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靠自己改变命运

百年香桐自峥嵘:张香桐传 作者:张维 著


2.靠自己改变命运

当张香桐从校长手中接过小学毕业文凭时,难以抑制地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回到家中,父亲和他的叔叔婶婶们看着香桐的毕业证,都高兴极了。特别是父亲,那块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了平日难见的笑容。要知道,那个时候在乡下念完小学就算得上很有文化了。张家祖祖辈辈才出了张香桐这么一个文化人,父亲和叔叔们咋能不欢喜呢?村邻乡里也纷纷在称赞张香桐,还来向香桐的父亲和叔叔们道贺。

张香桐的心志有点高。

用两年时间读完了小学六年课程的张香桐,还想继续念中学。这一年他16岁。手捧着毕业文凭的他,看着父亲欣慰的样子,趁机又向父亲道出了还要想到县城去念中学的念头。

可是家里实在太穷,尽管张香桐读小学读得这么出色,赢得了村邻乡里一片赞扬声,父亲还是不同意他继续念中学了。

父亲摇摇头,对他说,“香桐啊,你用两年就念完了六年的书,中啊!爹高兴啊!念了小学,这学问够用了!穷人家的孩子能识几个字就可以了,用不着读那么多书。你还继续念嘛呢?再说,你也16岁了,也该好好当我的帮手了。一家人都要吃饭哩,还是干活要紧!”

张香桐虽然也懂得这个道理——干活的确是乡下人的本分,是乡下人的命,可是,张香桐此时心中已经不想继续认这个“命”了。他自打念小学后,开始明白了有文化与没有文化的区别,开始懂得了有文化的重要。他不想永远像父母和叔叔们那样做一辈子的睁眼瞎了。他现在一门心思地只想念书。于是他一再地央求父亲,希望父亲同意他再去把中学念完。可父亲就是无法松这个口。

私塾老师和村里的乡亲们也都来一起帮着劝说过,可是他们再怎么讲也讲不通,父亲就是不同意张香桐去上中学。一个原因,就是缴不起那么多的学费。

张香桐心里明白,这不能怪父亲,父亲的确有难处。供自己念了两年的小学,父亲已经是费了好大的劲了,已经算不容易了!为了给自己筹学费,父亲和叔叔们这两个冬天都仍然裹着破棉袄。三叔棉袄的胳膊肘那里早已通了一个洞,可还照样穿着呢!

而今自己要去县城念中学,那费用比念小学不知还要多花出多少去?到哪儿去弄这笔学费钱呢?这可真不是一件容易事。

可是张香桐实在是太想念中学了。

眼看报名的截止日期一天天临近,张香桐心里越来越痒痒。再看着小学的不少同学都去县城中学报了名,他心里更是难以平静了。

张香桐想,不如我自己先去报了名。报了名之后若不去考也不打紧,但要是没有先报下名,想再去考就怎么也来不及了。说不定过些天,父亲又有了什么法子能解决学费问题了呢!那现在要是不先报下名,到那时不就真晚了?

主意拿定后,一天,张香桐起了个大清早,背着父亲和叔叔婶婶们,揣上小学毕业证书,独个儿悄悄地上路了。

小马村离正定县城可不近,有二十好几里地,中间还要渡过那条很宽的滹沱河。张香桐顶着火辣辣的日头,紧赶慢赶,走了大半天,喘着气赶到了设在正定县城里的直隶省立第七中学。他顾不得擦干一头一身的汗,忙着向老师要了一张报名单,然后端端正正地写上自己的名字。表填完后,他恭恭敬敬地交给了老师,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坐在石阶上去慢慢地擦汗。

名是报上了,张香桐也跟父亲央求了几次,希望父亲答应他去考试,可父亲始终没有松口。

怎么办呢?张香桐心里真着急。名也报了,不去参加考试不是太可惜了?想来想去,他最后决定还是自己先去把试考了再说!考取了往后就可能有上得成学的机会,要是不先去考那可是彻底没有机会了!第二天,张香桐便带上一点干粮和几个叔叔凑给他的一元钱,瞒着父亲,一个人偷偷地跑到正定县城考试去了。

