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上古传说中的河南法律名人

河南·法律名人探究 作者:栗阳


第一章 上古传说中的河南法律名人

上古时期又被史学界称为史前时期,顾名思义,就是指有历史之前的时期,即人类社会发明并使用文字对历史做出记载之前的时期。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普遍认为,中国的上古时期就是夏朝以前的时期。因为上古时期文字还没有出现,对那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均无文字记载,因此也无法直接考证,只能通过具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来了解。上古时期著名的黄帝、炎帝、尧、舜等人,他们的主要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也就是今天的中原地带,主要是河南。他们的传说、典故被人民群众一代代口口相传,流传至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考古学的发展,上古传说也并非完全口说无凭,而是不断被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所印证。[1]基于考古新发现,上古传说中的人、事、发生地等要素,基本上可以和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相符合。[2]但是,严谨地说,本章内容仍属于神话传说。

上古时期,人们耳熟能详的黄帝、炎帝、尧、舜,他们是活动于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的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虽然这一时期社会群体的主要构成形态是氏族、部落,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尚未形成,但是我们已经可以通过黄帝大战炎帝、黄帝大战蚩尤、尧舜禅让等传说了解到,当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大概情况是:氏族部落林立、战争频繁,王权已经开始形成。频繁的战争助推了刑罚的产生与发展,因此从古代史书到目前学界通说一致认为“刑起于兵而止于礼”。[3]中国古代“刑”与“法”是同义词。《尔雅·释诂》中说:“刑,常也,法也。”普遍认为“礼”的起源是部落氏族的祭祀活动,礼从部落氏族的风俗习惯转化而来,并且随着法的发展,很多“礼”最终入了法,从而形成了“礼法合一”的中华法系传统。

第一节 黄帝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据考证黄帝生活在距今4000多年前。在上古传说中,黄帝是当时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又被称为轩辕黄帝,因为他出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省新郑市北关),黄帝姓姬,因为他成长于姬水之滨(在今河南省新郑市境内)。黄帝还被称为有熊氏,因为他统一天下定都城于有熊(今河南省新郑市)。黄帝当时的统治疆域已经非常广大,东到海边,西至崆峒(今青海),北至荤粥(原匈奴),南达长江。因为黄帝有土德的祥瑞征兆,尚黄色,故此以黄帝命名。[4]黄帝的“帝”和后来人们所说的帝王不是同一个意思。

黄帝遗迹主要集中在河南省新郑市。除此之外,关于黄帝的传说典故在许多著名古籍中都有详细记载,比如《左传》《国语》《竹书纪年》《战国策》《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司马迁在《史记》当中对黄帝名字的由来进行了记述。《史记》之后的著名典籍中,《汉书》《后汉书》《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也有黄帝相关的记载。因此,可以认为关于黄帝的生平、事迹虽然是传说,但是能够经过历代流传至今,其中必定凝结了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记忆与评述,不是单纯的想象与臆造,至少包含了历史方面的要素核心。[5]早在汉代,新郑市北关就建有轩辕故里祠,明代隆庆四年曾经对其进行过修缮,并在轩辕故里祠修建了一座轩辕桥。清代康熙年间,又在故里祠前立轩辕故里碑,碑刻《重修大殿碑记》,清代乾隆年间再次进行修缮。时至今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河南省新郑市作为有熊氏之墟,都要举办黄帝拜祖大典,汇聚海内外华人于此寻根拜祖。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关于黄帝的传说主要有圣人政治、创造制度器物、封禅求仙等方面。其中一些内容反映了早期法观念的萌芽状态,这些传说具有一定的法文化价值。黄帝法思想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圣人治理、世系传承家国天下、德治天下、刑起于兵。

传说中把黄帝定位为一个在许多方面具有开创性的圣人,在道德方面比普通人更具有完美性,在能力方面堪比神。除了擅长率兵打仗以外,黄帝发明并教人们炼铜、制陶、造舟车、创指南、立五行、制星历。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和织帛技术。传说中还有其他和黄帝相关的人,在黄帝的授意下,其史官仓颉造字,乐师伶伦造乐器,大臣隶首发明算术和度量衡。流传至今依然为当今中医学学生研读的《黄帝内经》,相传就是黄帝和医师岐伯讨论问答医理形成的。[6]在《管子》一书中,描述黄帝是一个在贤臣辅佐下的有德行之君,是一个可以定音律、置法度的圣人。圣人治理则主要是强调治理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孔子说黄帝之所以能够“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是因为黄帝是“使治四方”的贤人。

中华民族以黄帝子孙自居,后世各代帝王大多以自己是黄帝后裔来说明其统治的合法性。夏商时期的天命天罚思想即来源于黄帝世系。后来,某些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为了寻求其君权的正当性,也有拜谒黄帝陵以归入正统的做法。黄帝作为始祖荫蔽中华上下五千年,形成了“世系传承家国天下”的国家治理模式。

以德治国的传统也起源于黄帝。传说黄帝死后,其孙高阳(称颛顼)接替了帝位。颛顼出生时头上有“圣德”的字样。颛顼死后,黄帝的曾孙高辛(称帝喾)继承了帝位。帝喾自小聪慧过人,品德高尚,十几岁就极负盛名。黄帝的玄孙陶唐氏(称帝尧),黄帝的第九世孙有虞氏(称帝舜),都是天下明君。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说:“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史记》中关于黄帝大战蚩尤的记述说明了为什么黄帝要对蚩尤发动战争,主要原因是,“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蚩尤最为暴”。也就是说,因为蚩尤最为残暴、无德,所以黄帝是替天行道讨伐蚩尤。因此,从黄帝开始,在国家治理中,中国自古就有重视德治的传统。德治与礼法在早期社会中已经成为维持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社会治理模式。

