都是”。

而仅有的两处例外都发生在第二十回之前,分别为第十五回的“素性都推给奶奶了”和第十九回的“都越发恣意的顽笑”。第十九回杨藏本作“越發”,程乙本作“索性”,杨藏本与程乙本不同但未经旁改。另外,仅这36处语词中凡及“越发”之“发”字,杨藏本无论原文和改文均作“”,而唯此例“发”作“發”。

7.舒序本:半数以上为“越性”

舒序本存第一至四十回,涉及前13例。在这13例中,共有7处为“越性”,占到未散佚部分的半数以上;3处为“越发”(其中2处作“越□”,1处作“越發”);其余3处作“索性”。从分布上未见与他本有明显合之处。

8.甲辰本:独见“任性”,仅见2处“越性”

多数学者认为,甲辰本仍属脂评本系统,但为早期抄本到后期梓印本之间的过渡本,且程高本比之脂本所呈现的变化,多数在甲辰本中已经体现,甲辰与程甲是大同中有小异。

该词的使用[12],甲辰本于第十九回独见“任性”,仅第二十一回和第六十三回2回见“越性”,而“越发”则以绝对多数出现21次。在这21例中,写作“越”的10例,写作“越發”的11例。其中,对应于例18第四十六回,“□發”前一个字不得见,应系“越”字,计“越發”之列。

三 唯梓印程乙本全书未见“越性”

在纳入考查的程高梓印本及东观阁刻本中,“越性”虽然明显降低了使用频率,但还是以2次、1次、1次的频次出现在了甲辰、程甲和东观阁本中,而程乙本则全书未见一处“越性”,值得关注。

1.程甲本:仅见一处“越性”

程甲本全书仅见一处“越性”,出现在第十九回“这些丫鬟们都越性恣意的顽笑”,且此例也恰为“任性”独现于甲辰本之处,颇值得玩味。共17例作“越发”,其中,仅有第四十回“越发把舡上划子……”一处“发”作“”,其余均作“發”。

2.程乙本:独不见“越性”,独见“一面”“都是”等

程乙本在“越性”一词的使用上共有5处独特的版本现象。

首先,程乙本是全部早期抄本与后期刊印本中唯一一本从始至终未见一处“越性”用例的本子,为各本所独有。

其次,第四十六回“坐在一块石上,越性把方才凤姐过去回来……”各本或作“越性”(庚辰本、列藏本),或作“索性”(蒙府本),或作“率性”(戚本),或作“越发”(甲辰本“”;程甲本“發”;东观阁本“発”),程乙本缺省。

复次,第七十四回“索性多押二百”,虽然“索性”是各本常见代“越性”出现的高频同义词,但此回程乙本独见“索性”,庚辰本、蒙府本、戚本、列藏本及杨藏本原抄文均作“越性”,甲辰本、程甲本和东观阁本则均作“越發”。

再次即上文已提及的第七十四回“(平儿)在房门外站住,越性将房门掩了”,庚辰本、蒙府本、戚本和列藏本均作“越性”(蒙府本、列藏本改“越”为“索”),杨藏本原抄、甲辰本、程甲本及东观阁本均作“越发”,而程乙本此处虽未缺省,却以并非同义词的“一面”替之。类似的还有多本特殊而已多次提及的第七十六回,程乙本此处独作“都是”,是又一基于通顺上下文文意,而非同近义词替换的更改。

最后,是细节处字形的规整。36例中程乙本共见“越发”12例,仅就此12例而言,字形皆为“越發”,独不见“越”。也就是说,程乙本是此36例涉“越发”处独不见“发”以字形“”出现的本子。[9](P4)

3.东观阁本:独见“越発”

细数此36例,东观阁本无一例外地表现出了与程甲本的一致性,而只是在字形上有所分异。在其17例“越发”中,“越發”12例,“越”2例,另有3例作“越発”,“発”为各本所无。

此外,东观阁本第十五回“太太见奶奶大小事都妥贴,越發受用,也不顾劳乏,更攀谈起来”是一处明显的脱文夺漏。原文本应为“越發都推给奶奶了”,却与下文的“越發受用”接续起来。这一方面说明此处只能为“越發”才有可能出现这种夺漏的情形,另一方面也印证了东观阁本脱文严重的特点。