当时,直隶省立第七中学就设在正定县城。这是一所相当好的学校,有不少教学水平比较高的好老师,学校的学风也很端正,学生都很刻苦。学校在全省都有些名气。当然,对考试成绩的录取要求也比别的学校高。正定县无论是城里还是乡下的求学少年,都把能进这所学校读书看作一种光荣。

这直隶省立第七中学始建于1894年,原名正定府中学堂,校址在衡阳书院及府文庙内。

1923年,就是张香桐来报考的这一年,考生特别多。正定县本来就是河北省的一个大县,人口多,适龄少年也多,加上直隶省立第七中学越来越大的名气,要考中学的孩子们争先恐后,都从大老远的地方赶来考试。学校对招收的学生要求也很高,考试时间安排了两天,考3门课。

还在考试前的几天,整个正定县城大大小小的客栈就都住满了远道而来的考生。这些考生或者结伴而来,或者由家人陪同而来。张香桐与几个同学结伴来到县城后,那几个同学有的去投亲靠友了,无亲友可投靠的同学便去住客栈。张香桐口袋里就只揣着一元钱,哪有钱去住客栈。他只好随便找了街上一个摆摊的席棚,圈在里面过了一夜。好在这时是夏天,天气很热,用不着担心着凉。

他圈在席棚里,脑子里还在回忆着复习过的课文内容。肚子饿了,他就翻出自己带的玉米饼子来,啃上几口。口渴了,一翻身坐起来,跑到街旁的井边,咕噜咕噜喝上几口凉水。

也怪,这一晚他还睡得不错,第二天一早起来后精神也很清爽。他嚼了一点干粮,又喝了几口凉水,信心十足地走进了考场。

发下试卷后,张香桐把题目从头到尾细心地看了一遍,觉得大部分题目都会做,心中就更踏实了。他沉着地提笔答题,一道,一道,又一道,大部分题目都顺利做完了。最后,只剩下一道难一些的题,他做起来虽然感到把握不是特别大,但他觉得应该还是勉强过得去的。最后,他终于按要求在规定时间里把全部试题做完了。

中午,张香桐就在学校的走廊里席地而坐,休息了一会儿。他拿出干粮来,吃了几个玉米饼子,跑到老校工那里,要了一碗凉水,一口气“咕嘟咕嘟”地喝了个精光。然后靠着墙边,迷迷糊糊地打了个盹。

下午,预备铃声一响,考生们鱼贯进入考场,又接着考第二门课。只见考场里很安静。天气虽然热,张香桐却顾不上擦汗,他聚精会神地在做题。做完后,他又细心地从头到尾检查了两遍,才交了试卷,轻松地走出了考场。

当晚,张香桐又像头天晚上那样,找了街上的一个席棚圈了一晚。

第二天上午,考最后一门课。张香桐毫不松劲,同样认真地审题,专心地做题,细心地检查。觉得一切都没有问题了,他才从容地交了卷,走出考场,完成了这次决定自己命运的考试。

回到家中,觉得考得不错的张香桐抑制住心中的喜悦,默默地吃完饭,洗了脸脚,便上床睡觉了。之后的那些天,他干活特别地卖力气,帮着父亲干这干那,一天从早到晚都在忙活,从不闲着。

过了些天,到该发榜的日子了。头天晚上,张香桐躺在床上想来想去,究竟要不要去城里看榜去?反反复复好几次,最终打定主意——不去。反正再怎么说父亲都是不会同意自己去念书的,就算考上了,又有什么用呀?

