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郭沫若:共和国文人的代表

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 作者:何明 主编


郭沫若:共和国文人的代表

郭沫若(1892~1978),字鼎堂,号尚武,原名郭开贞,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乐山。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作家、诗人和戏剧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曾赴日本留学。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中。五四时期以诗歌歌颂人民革命,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副主任、代理主任。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政治部主任。同年加入共产党。后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社会、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组织和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后,积极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和发动内战的阴谋。1949年当选全国文联主席,并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共第九、第十、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时代的号角——《女神》

1919年,对于中国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国内革命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狂风暴雨,给这个身处异域、渴求祖国新生的爱国青年学生以极大的鼓舞,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从1919年下半年到1920年上半年,郭沫若进入到一个诗歌创作的火山爆发期。诗集《女神》就是他这个时期的主要成果。

image

《女神》分三辑,共包括57篇作品。其中除少数几篇是五四运动以前写的外,大部分都是五四运动到1921年5月的作品。1920年1月20日所作的长诗《凤凰涅槃》是其代表作。在这首长诗中,郭沫若借凤凰在除夕将近时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鲜美异常,不再死的神话故事,象征在新旧社会交替之中,新中国的诞生。

《女神》很快就找到了千百万与诗人的“振动数相同”、“燃烧点相等”的人,点燃了他们胸中革命的火焰。郭沫若为诗坛竖起了一座丰碑,“《女神》真不愧为时代的一个肖子”!正是这永生的女神,拨弹着时代的琴弦,鸣奏出雄浑遒劲的乐章,激励着我们的民族掀翻旧世界的筵席,冲决一切罗网,向着“至高的理想”挺进!

诗集《女神》不仅引导“五四”青年们走上战斗,而且引导其中不少人走上了文学的道路。我国新文学史上的许多著名诗人和作家,如冰心、巴金、曹禺、刘白羽、田间等,都受过《女神》的哺育。

又逢投笔请缨时

1926年7月,在大革命洪流的激荡下,郭沫若参加了著名的北伐战争。北伐中,他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秘书长、副主任、代理主任等职务,经历了由出征、高潮到失败的全过程。

image

1949年7月,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今北京)召开,毛泽东同周扬(左二)、沈雁冰(左三)、郭沫若(左四)在主席台上

1927年8月1日,身处九江的郭沫若参加了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政治部主任。起义失败后,他遭到蒋介石追杀,曾以“三万元赏格”被通缉。于是,无奈中的郭沫若于1928年2月再次东渡日本,开始了他10年的海外流亡生涯。

在日本期间,郭沫若重新拾起自己的笔,开始做起了考释甲骨文、研究历史的工作,并完成了一系列小说和诗歌的创作。

image

郭沫若在书房中

1937年7月,郭沫若几经辗转,安全回到了上海,并立即投入到抗日救亡的运动当中。1938年国共合作,恢复了北伐时期的政治部,部下设第一、第二、第三厅,郭沫若任第三厅厅长,主管宣传工作。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领导下,三厅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广泛地团结了国统区大批爱国的进步文化人士,为发展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三厅组织了若干个抗战演出队、抗敌宣传队、电影放映队和孩子剧团。

1938年3月27日,以郭沫若为首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标志着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

从1941年12月到1943年3月,他改写了剧本《棠棣之花》,连续写下了《屈原》、《虎符》、《筑》、《孔雀胆》、《南冠草》5部历史剧,用古人比今人,将“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古代生活中,取材历史,但是又体现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时代主题。由于这些剧本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深刻的历史真实性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因此成为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

image

郭沫若旧居博物馆正门

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前列

1945年12月1日,国民党在昆明制造了一二・一惨案。次年2月10日,较场口惨案发生,民主和平的希望岌岌可危。7月,国民党特务又先后暗杀了民盟成员、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郭沫若在愤怒之余,写下了《悼闻一多》、《让李公朴永远抱着一个孩子》等悼文,声讨反动派的血腥罪行。

1947年是反动派气焰最嚣张、在国统区大搞白色恐怖的一年,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的关键时期。为了迎接新的战斗,郭沫若帮助《文汇报》进行全面改革,先后创办《新思潮》、《新文艺》、《新社会》、《新经济》、《新教育》、《新科学》6个周刊,并任总顾问兼两个周刊的编辑,以他为首,集结了一大批进步文化人士。这在《文汇报》的历史上堪称一时之盛。

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基本已成定局。郭沫若在一次演讲中激动地说:新中国在东方喷薄欲出了,建设新中国的神圣职责落在年轻人的肩上。同学们!希望你们爱祖国,爱学习,学知识,练本领,为伟大的祖国贡献力量。冬天来了,难道春天还会远吗?让我们举起双臂,欢呼新中国的春天的来临吧!

中共中央广泛邀请各界爱国民主人士赴解放区共商开国大业。郭沫若于1948年11月23日离开香港北上。

1949年6~9月,郭沫若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日夜操劳。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会上,郭沫若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10月1日,他光荣地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为之奋斗毕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1954年9月15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开始了他全新的政治生涯。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