四 甲辰程高整体相合,程甲程乙多处分异

1.甲辰程高:集中见“越发”

从甲辰本开始,“越发”开始较为集中高频地出现。甲辰本现21例,程甲本17例(东观阁本同),程乙本12例,均明显多于甲辰本以外的早期抄本(最多即为舒序本3例)。程乙本的12例即为三本共现之处,表现出较高的整体一致性(具体分布情况均详表2)。其中,第四十四回“越發的跑了出来”一例,不仅各本中唯此三本作“越發”,且均与“的”字黏附,为各本及36例所独有。

2.甲辰程高:独见“一发”

此36例中,甲辰本与程高本在第37回“一发编出他个次序先后来”中以“一发”代“越性”,与其余各抄本及另35例均有突出的差异。在字形上,甲辰作“”,程高作“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发”只单单出现在甲辰本与程高本的此回当中。如庚辰本第三十三回“不如趁今日勒死了,亦绝将来之患!”便是“一发”作语气副词使用表“索性、干脆”之义的又一例,但这种用法在《红楼梦》中确实并不多见。

3.甲辰程高:三处缺省

甲辰本、程高本在36例中共有三处集体缺省的情况。凡因内容上出现较大变动而缺省用词的我们称之为“内容性缺省”,这出现在第五十七回;三本(及东观阁本)均缺省包括本词在内(从“有人欺负你”到“岫烟低头答应了”)的141个字,直接接后文“宝钗又指他裙上……”凡比之于其他各本只是单单缺省该处用词的,我们称之为“词汇性缺省”,这出现在第七十四回例30:其余各早期抄本虽或有漏抄(庚辰本作“越”),或被旁改(庚辰本改为“爽利”;蒙府本、列藏本改为“索性”;杨藏本划去),但原本皆作“越性”,唯此三本(及东观阁本)无任何词语在该位置出现。

另有一处(33-76)与以上两种情况皆有不同。以庚辰本为例,作“既这样,你就越性别送,陪着我罢了”,整句的语气主要由语气副词“越性”来承担和表达,其余各抄本虽或代以“索性”“率性”等词,或在个别文字处有细微变化,但整体句式不变。相较而言,甲辰本、程高本则无相应词语在“越性”处出现,而是在后句添“竟”字,作“既这样,你就别送,陪着我罢”,使表达该句语气的任务转移到了语气副词“竟”上,文意仍然通顺。杨藏本改文与此同。

4.甲辰程甲独见“爽性”,程乙分异

“爽性”在甲辰本和程甲本中仅现3例,分别对应于庚辰本第三十七回的例9[13]、例10和第三十九回的例12处文字。程乙本则作常见的“索性”,与之不同。不仅如此,同样来自第三十七回的例11处文字却打破了“爽性”分布上的“连续性”,在例12前独作“一发”,而程乙本在该处却又与二本相同,亦作“一发”,令人思考。

香坂顺一先生认为,“爽性”在近世文学作品中并不常见,只是《水浒》第六十二回见到一例,而后见到该词用例的便是《红楼梦》,“但集中出现在有正本,其他本子情况不一,比较特别的是庚辰本里没有见到”[10](P59)。但我们认为,虽然庚辰本确实未见“爽性”用例,但“爽性”出现在甲辰本和程甲本(及东观阁等刻本)中,集中出现在有正本中的是“率性”,而非“爽性”,先生恐混淆了二词,结论有不当之处。

程甲程乙还多有分异之处(例2、3、17、28、29、32),上文已谈,不再赘述。

5.程甲程乙:两处独同

甲辰本与程高本整体相合,而在这些一致中,仅有2处独为程甲本、程乙本所共有。

第一处为第七十七回,因牵扯到内容大面积不同,本例是36例中颇为特殊的一例。从“晴雯拭泪”到“也不过这样了”,甲辰本为数不多地与所有早期抄本一样,使用了一种较为简劲有力的表达,虽各抄本文字微异,但总字数在167(戚序本)到174(甲辰本)个字之间。而程高本则在此段内容上有较大容量的扩充,均以“今日这一来,我就死了,也不枉担了虚名”做结,无“越性”等词句的使用。二本有五处不同和两处增减相抵,但均共280个字。