可是,到了天亮的时候,他一觉醒来,又改变了昨晚的主意。他终究还是克制不住要去看发榜的强烈欲望!他匆匆套上衣服,揣上几个玉米饼子就往县城赶去。

当他气喘吁吁地赶到县城,走进学校大门后,便看到好多人挤着在看张贴在墙上的新生录取榜。人还真多,大家指指点点,议论着,交谈着。有人很高兴,也有人满脸的失望。

张香桐也忙着挤进去,仔细一看,“张香桐”三个大字映入了他的眼帘,还排在第四名。“啊!我被录取了!我被录取了!”可是,他又不敢相信,反反复复又看了好几遍,确认没有看错,这才挤出了人群。

可是,当张香桐走在回家的路上,看榜时的那番喜悦又荡然无存了,心里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一想到这次考试是瞒着父亲来偷考的,一想到要一大笔学费时,心里就凉飕飕的,怎么也没办法踏实。拖着沉重的步子,张香桐回到了家中。思前想后,到了晚上,他还是不得不硬着头皮告诉父亲自己考上中学了。

可是,父亲并没有为此而高兴。他苦着脸地长叹了一口气,无可奈何地对儿子说:

“香桐啊,爹咋不希望你多念书有出息哩?可是,这书咱们念得起吗?念这书得花多少钱,你知道吗?爹咋供得起呀!”

叔叔们在旁边帮着香桐说话,一个劲地劝大哥说:

“大哥,香桐有本事考上了中学,就让香桐去念吧!香桐这可是为咱张家争了光哩!别家的孩子想念都考不上,俺家香桐争气,自己考上了,俺们高兴都还来不及哩!再怎么苦也该让香桐去念书吧!”

可是父亲还是没有让步。

弟弟们也明白大哥的苦衷,知道大哥是在为这个大家庭全家老少的生活着想,大哥挑着的是全家十几口人穿衣吃饭的担子,这担子实在不轻呀!可弟弟们也真是由衷地希望张家出一个读书人,出一个有学问的人啊!

后来,张香桐的班主任特意来到张香桐家,帮着说服张香桐父亲。老师殷切地劝说道:张香桐很有出息呀,不单是为你们张家争了光,还为全村父老争了光呀!他念书那么刻苦,人又不笨,要不能去上中学那不是太可惜了?你再怎么难就再难这么一次吧!这孩子日后一定会有出息的,要是让他读了中学,他中学毕业后,就可以出外找份好差事。到那时,你们张家不就出人才了吗?经济上也会得香桐的力,日子就会变好了。现在难是难一些,不过难过这一头就会好的。就让张香桐去读中学吧!别误了孩子的前程!老师还说了不少开导的话。张香桐的父亲听着听着,心里慢慢地有点松动了。

最后,老师一番苦口婆心的话,终于把张香桐父亲说服了。再加上张香桐的几个叔叔的支持,张香桐的父亲终于想方设法先借了一些钱凑够了学费,让张香桐跨进了直隶省立第七中学。

张香桐从此成为了一名中学生!

中学时代的张香桐(1927年)

张香桐考进中学的第二年,省教育厅派高阳人王国光接任直隶省立第七中学校长。王国光校长是一个热心教育、有才干、有资望的人物,他聘来一批当时在全省的中学教育界中水平较高的教师,又抓了校园扩建,学校越搞越好了。王国光担任校长的这几年间,学校更是声名远扬,成了远近闻名的一所好学校。

张香桐在这样的环境里,融入了这样的氛围中,真是如鱼得水了。他强烈的求知欲在这里得到极大的满足,很多新鲜的知识在不断地吸引着他。他的头脑里不断地冒出不少新奇的问题。

