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因里的不服输

林徽因传:倾我所能去坚强 作者:林希美


基因里的不服输

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渴望荣华富贵,平安如意。可在纷扰的世间,没有谁一生是平坦的。面对苦难与矛盾,有些人选择就此沉沦,有些人选择勇敢面对,还有些人冷眼观察,变成了哲学家……

林徽因的童年并不如意,上苍给了她一个优秀的家庭,一个爱她的父亲,还给了她一个不争气的母亲。

林徽因的母亲,14岁时嫁给了林长民,成了他的二夫人。她生下林徽因后,又诞下小女儿麟趾。林长民没有旧式观念,儿子女儿一样对待,对她们喜爱有加。都说母凭子贵,可是何雪媛却没有因为两个女儿,得到林长民的厚待与宠爱。

何雪媛31岁那年,小女儿麟趾因病夭折。整日沉浸在悲痛中的她,没多久迎来了更加残酷的现实——林长民再娶了,一个叫程桂林的女子嫁进了这个家。从此,林徽因和母亲过着被林长民冷落的生活。

程桂林进门后,为林长民接连生下几个子女,更深得他的喜爱了。此后,林长民更喜欢待在前面的大院里,对后院的徽因和何雪媛不闻不问。

前面大院里整日一片其乐融融的笑声,让徽因和何雪媛很不是滋味。纵然林长民依然喜爱徽因,但在徽因的心里,这个父亲似乎被人“夺走”了。

林长民从外面买回来的玩具、新奇的物件,都放到了前院。弟弟妹妹们整日欢声笑语,玩得不亦乐乎。林徽因很喜欢前院堂屋里的自鸣钟,这钟上有个小门,小门里有一只小鸟,到了整点,小鸟就会从门里跳出来点着头叫,几点钟就会叫几声。她喜欢前院,喜欢那些新奇的物件,她玩得忘乎所以。

每次林徽因从前院开开心心地回来,总会被母亲无情地数落。何雪媛抱怨自己命苦,抱怨林长民不疼爱自己,她边抱怨边哭,有时还会哭死去的小女儿,若不是小女儿夭折,怕是不会沦落到今天这番境地。

前院后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让小小的徽因在心里多了一些思考。她爱自己的母亲,但她无法认同母亲的抱怨与悲痛。在她看来,抱怨是没用的,父亲更喜欢温柔体贴、博学多识的女子。与其整日哀怨,不如多读一本书,多写一行字,与父亲找到共同语言。

林徽因爱父亲,但也怪他对母亲过于冷漠。她努力表现自己,试图得到父亲越来越多的爱,好让父亲多看母亲一眼,但一个人的命运,终究只能掌握在自己手里,别人帮不了她。

林徽因也爱那些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却在处理这些情感时,不得不考虑母亲的感受,生怕伤了她的心。

这一切在徽因心里,留下了深刻痛苦的记忆,对她日后的性格形成影响深远。当她面临爱情的抉择时,她不似张幼仪,听从命运的安排;也不似陆小曼,勇往直前,不考虑后果;更不似张爱玲,把头低到尘埃里……

她是现实的,永远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要发光发热,用才华,用学识,照亮身边的人。

家庭对于她的伤害,儿子梁从诫在忆念母亲的文章里曾写道:“她爱父亲,却恨他对自己母亲的无情;她爱自己的母亲,却又恨她不争气;她以长姊真挚的感情,爱着几个异母的弟妹,然而,那个半封建家庭中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却在精神上深深伤害过她。”

半封建家庭的扭曲,没有扭曲徽因的心灵。她把这些伤害化作动力,变得更爱读书了。林长民注重家里孩子的教育,为孩子请来了国学大家林琴南,还邀请了外籍家教教孩子们英语、日语。

林徽因对读书有渴望,整日围在家教身边,问他们自己不懂的问题。她的问题,有时有答案,有时外教也不知该如何回答,总是弄得啼笑皆非。也正是这样的教育,为她的国学和英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09年,林徽因5岁了,这一年她离开了杭州的陆官巷,随着祖父母去了杭州蔡官巷的一处宅院。那里黛瓦白墙,院子里种了海棠和枇杷,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居所。

在林徽因儿时的启蒙教育中,还离不开一个重要的人,就是她的姑母——林泽民。

林泽民是清朝末年远近闻名的大家闺秀,从小接受私塾教育,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一不通。那时,林长民忙于政事,整日不在家,教育孩子的责任,落到了林泽民的身上。她虽然已出嫁,但经常回娘家,与孩子们在一起。

林徽因抓住这些机会,下课后的时间也不放过,经常和姑姑再学一会儿。就这样,她在一本本书籍中汲取着知识,不懂就问,懂了就实践,逐渐把想法变成了笔下的文字。

都说林徽因长得像祖父林孝恂,其实她的性格更像祖父。当年,林孝恂为了恢复家族荣誉,刻苦读书,最终完成了自己的心愿。而林徽因的不服输,不得不说,更多的是对抗父亲的不公。若不是她刻苦用功,日后也不会被林长民捧为掌上明珠,成为他的骄傲,有机会四处远游。

后来林徽因也明白,并非父亲薄情,而是他与母亲之间没有交集。一个不被欣赏的人,多数得不到另一些人的爱。人生苦果,多数自己酿下,要么忍苦饮下,隐忍着难以下咽的苦涩;要么奋力抗争,从苦果中挣脱出来。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这种不服输,努力成长蜕变的态度,影响了林徽因一生。她深知,夫妻之间的厌倦,并无对错,只是其中一方不思进取,无端生出许多人间悲剧。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对再婚的妻子林洙说,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才华过人,所以做她的丈夫很不容易。

徐志摩为她写诗,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陪伴了她一生的爱人梁思成也说做她的丈夫不容易。这样一个高贵的女子,世间哪个男子能跟得上她的脚步?

关肇邺在《忆梁先生对我的教诲》中写道:“在先生那朴素而高雅的书房里,经常可以听到梁林对学术上不同观点的争论。……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但都有很充足精深的论据。我在旁静听,极受教益。也常有某一雕饰在敦煌某窟或云冈某窟、某一诗句出于何人之作等的争论而比记忆力,等到查出正确结论,都一笑而罢。这些都使我感到多么像李清照和赵明诚家庭生活中的文化情趣。”

没有谁的才情是从娘胎里带来,更没有谁的学术不努力就长到脑子里……

当你孤独行走在人生路上,不要因为寂寥,用娱乐典当时间过活。我们应该丰满自己,像蝶,似鹰,抑或如莲修行,做那不抱怨不悲叹的女子。人生没有绝对的成功,成功不过是别人评价你的一种方式,然而,我们不需要别人的评价,我们需要的是自己对自己的肯定。

这世上,有人看重过程,有人看重结果,我们所做的不过是将不服输的劲头保持下去,带着它上路,走过山重水复,笑看起落人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