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如师的“青葱”岁月

大家丛书:韩德培传(珞珈“法”宝) 作者:王定贤 著


2.如师的“青葱”岁月

十五岁时韩德培从京江小学毕业。甫一毕业韩德培就面临着人生的一个重大抉择,是继续上学,还是回家学做生意。虽然“胡子爹爹”深知他的孙子想继续升学深造,但韩家的家境实在已经无法支撑长孙的学费,韩大兴老人只好以实相告,希望孙子学生意,当学徒、站柜台。但韩德培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自己的远大追求。他明确告诉韩大兴老人,自己决不会去学生意,但也不会再要家里负担他的学费。自小就极有主见的韩德培,早已经决定报考不收学费和食宿费的如皋师范,即当时的江苏省如皋县第二代用师范。

创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九月的如皋师范,据称是我国第一所规范设置的师范学校。该校至今一直未断存续传承,并于2005年升格为“如皋高等师范学校”(5)。韩德培报考如皋师范时,该校就已颇具规模,这一年共有488名考生参加入学考试,最终却只录取140名。考试成绩出来,韩德培在所有考生中名列第四,于是顺利入读如皋师范。

当年的如皋师范

当年的如皋师范

如皋师范良师很多。当时如师的校长沙元炳先生为办好如皋师范,不仅广揽名贤执教,还派遣本校优秀毕业生东渡日本留学,学成后回校任教。这些名师的言传身教让韩德培获益终生。与韩德培关系最好的一位老师,是教授国文的刘企苏先生。刘先生是江苏如皋如城人,名“之洵”,字“企苏”。刘企苏先生是如皋师范的第一届毕业生,也是被沙元炳校长派赴日本留学后又回校执教的名师之一。刘先生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进修的是博物学,回校后曾讲授博物、图画和习字三门学科。因他出生于两代塾师的家庭,还考中过前清末期的秀才,所以刘企苏先生国文也十分了得,后来就在如师主授国文了。(6)据韩德培回忆,刘先生的国文课讲授的都是古文,布置的作业也都是古文。授课时刘先生从不讲一句废话,条理十分清楚,板书非常挺秀。同时他还顺应“五四”新文化运动潮流,向学生印发“语文体”讲义,教学生写作语体文作文。这样一个才华横溢、诗画皆通的老师,自然深受韩德培等青年学子的拥戴。(7)而刘企苏先生也对勤奋好学、才华初展的韩德培十分欣赏,常在他的作文后面加注很好的评语。后来刘先生还曾资助韩德培进一步求学,师生间有着深厚的情谊。

进步书报杂志

在如皋师范,韩德培也初步接触了民主进步思想。在这三年半的时间里,他广泛涉猎各种进步刊物,包括陈独秀的《独秀文存》和他主编的《新青年》,杨贤江主编的《学生杂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和《小说月报》,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以及胡适之的《胡适文存》等。这些新思想刊物无疑为韩德培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新文化运动思想的碰撞、民主思想的启发,逐步开始影响韩德培的人生信仰和个人追求,包括对社会公正、民主的追求。也许正是对民主法治的憧憬、对了解先进社会制度的渴望,使得后来的韩德培选学了社会科学的法律学科,并负笈海外深造多年。在现代社会,法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社会规范的最高级表现形式,是社会制度的一部分。韩德培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以出国留学深造,切身体会到了法律在民主社会制度中的重要性,对于法律制度的运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坚定了自己一生的从业和学术研究方向。

在如皋师范,韩德培也收获了同学友谊。他有一位同班同学殷宗本,是如皋城外石家庄人。两人在班上是成绩最好的两位学生,其中一个得第一名,另一个必定是第二名。但两人却性格迥异,韩德培开朗乐观,喜爱运动;殷宗本则性格忧郁,生性好静。殷宗本家境要比韩德培好得多。其曾祖父一代虽因兄弟闹分田产、打官司而伤了家族元气,但殷家仍颇有些田产钱财。这样各方面差异比较大的两个人却成了极为要好的朋友,并在如皋师范毕业后共赴南通求学,甚至后来还发展成了“秦晋”之好。

通过好友殷宗本,韩德培在如皋师范时还收获了爱情。有一年放暑假,韩德培随殷宗本拜访他在如皋城外石家庄的家。当走到殷家门口一个长满荷叶的池塘边时,韩德培看到一位年轻的姑娘正在池塘边劳作。这位姑娘围着一条蓝花围裙,大大的眼睛,好看的瓜子脸。“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此时正值青春年少的韩德培,一下子就被这位美丽的姑娘打动了。而当听到殷宗本介绍说这位美丽的少女是自己的妹妹殷宗宝时,韩德培不禁喜出望外,脱口而出道:“宗本兄,宗本兄,你怎么藏了这么一个漂亮妹妹在家里!”(8)韩德培和后来改名“殷昭”的殷宗宝,此时都还只有十五六岁,正处于最美好的豆蔻年华。恐怕他们当时谁也没有想到,今后他们将要携手共同走过超过半个世纪的时光,而这条时光之路又是如此的坎坷多舛。但也正是这生活的艰辛,才能见证他们之间感情的弥足珍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