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幼年丧父

我的父亲常连安 作者:常宝丰 口述,鲍震培 执笔 著


二、幼年丧父

1906年秋天,父亲7岁那年,爷爷由于长年的劳累和生活的重压,得了重病,一病不起。一天下午父亲放学回家,见家门口围着许多人,太太一把抱住他失声痛哭起来:

“儿子,我可怜的儿子。安他爹,你个狠心的,你走了不要紧,撇下我们孤儿寡母可怎么活呀!”

“爹爹呢,我要爹爹,我不能没有爹爹。呜呜呜……”父亲看着空落落的床铺,也大声哭起来。

爷爷走后,父亲无心上学,经常在上课的时候走神。他的脑子里想的全是他母亲要改嫁这件事。

失去了依靠的太太给人缝穷、洗衣服,忙得没日没夜,累得形容憔悴。一天邻居白大妈来家说:

“她常婶儿,你这么年纪轻轻的守寡不是个事,我看还是再走一步吧?”

太太把头低下去。“好女不嫁二夫,我有常安呢,说出去不好听。”

“为了常安,你也得找个好人家,他念书要花钱,要不你上哪给他弄学费呢?”

“可是……难哪。”太太停下手里的活,满脸愁容。

父亲小小年纪不懂得什么叫“走一步”,什么叫“二夫”,可是有一天看见有个男的来找太太,他打心眼里感到不自在。

正想着,头上挨了一记猛敲,赵先生厉声呵斥:“你不好好念书想什么呢?”

“常安要去当拖油瓶了!”同学们嗤嗤笑,小声议论。

父亲感到很难堪,他不想待在这个家里做拖油瓶。什么叫“拖油瓶”呢?这是旧社会的一句俗语,是说妇女改嫁,前夫所生的子女被带到后夫家去的,俗称“拖油瓶”。其实这是以讹传讹,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拖有病”而不是“拖油瓶”。古时候寡妇再嫁,后夫娶寡妇做妻子的,家境一般都不太好。旧社会天灾人祸频繁,一旦寡妇带来的子女有什么三长两短,往往引起前夫亲属的责难。后夫为避免这类纠葛,娶寡妇做妻子时,就要请人写一字据,言明前夫子女来时就有病,今后如有不测与后夫无关。因而人们就把再嫁妇女的子女称为“拖有病”。由于“拖有病”与“拖油瓶”字音相近,就被人说成了“拖油瓶”。其实这就是旧社会歧视妇女的一种老观念,放在现在都不叫事。但那时在父亲看来是一种羞耻,他的心里过不去这个坎儿。

生活还是要继续,太太最终还是改嫁了。父亲的“嫁父”(继父之意)是一个老实厚道的人,充当巡警,虽然一个月薪金只有6元钱,但他愿意负担父亲的学费。父亲见太太每日起早贪黑地操劳,节衣缩食为他攒学费,非常不落忍地说:“妈妈,我不念书了,省下钱来给家里用吧。”

太太当然不同意,他只好继续去私塾念书。

这年正月十五,京城处处张灯结彩,大闹元宵,父亲和几个小伙伴到天桥看红火,正是“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那天也不知道有多少江湖艺人在天桥“撂地”,表演什样杂耍。武的看了些拉弓、举刀、爬竿、抖空竹、油锤灌顶的硬气功,文的听了老、少云里飞的滑稽二黄,还有穷不怕和他徒弟贫有本的相声。

小云里飞是“八大怪”中名气最大的。他原是京戏班里的武丑,10岁开始登台。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在逃往西安时带走了一批艺人,其中就有他。慈禧死后,戏班解散,他才来到天桥撂地。他在空中连翻两个筋斗的绝技在天桥名震一时。小云里飞的表演特点是在京戏中夹杂着相声。他镶着一颗金牙,嗓音圆润,表演滑稽。表演时不但能在空中连翻两个筋斗,还能头点地,连翻40个筋斗。他在要钱时有两个绝活儿,一是舌头伸出来,能贴在鼻梁骨上;一是把耳轮塞进耳朵眼里,要完了钱,耳轮再弹出来。

父亲正笑得快岔气,突然人们都往一处跑去,人声沸腾起来:“耍中幡的来啦!快去看呀!”顿时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父亲仗着人小从人缝挤进去一看,原来是耍中幡的。

中幡由一根又粗又长的竹竿制成,有三丈来高。竿顶有一把红罗伞,伞下挂着一面绣字的标旗,上面写着“天桥绝活中幡”。表演的艺人将竿子竖起托在手中,舞出许多花样,一会儿将幡竿竖于一个肘弯处,用力将幡竿颠起,用另一个肘弯接住;一会儿用后脖窝、脑门接住;或者用单手托住竿底,反腕将幡竿移到背后,再将竿抛到前边,然后用肘弯或者肩膀头将竿接住。众人一阵欢呼。

轮到吴三上场了,他大喝一声,将竿子高高抛起,用下边的牙齿接住幡竿底部一个边,很重的中幡纹丝不动,保持直立的姿态。众人屏住呼吸,看呆了,随即一片喝彩。

天桥艺人的高超技艺深深吸引了父亲,在他7岁之前还算“幸福”的记忆中,天桥无疑是一个散发着温暖和光亮的地方。

有一天“嫁父”领来一个人,一进门让父亲叫他叔叔,父亲一见这人非常面熟,这不是耍中幡的吴三吗?就高兴地叫了一声“叔叔”。没想到这个誉满天桥的中幡艺人竟然是自己的亲叔叔,父亲和叔叔相谈甚欢,渐渐说出了自己想学唱戏的心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