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准五律·悲风

晨雨集:霜韧诗词 作者:张军 著


准五律·悲风

题解

上了高三后,高考这副重担直接压了下来。当时,我英语毁败,其他科目成绩虽佳,但说到总分,总不太乐观,而且我自知要在成绩上赶上去,已是不可能了,这对于一名有理想的高三学子而言,实在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对于国学一块,我颇感兴趣,应该说也有一定的根基,但这方面却也没找出一条适宜自己发展的途径来,因此又有一层迷惘在。感情上,我有心仪的对象,但自知不足,决难获取芳心,而要在高三时候再来追求,那是更不愿意的,所以这又是一层悲哀苦闷。高考重压,感情多悲,理想渺茫,出路难索,当时我本人内心的感受真如茫茫海潮,不可掇拾。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创作了十八首悲物诗。

十八首悲物诗所悲的对象有风、菊、煤、钉、路、烛等,内容比较宽泛,而每首诗都寄寓着自己的悲情,所以感慨深沉,有较高的思想性。当然,写悲物诗时,我仍在诗歌创作的起步阶段,压韵、用词等方面还很不成熟,因此艺术上讲,真正的完篇还不是很多。

此诗为十八首悲物诗中的第一首,所悲的对象为“风”。

旷原几枯瓣,老树一昏鸦。

悲逢凄凉地,馨感温暖家。

雪山有幽泪,沧海无情涯。

惶惶依何处?潸潸傍暮霞。

自释

旷原几枯瓣,老树一昏鸦——偌大的一片原野上只轻飘着几片枯萎了的花瓣,一棵颓颓将死的大树上栖着一只昏聩的乌鸦。这开头两句描绘颓景,“旷原”、“枯瓣”、“老树”、“昏鸦”四种景象构成了一幅萧条的深秋画面,它们两两相对,既有上下句对,又有当句自对,形式颇为工整。“老树”句与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句的意境很相类似。写乌鸦,虽未写及叫声,但可透过画面,隐约感受到。句中数字“几”和“一”的功用也不可忽视,有了它们,“旷原”等四种景象才串成一气,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悲逢凄凉地,馨感温暖家——来到这块寂寞冷落的地方,风感到很是可悲;同时,这又让它想到了家的温馨、美好。“凄凉地”指前面旷原老树这个悲凉之地。因来到“凄凉地”,于是更迫切地感想到了自己的温馨家园。由“悲”到“馨”有个情感发展过程,从中也可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悲逢”句上承,“馨感”句下启,这两句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雪山有幽泪,沧海无情涯——雪山不是自己的家园,它也是块“凄凉地”,去了,只有自己伤心的份;沧海呢,那里没有有情的涯畔,因此也不是自己真正的“温暖家”。“风”之“温暖家”在何方?究竟有没有?这便勾出了五、六两句。五、六两句既可看做是“风”的感想,也可看作是“风”的行动和追求。这两句可以理解为“风”到一、二两句的那块“凄凉地”后,渴望一个温暖的家,然后想到“雪山”、“沧海”都不是自己的家;也可以理解为“风”渴望有温暖的家后,自己到处去找了,但无论“雪山”还是“沧海”,结果都未能完成自己的心愿,在那里都找不到自己的家。这两句境界较为开阔,结合全篇看来,意思有点朦胧,但流露的情愫则是真切可感的。

惶惶依何处?潸潸傍暮霞——“风”惶恐不安,不知到底要回哪里,究竟该依傍什么?没办法,它只能哭泣着依傍那天边的一抹残霞!“惶惶”,恐惧不安的样子。第七句突然来了个发问,语意上承接前面,既然雪山、沧海都不是“风”的温暖家,那它到底该去哪,该依傍谁呢?第八句则可以看作是对前一句的回答:没办法,只好依傍残霞了!要知道霞光虽美,但它毕竟是看得见、摸不着而虚空存在的景象,又岂能真作依傍,真当是个家。何况,时间一长,这“霞光”也还是要消散的,最后剩下的只有那漫漫长夜。这就可见,“风”终是没有找到一个归宿之地,仍将迷惘、悲哀下去。

自评

此诗有相当程度的朦胧性,不容易做解释,但全诗的大致意旨,应该说仍是明晰的,无非在悲“风”之无家可归。然而,就这一意旨而言,却仍值得探讨,因为它通篇写“风”没有温暖的家,这对于我本人家庭相对和乐美满的实况并不相符。那么,内中究竟有怎样一层更深的内涵呢?事实上,写此诗是在高三第一学期,当时,学业、感情等多重压迫,我内心极为矛盾、痛苦。自己借风说没有“温暖家”,并不指现实中真的没有家,而是指内心世界没有归宿,不知道如何进取,如何追求,如何完成自我。倘能明白这一点,便不难领会《悲风》诗所悲的意旨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