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六

太平里的广记 作者:陆春祥 著


卷六

改名的好处

丁谓想巴结讨好寇准,希望得到大的升迁,但没有成功。他生平最喜欢占卜算卦,每天早晨看有没有喜鹊叫,晚上卜灯芯,即便出门,也不顾身份要去偷听别人的谈话,用来卜吉凶。

有个无赖叫于庆,家里极贫困,吃饭都成了问题。有天,于庆去向一位落第老先生求教,老先生说:你想要改变目前这种贫困状况,必须先改姓换名。以后你发达了,不要忘记我。于庆满口答应。老先生将于改为丁,将他改名为宜禄,让丁宜禄去投靠时任参知政事的丁谓。

丁谓见丁宜禄来投靠,大喜,立即重用。门下有人不解,丁谓也不告诉他们原因,只是自我安慰:我得这个人,一定会有大的升迁。

没过一个月,丁谓果然拜相。没过一年,丁宜禄也发大财,身家在十万以上。那替于庆改名的老先生,也通过丁宰相的关系,得到了教授的职务。

这个故事一直在民间传说,但人们都不知道所以然。

我(作者)前段时间偶读沈约的《宋书》,里边说:宰相苍头呼为宜禄。原来如此,看来,丁谓也是个有水平的读书人呢。

历史上,丁谓的名声不太好,笃信道教,喜欢拍马屁。

他为什么还能在位置待那么久,也是因为,当时的领导者宋真宗,本身也是一个道教的虔诚信徒,热衷求卜问卦问天。宋真宗从泰山封禅回来,丁谓送上一只小乌龟,将它当作祥瑞,忽悠皇帝,小乌龟其实是当地极普通的东西,连小孩子都在玩,但丁谓有本事,将它说成大的祥瑞。

从本节看,丁谓这个时候已经和寇准是搭档关系,作为寇准的副手,官也不小了,但他却为寇准拂须,吃饭时领导偶尔沾点东西在胡须上,只要暗示或者提醒一下,用不着去拂须的,这个动作,连寇准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甚至讨厌,当然不买丁的账了。

有这样的思想基础,当看到丁宜禄时,丁谓眼睛自然一亮,好兆头,吉利相,一定要好好重用这个人。

作为于庆,极贫之人,脑子并没有其他的道德底线,有奶便是娘,管他姓不姓了。姓于贫困,姓丁能带来好运,干吗不姓?改姓,身上又不会少了一块肉,祖宗要骂,可是那些死人有什么好骂的呢,他们能保你吃保你喝吗?

于庆如果不叫丁宜禄,可能依然贫困,丁宜禄给于庆带来了衣食锦绣,改还是不改呢?

于庆改名,引出了名字的好多话题,这里岔开说一下丑名。

清代梁章钜的笔记《浪迹丛谈》,卷六有《丑名》,举的一些历史上的名字,颇具笑点:

古人以形体命名,如头、眼、鼻、齿、牙、手、足、掌、指、臀、腹、脐、脾之类,都有。《庄子》里有祝肾,《列子》里有魏黑卵,《北梦琐言》里有孙卵齐。甚至还有用畜生来命名的:卫国有史狗,与蘧伯玉、史鱼同为君子,卫宣公有个大臣叫司马狗;《辽史》有小将军叫狗儿,是圣宗的第五个儿子,辽西郡有王驴粪;《北梦琐言》有郝牛屎;《元史》里有太尉丑驴。

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取名,也许认为名贱,反而好养,或者认为,名字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叫什么都是叫。

由此说来,于庆必须改名!

(宋 袁褧《枫窗小牍》卷上)

宋朝名牌

京城各类名牌甚多,这里仅举一些吃的例子。

王楼梅花包子,曹婆肉饼,梅家鹅鸭,曹家从食,徐家瓠羹,郑家油饼,王家乳酪,段家爊,不逢巴子南食之类,这一些都是当时的名牌。

南迁后,西湖边上就有鱼羹宋五嫂,羊肉李七儿,奶房王家,血肚羹宋小巴之类。那个宋五嫂,是我家老管家的嫂子,我每次去游西湖,都要好好地喝几碗。

宋朝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社会,虽说不完整,但百姓衣食还是比较富足的,因此才有这么多的名牌商品出现。

吴自牧的《梦粱录》说:“大抵都下买物,多趋名家驰誉者。”所谓“名家驰誉者”,就是现在的名牌商品了,看来,南宋百姓已经认同名牌。

在南宋,杭州城里这些品牌都很有名:中瓦前皂儿水,杂卖场前甘豆汤,如戈家蜜枣儿,官巷口光家羹,大瓦子水果子,寿慈宫前熟肉,涌金门灌肺,中瓦前职家羊饭,彭家油靴,南瓦宣家台衣,张家圆子,候潮门顾四笛,大瓦子丘家筚篥。有各类小吃,也有日用品,生生构成一幅灵动的清明上河图。

除了吃,当然还有各类药铺,这也算南宋杭州的一大景观了。

潘节干熟药铺,张家生药铺,陈直翁药铺,梁道实药铺,杨将领药铺,仁爱堂熟药铺,三不欺药铺,金药臼楼太丞药铺,陈妈妈泥面具风药铺,金马杓小儿药铺,保和大师乌梅药铺,双葫芦眼药铺,郭医产药铺,李官人双行解毒丸,等等,也都是“有名相传者”。

正宗的宋嫂鱼羹,已经没有,西湖醋鱼,杭州的大小饭店,倒是比较受外地客人青睐,有消息说,节假旺季,楼外楼一天要卖三千多条。

一个品牌,要想流传下去,百年千年,一定还有很多品牌以外的事情要做。

(宋 袁褧《枫窗小牍》卷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