在一些好老师的教导下,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张香桐学习更加勤奋了,他起早睡晚,抓紧分秒地读书,像海绵吸水一样拼命地汲取知识。有道是“皇天不负苦心人”,他刻苦学习的结果,是每学期都取得了门门功课优秀的好成绩,在班级里总是名列前茅。老师喜欢他,同学们佩服他。在老师的鼓励下,在同学们暗暗竞争的激励下,他的上进心更强了,他对学习的兴趣更浓了。清晨,早早地就看见他在校园的小路上琅琅读书的身影,晚上宿舍规定的熄灯时间过后,他还坐在路灯下看书。张香桐从学习中渐渐懂得了人生的价值,从读书中渐渐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正当张香桐满怀热情地努力吮吸各种知识的养分时,命运又一次给他出了个难题。

七中这一阶段的学制是4年制。在张香桐读到三年级时,他家遭了一场火灾。当张香桐向老师告了假心急火燎地赶回到村口时,就看见自己的家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再走近一看,自己家的几间房屋几乎全被烧毁了,全家一年收的棉花全烧光了,那些家具、农具也被烧得差不多了,剩下的断墙破瓦一片焦黑,那种凄惨的景象叫人看了就要落泪。

真是船破更遇顶头风,“老天咋就这么不长眼,净欺负咱穷人哩!”张香桐心里忍不住地在诅咒老天!“俺家已经够穷够倒霉的了,一家人常年为忧虑衣食而愁眉苦脸,如今却还偏偏让咱家遭一场火灾,这不是越冷越刮风吗?老天啊,你叫俺们穷人可怎么活呀?”

更让张香桐痛心的是,眼下一家人吃的住的都没有着落了,自己怎么还能静得下来坐在教室里念书呢?他不用多想,心中已经清楚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办了——只有退学回家,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全家挽回火灾造成的损失。

张香桐在家里呆了一天,帮着父亲和叔叔拾掇拾掇。其实这破家也没有多少需要拾掇的了。第二天,张香桐回到了学校,收拾行李要准备退学,同学们听了他的打算后都替他惋惜,对他说,“你就不能再坚持这一年多吗?你再坚持这一年多就毕业了呀!以后就什么都会好起来的呀!”

张香桐苦笑笑,说,“如果能坚持,俺还用退学吗?你们不知道俺是最爱念书的吗?这次咱家实在是一点法子都没有可想的了!”

大家围在宿舍里,七嘴八舌,一下子也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只能尽量说一些宽慰张香桐的话。说来说去,大伙儿还是主张他别忙着退学,都劝他说:“香桐,你先别忙着退学,我们大家一起想想办法,看有没有什么路子?也许还真会遇到什么路子的,就等几天再说,别忙走,好吗?”

张香桐听了同学们的劝告,就多等了几天。他心想反正早几天晚几天回家,也倒确实没多大关系的。再说,从心底深处来讲,张香桐当然是舍不得放弃好不容易才争取到的这学习机会的。这次要是退学了,那么,也许今后自己真的就是与念书永世无缘了。

正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没想到,竟然还真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才过了两天,张香桐的命运就发生了改变,他不用退学了。

原来是与张香桐处得蛮好的同班同学梁士琛为他找到了一条路子。

事情是这样的——小梁的舅舅在保定当城防司令,但家在正定,家里有几个女儿,都想在家里念书。他舅舅正打算请位好一点的家庭教师,在家里教这几个千金。梁士琛为张香桐要退学的事很着急,把张香桐的事放在了心上。他去到舅舅家时,一听说舅舅有要想请家庭教师的打算,马上就向舅舅推荐张香桐。他舅舅斟酌之后同意了。

张香桐非常感谢梁士琛的这番好意,想了想,对小梁说:

当家庭教师好倒是好,俺挺愿意的。谢谢你,士琛!不过,能等俺中学毕业后再去当家庭教师吗?你帮我同你舅舅再好好说说,让俺念完这最后一年书,毕业后俺一定全心全意地当好你舅舅家的家庭教师。还有……最好……最好现在能先借俺200元大洋,俺好用这钱念完书。日后,这钱就从家庭教师的薪水中扣除,好吗?