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之一是刑,而法则起源于氏族部落之间的战争。因此,在中国古代法的起源方面,“刑起于兵”的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同。战争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是具有惩罚的功能。在氏族部落时期,一方面通过发动战争对胆敢不进贡、不归顺的部落进行惩罚,另一方面战争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黄帝对其他部落联盟首领发动战争即被赋予了正义的性质,之所以发动战争只是为了推行黄帝的圣人之治,而迫不得已去讨伐无德之人。因此,从上古时期就可以看出,刑罚具有惩罚性、暴力性、正义性和合理性并存的特征。中国古代关于黄帝的传说,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有关战争的。其中,黄帝大战炎帝、黄帝大战蚩尤的典故流传甚广、妇孺皆知。相传原来炎帝的部落是在姜水流域(今陕西省岐水),后来炎帝向中原地区扩张,在扩张的过程中被打败的部落纷纷投靠黄帝部落。黄帝、炎帝两个部落在争夺对中原的控制权的过程中,在阪泉(涿鹿东南,今河北张家口东南)大战了三次,最终的结果是炎帝战败被俘,迁移到了南方。在江淮流域有一个叫作九黎族的部落,其首领是蚩尤。蚩尤非常残暴,不听从黄帝的命令。蚩尤不断作乱,其势力逐渐向中原扩张,不断向黄帝发动进攻。传说蚩尤有81个兄弟,个个人面兽身、铜头铁额、骁勇善战,而且他们还有南方苗蛮族做同盟军。该族可以呼风唤雨,将南方山林水泽中的瘴疠之气召集来进行攻击。一开始,黄帝军队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了涿鹿(今河北张家口东南)。后来,蚩尤开始施展法术,致使大雾弥漫了三天三夜,黄帝的军队由于看不见人影而落败。后来黄帝开始想办法,命部下风后发明了指南车识别方向,由此破了蚩尤的毒雾阵。蚩尤不甘示弱,又请来了风伯、雨师助阵,一时间狂风大作、大雨倾盆,黄帝的军队难以招架。接下来,黄帝请来了旱神女魃相助镇住风雨。然后,蚩尤又让他人面兽身的兄弟出动,黄帝则命令放出已经训练好的虎豹熊罴等猛兽应战,把蚩尤的人马咬得抱头鼠窜。经过若干个回合的交手,最终,蚩尤的军队被彻底打败,逃到冀州中部时,蚩尤被黄帝俘获,被砍了头。黄帝打败蚩尤以后,又打败了夸父和刑天,至此,以黄帝族为主体的华夏族便形成了,黄帝成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第二节 炎帝

炎帝和黄帝同时代,是传说中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相传因为他懂得用火,故被称为炎帝。又因他亲尝百草用草药治病,还发明了翻土的农具,教大家识别五谷,种植庄稼,于是炎帝被认为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创始者,因此又被称为神农氏。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为人们世代相传、津津乐道。传说中对炎帝进行了夸张式描述,说炎帝是一位神奇的人物,有牛头人身,出生后三天就能说话,五天便能走路,七天就长出了牙齿,并且他身材特别高大,有将近三米高。将统治者神话、英雄化也是早期社会治理的一种方式。

炎帝与黄帝为了争夺中原地区的土地和资源而展开大战,最终的结果以炎帝失败而告终。但是黄帝没有杀死炎帝,而是让炎帝带着自己的部落迁移到南方生活。后来,蚩尤率领九黎族[7]准备联合炎帝共同进攻黄帝,以打败黄帝夺回中原。炎帝看到黄帝把中原治理得很好,他不想百姓再受战争之苦,于是拒绝了蚩尤的邀请。因为炎帝不参加蚩尤的叛乱,而且在自己的部落兢兢业业发展农业、制造陶器和农具、遍尝百草治病救人,黄帝认为他德行高尚,于是把炎帝和他的部落族人接回中原共同生活。[8]从此以后,炎帝、黄帝两个部落在中原大地上相互融合,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自此,炎帝、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目前,在河南省郑州市西北30千米处的黄河风景名胜区向阳山上,有用太行山的真石雕刻而成的炎黄二帝巨型塑像,类似于美国的总统山雕像。史料记载,炎帝身高近3米,身形伟岸,于是在雕刻过程中专门雕成一高一矮,高者为炎帝,矮者为黄帝。炎黄二帝巨石雕像背依邙山、面向黄河,气势恢宏,展现了炎黄子孙对中华民族始祖的崇敬与纪念。

另外,有些学者持这样一种观点,即炎帝与黄帝是人文始祖的称谓,并不仅仅指具体的人。炎黄二帝集所有上古传说中英勇神武、创造祖制和器物的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于一身,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一个意象的凝结体。比如,《史记·封禅书》认为炎帝和神农氏不是同一个人而将其分列,而有些典籍却把神农尝百草、发明医药统统归为炎帝的功绩,认为神农氏和炎帝是同一个人。炎帝行德治、为民谋福利的做法也反映出,其社会治理思想中同样包含了圣人治理、德治天下、兵刑一体的内容。


[1] 印证史前时期的主要考古发现有:河南渑池班村遗址、安阳后岗城遗址、淮阳平粮台城遗址、登封王城岗城遗址、辉县孟庄城遗址、新密古城寨遗址等。

[2] 童恩正:《中国北方与南方古代文明发展轨迹之异同》,载杨楠编《考古学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辽史·刑法志》:“刑也者,始于兵而终于礼者也。”

[4]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第一》。

[5]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60。

[6] 桑金科:《河南历代名人》,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

[7] 九黎族:蚩尤率领的九黎族原本是炎帝统领的一个部落,炎帝战败以后,九黎族被放逐到了中原东部。

[8] 林汉达:《上下五千年》,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