第二处为第七十八回,纵观各本仅有程高本作“索性”,其余各本皆作“越性”(庚辰本、蒙府本、戚本、杨藏本)或“越发”(列藏本[14]、甲辰本)。另外,第四十九回二本亦不同于甲辰本的“越□”,作“索性”,但由于蒙府本和列藏本也作“索性”,故不纳入二本独同之列。

最后,在核考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基本古籍库”称其《红楼梦》原据版本为程甲本,但从检索结果来看,所有用例全同程乙(仅第三十三回作“萦性”,也应系程乙“索性”误录),由此可窥其所据版本应为程乙本,而非程甲本。

参考文献:

[1](清)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许宝华、〔日〕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

[3]〔日〕太田辰夫.《红楼梦》新探:言语·作者·成立について.[J]//《神户外大论丛》1996(16).

[4]〔日〕太田辰夫.汉语史通考[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5]冯其庸、季稚跃.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汇评[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6]林冠夫.红楼梦版本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7]胡适.跋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影印本)[M].1961.

[8]〔日〕香坂顺一.水浒词汇研究[M].〔日〕植田均译,李思明校,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9]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编.石头记.北京:中华书局,1986.

[10]〔日〕香坂顺一.白话词汇研究[M].江蓝生、白维国译,北京:中华书局,1997.

表1《红楼梦》36处“越性”示例

表1《红楼梦》36处“越性”示例-续表1

表2《红楼梦》各主要版本“越性”分布情况与横纵对比

表2《红楼梦》各主要版本“越性”分布情况与横纵对比-续表1


[1]褚靓(1990~ )女,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博士,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2]括号中的数字表示该句所依表1例序和采自《红楼梦》的回目数,下同。

[3]其他纳入考察的还有各影印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下称己卯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下称甲戌本)、《乾隆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台北商务印书馆等1961年版)、《蒙古王府本石头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下称蒙府本)、《戚蓼生序本石头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下称戚序本)、《戚蓼生序本石头记:南图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下称戚宁本)、列藏本《石头记》(中华书局1986年版,下称列藏本)、《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下称杨藏本)、舒元炜序本《红楼梦》(中华书局1988年版,下称舒序本)、《甲辰本红楼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下称甲辰本);梓印刊本:《程甲本红楼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下称程甲本)、《程乙本红楼梦》(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下称程乙本);影印刻本:《新增批评绣像红楼梦:东观阁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下称东观阁本)。另,郑藏本(仅存第二十三和二十四两回)、卞藏本(仅存第一至十回)均不在例现范围之内,故暂不予列出讨论。

[4]类似王定保《唐摭言·五代》:“波澜飘飘,风雨任运推转,何必越性干祈,但以邺城最当官路。”句中“越性”非语气副词用法,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5]此处太田氏以刊本程甲本、程乙本为主,其中程甲本以同一系统的王希廉本(道光壬辰刊)代替;“率性”参太田辰夫《〈红楼梦〉新探》,《神户外大论丛》1996年第16期,第251页。

[6]“越性”的方言属性有待进一步考证;“爽利”参庚辰本第5330页,释有“手巧”“兴奋;振作”“清爽”“漂亮”等义,分别对应“晋语”“粤语”“粤语”“闽语”;“率性”参许宝华、〔日〕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第5695页;“爽性”参庚辰本第5330页。

[7]冯其庸先生认为系近人陶心如校改。参冯其庸、季稚跃《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汇评》。

[8]卞藏本第十回作“索性”,仅从这一点看来,不能为卞藏本(至少本回)早于甲戌本提供证据。

[9]从作者的行文来看,他对这一现象及相关词语的认识似有些模糊的地方(如认为“索性”的“索”是第二声,可能是很通用的词),需要我们有所甄别。

[10]第二十七回蒙府本、戚本同甲戌本,也作“越性”,其余各本均不再见。

[11]依字形辨识最接近“”,“《宋元以来俗字谱·十三画》引《通俗小说》”,参台湾异体字字典(光盘版)。

[12]涉及频次的说法是对“越性”出现过的位置各版本用词情况的统计。

[1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红楼梦〉校注本》第三十七回例9处作“索性”。

[14]此处亦为列藏本仅有的两处“越发”之一,另一处为例23第五十五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