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自恋自弃 爱国报国——文坛拍案屈灵均

文坛拍案:中国文学卷 作者:陈世杰 著


各位看官:

屈原画像

提起大名鼎鼎的屈原,你一定会说:非常认识!当然,他已经成了中国历史塑造的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历朝历代的爱国榜样。

众所周知,他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却被说成想出风头;他工作兢兢业业,却屡遭谗言;他一心报国,尽忠职守,却屡被君王贬谪疏远。即使君王见弃,即使他对君王不用自己而无比痛心,愤愤不平,满腹牢骚,但也不肯背弃家国,远离故土,投奔异邦,而是抱石沉江,以死明志,表达对宗国的无限热爱。

然而,后代也有人对屈原的举止行为进行了全面彻底的否定!批评他“露才扬己”,行为“狂狷”;指责他名字在君子的行列,行为上是小人;指责他不能忍辱负重,“三黜有愠色,即非贤哲模”;指责他一味地在诗文中为自己歌功颂德,一味地美化、夸赞自己,而不仅不赞扬君王、同事,反而把责任过错全推到他们身上,其忠节已经为人所不齿;指责他不懂人臣之道,不懂得“英明属于君,错误属于臣;反而撰文夸自身,忠心不献君”;甚至指责他的自杀不合孝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能自己处置?进而全面否定他的一生是:“死为不吊鬼,生作猜谤徒。”活着是人们猜忌、责备之人,死后是不应吊唁之鬼。《礼记·檀弓上》载:“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被吓死的人、被压死的人、被水淹死的人,没资格受到吊唁。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且听我慢慢道来。

屈子就死 何以补国

培根曰:“读史使人明智。”但史料简而不明,且有许多问疑,故读着《史记》精彩的同时,也读着司马迁的困惑。屈原,也许就是司马迁释而未然的困惑之一。

屈原,本名屈平,字原,通常称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国丹阳人,今天公认的是河南省淅川县丹水和淅水交汇一带的人。生活在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与楚王同族,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官。这左徒一职,系楚国的专设官名,实难与古代通用官职匹配,但他负责的工作很是具体,司马迁说他: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对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非常了解,长于辞令。他的日常工作就是,入朝与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出朝即是接待大使,处理外交事务。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足见这左徒的官位显然重要,至少相当于今天的副总理。也有人推考说,左徒相当令尹,也就是今天的总理,但无佐证。不管怎么说,左徒位置显赫是毋庸置疑的。

古代有副对联写得非常好:能受天谴真好汉,不遭人妒非英雄。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

话说回来,道家却从不这样看。道家劝人要“急流勇退”“不敢为天下先”。因为,受天谴时的滋味不好受,遭人妒后常常没有好结果。

屈原同样未能幸免。

朝中上官大夫与屈原官位相等,他不遗余力地与屈原争宠,不择手段地嫉妒屈原的才能。司马迁举了一件小事加以说明。楚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刚刚拟好草稿,上官大夫欲夺为己有,屈原不给他。于是上官大夫就到楚怀王那里去讲屈原的坏话:“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上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但每颁布一条法令,屈原就自夸其功说,‘除了我之外,谁也做不出来’。”怀王听了,非常生气,因此就对屈原疏远了。

诚心为国被怀疑,忠心事主遭诽谤,痛心怀王听信谗言、不辨忠奸,屈原忧愁苦闷之下写成《离骚》,抒发这种悲愤之情。屈原在《离骚》中,上追帝喾之功业,近述齐桓之伟业,中载商汤、周武之德政,借此批评时政,阐明道德的广博深远、治乱兴衰的因果必然。言简意赅,托意深微,表白自己情志高洁,品行廉正,出淤泥而不染。屈原的高尚情志,可以与日月争辉。