小梁又跑去与他舅舅商量,他舅舅体谅张香桐的困难,答应了他的这个请求,让小梁先给张香桐带来了200元大洋。

张香桐感动极了!要知道这200元大洋能派上多大用场啊!有了这200元大洋,不仅张香桐不用退学了,还可供张香桐全家省吃俭用地过差不多一年的日子了!

看到小梁舅舅同意了自己的请求,张香桐如释重负,郑重地在合约上签了字,接下了这200元大洋。

后来,张香桐给自己留下100元大洋,用来作为维持自己读到中学毕业的学费和生活费。另外的100元钱,他送到家里,帮助全家渡过眼下这难关。父亲和叔叔他们一脸的愁云此时终于散开了。

1927年夏天,张香桐中学毕业了。在毕业典礼上,当他郑重地从校长手中接过毕业证书时,想到这么多年的艰辛和痛苦,想到这毕业证书的来之不易,这个20岁的小伙子差点掉下了眼泪。也许是因为平常总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吧,张香桐一直忍住快要掉下的热泪,然而他的喉头却一阵阵在发酸……

此时,张香桐又站到了生活的十字路口。

按他早先和同学梁士琛的舅舅城防司令家签的合约,他应该是到城防司令家里去当家庭教师了。而且,他还已经向城防司令预支了200元大洋呢!可是此时的张香桐念了这几年的书还真悟出了点人生的真谛,他着实想继续深造一番,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现在他那股多年来一直想与命运抗争的倔劲又冒出来了,他居然想再接着去考大学,读大学,成为一个真正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但是,签了的合约又不能毁,张香桐是一个诚实的人,他不会做这种不守信用的事!

张香桐为难了。他考虑了好久,又同几位好同学商量,谈了他的想法和为难之处。

大家争论了一番后,形成一致的意见:家庭教师要当,大学也要考!读不读得成现在不管,先考了试再说。

“好!就按你们说的办!”张香桐高高兴兴地准备考大学了。

考哪所大学好呢?经过一番打听,张香桐打听到在这么多的大学中,北京大学的学费比较便宜,学生听课也比较自由。于是,他就报考了北京大学。当时的学制是进大学时人人都要先读两年的预科。预科不分系不分专业,只从大的范围分为文科预科和理科预科,读完预科后,各人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系和专业。

当时张香桐的想法是,考上北大之后,本人暂不到学校去上课,而是去做家庭教师。在做家庭教师的同时,自己学习大学的有关课程,并完成学校规定的作业。反正北大的听课是不打考勤的,老师都搞不清楚哪些同学是选了他的课的学生。自己等到学校期末考试的时候再去参加考试。

主意打定以后,张香桐认真地做了一些准备,把该复习掌握的知识都过了几遍,充满自信地去参加了北大的考试。

一个月后,张香桐接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当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张香桐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真是酸甜苦辣什么滋味都有。当然,更多的是激动,是欣喜!

张香桐又一次靠自己顽强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新的希望在向张香桐招手,一条新的人生道路在张香桐的脚下铺开了!

一个父母都没有文化、而且母亲还去世早的乡间青年,全凭自己坚韧不拔的努力考上了北京大学,这在穷乡僻壤的农村,真如同中了状元一样!一时间,在正定的直隶省立第七中学,在张香桐家附近的枕头镇小学都传开了张香桐考取名牌的北京大学的消息。学校里的老师,有不少都是教过张香桐的,他们用张香桐勤奋自立的事迹鼓励学生们,绘声绘色地向学生们介绍张香桐家境是怎样的贫困,他14岁才进小学,怎样地用两年时间念完小学;他又怎样背着家里考中学,在中学里怎样省吃俭用,发愤苦读;家中不幸遭火灾后,他怎样答应当家庭教师预支报酬帮家里渡过难关……

张香桐在这些中、小学生心目中,尤其是在一些来自贫苦家庭的少年们心目中,成了一个很有激励作用的、自强自立的好榜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