自屈原遭贬退之后,秦国想发兵攻打齐国,可是齐国与楚国有合纵的盟约,秦惠王对此很是担忧。于是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带着丰厚的礼品来到楚国表示臣服,说:“秦国非常痛恨齐国,但齐国和楚国有合纵的盟约。若是楚国能和齐国断交,那么秦国愿意献出商、於一带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贪图这六百里土地而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断绝了关系,并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谁知张仪欺骗了楚国,对使者说:“我和楚王约定的是六里,没听说过有什么六百里。”楚国使者非常生气地离去,回到楚国把这事告诉了怀王。怀王勃然大怒,大规模起兵攻打秦国。秦国也派兵迎击,在丹水、淅水一带大破楚军,并斩杀楚军八万人,俘虏了楚将屈丏,接着又攻占楚国汉中一带。这下激怒了楚怀王,于是动员全国的军队,攻打秦国,在蓝田展开大战。魏国得知此事,派兵偷袭楚国,到达邓地。楚兵非常害怕,不得不从秦国撤军回国;而齐国因痛恨怀王背弃盟约,不肯派兵救助楚国,楚国的处境非常艰难。

第二年,秦国提出割让汉中一带土地与楚国讲和,但楚怀王说:“我不希望得到土地,只要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到这话,就说:“用我一个张仪换来汉中之地,请大王答应我去楚国。”张仪到楚国之后,又给楚国掌权的大臣靳尚送上厚礼,并用花言巧语欺骗怀王的宠姬郑袖,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的话,把张仪放跑了。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再担任重要官职。屈原刚被派到齐国出使,回来之后,向怀王进谏说:“大王您为什么不杀了张仪呢?”怀王感到很后悔,派人去追赶,没有追上。

此后,各诸侯国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死了楚国大将唐昧。

当时秦和楚结为姻亲,秦昭王意欲和楚怀王见见面,楚怀王想去,屈原劝道:“秦国如虎狼一般贪暴,不可信任,还是不去为好。”可是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前去,他说:“为什么要回绝秦王的好意呢?”怀王最终还是去了。但他刚一进武关,秦国伏兵就斩断了他的归路,扣留了他,为的是让他答应割让土地。怀王大怒,不肯应允,逃到赵国避难,赵国拒绝接纳。然后又来到秦国,最后客死秦国,尸体被运回国安葬。

接着,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任命他的弟弟子兰为宰相。因子兰劝怀王入秦而最终导致怀王死在秦国,楚国人都把此事的责任归罪于子兰。

屈原对子兰的所作所为,也非常痛恨。虽然身遭放逐,却依然眷恋楚国,怀念怀王,时刻惦记着能重返朝廷,总是希望国王能幡然醒悟,改变陋习。屈原一心想着君王,复兴国家,扭转局势,所以在一篇作品中多次流露此种心情;然而怀王最终也没有醒悟,屈原无可奈何,再也没有重返朝廷。

由此可见,作为国君,不管聪明还是愚蠢,有才还是无才,都希望找到忠臣和贤士来辅佐自己治理国家。那些所谓的忠臣并不忠,所谓的贤士并不贤,这才是导致国破家亡的根本原因。有传言说,怀王在朝不识忠臣,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能臣屈原而信任谗臣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结果使军队惨败,国土被侵占,失去了六郡,困于秦国,客死他乡,被天下人耻笑。这就是因为不知人善任造成的。君王如此不明,国家和人民岂能得到幸福?

令尹子兰听后勃然大怒,他派上官大夫去向顷襄王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一生气,就把屈原放逐了。

屈原来到江边,披头散发在荒野草泽上一边走,一边悲愤长吟。脸色憔悴,形体干瘦。一位渔翁看到他,就问道:“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到这里来?”屈原说:“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所以我才被放逐了。”渔翁说:“所谓圣人,能遇事不固执己见,随世而变。社会污浊,你何不随波逐流?大家皆醉,你何不食点残羹剩酒呢?为什么要怀抱美玉,却讨了个被流放的下场呢?”屈原答道:“我听说过,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把衣服上的尘土抖干净,人们又有谁愿意以清白之身而受外界污垢的玷染呢?我宁愿跳入江水长流之内,葬身鱼腹之中,也不让自己的清白品德蒙受世俗的污染!”

于是,屈原写下了《怀沙》赋后,怀抱石头,自沉汨罗江而死。

屈原死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他们都爱好文学而以擅长辞赋著名。但他们都只学习了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而最终没人敢像屈原那样直言劝谏。此后楚国一天比一天弱小,几十年之后终被秦国灭亡。

至此,屈原亡,楚国亦亡,但对屈原的操行评语不仅没有亡,而且在历史的长河中与日俱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