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盎格鲁-撒克逊或古英语时期(450~1050)

英国文学:中古到伊丽莎白时期 作者:(美)威廉·约瑟夫·朗恩 王小平


第二章 盎格鲁-撒克逊或古英语时期(450~1050)

第一节 我们最早的诗

《贝奥武甫》

这部长诗是我们文学中最早的和最伟大的史诗或英雄诗,讲的就是英雄贝奥武甫的故事。诗开头有一篇序言,这不是故事的必要部分,但我们读一下,就会欣喜地发现我们可以由此了解一种雄浑的诗歌理念,正是这种理念产生了描写长矛丹麦人之王斯基尔德的诗歌[1]

当时,长矛丹麦人没有头领。一天,海湾里来了一艘船,上面满载珍宝和武器,船中央睡着一个婴儿。船只无人驾驭,是自己漂来的,带来了这个名字叫斯基尔德的婴儿。

后来,斯基尔德长大成人,成了一名很勇猛的战士。他做长矛丹麦人的头领好多年,一直是他们的国王。当斯基尔德的儿子贝奥武甫[2]长大成人,学会管理国家后,维尔德(命运之神)来了,这是神灵唯一一次与人说话,他说斯基尔德该离世了。下面的片段就是描写大家如何安葬斯基尔德的:

于是依维尔德的话,斯基尔德去了,

英雄要去众神的家园。

忧伤的众人把他运到海边,

战友们,依然把他的号令牢记。

王子的船进了港,一切齐备,

船头高昂,船帆闪光。

众人把他,他们挚爱的英雄,抬上船;

众人把英雄安放在桅杆下面。

那里堆积着远远近近集来的珍宝,

连环铠甲、头盔和宝剑;

从未有一艘船出港

装饰着那么多的战利品。

英雄的怀里满是明灿灿的珠宝

在洪流的中央告别了英雄。

众人的礼物不比无名客给的少,

当时,孩童只身,从小湖而来。

英雄的头顶高扬着一面金灿灿的旗——

如今让波浪把财富带上沙洲。

痛心的众人把礼物归还大海,

英雄出海众人忧伤[3]

“没有人,”诗人说,“无论是顾问还是英雄,能说出是谁接纳了那艘船。”

斯基尔德有一个后人,也是丹麦人的国王,名叫罗斯迦,我们的英雄贝奥武甫的故事就此开始。晚年的罗斯迦在海边建了一座叫鹿厅的宴会厅。这是世界上最富丽堂皇的厅堂,国王与家臣夜间经常在那里聚会,在宴会上听吟游诗人歌唱。一天晚上,大家都入睡了。一个凶恶的怪物格兰戴尔破门而入,杀死了三十个熟睡中的勇士,还把他们的尸体带回海底的老巢做了美餐。怪物接连几次光顾,鹿厅成了死亡与恐怖之地。一开始,勇士们还企图抵抗,可他们发现什么武器都不能伤害怪物分毫,于是只有逃跑了。鹿厅被遗弃了,成了废墟。格兰戴尔一连横行了十二个春秋。长矛丹麦人中间一片悲苦。

后来,格兰戴尔的事情传过海峡,传到了耶阿特人中间。那里,有一个英雄寄居在叔叔国王赫依拉家里。英雄名叫贝奥武甫,勇力过人,气概豪迈。贝奥武甫水性极好,曾在严冰封锁的北部海域与水里的鲸鱼、海象和海狮搏斗。他一听到格兰戴尔的事,立刻就想前去杀死怪物,解救父亲的朋友丹麦人。

英雄贝奥武甫带领十四名勇士渡海而来,这段描写大海的诗十分精彩。诗人写到了贝奥武甫拜见国王罗斯迦和王后薇色欧,写到了鹿厅里的大排筵宴和讲故事,让我们亲眼看到了一个勇敢的民族的热情好客。王后薇色欧亲手为勇士们把盏劝酒,推杯换盏畅饮蜂蜜酒的景象写得很文雅,最明白地点出了这些豪勇之士对妻子和母亲的敬畏。夜晚来临了,对格兰戴尔的恐惧又一次弥漫在丹麦人中间,国王罗斯迦警告贝奥武甫说夜宿鹿厅十分危险,之后就与众人离去了。但是贝奥武甫与他的勇士们当夜就宿于鹿厅,自豪地宣称既然一般武器伤不了怪物分毫,他相信凭一个勇士的力量,完全可以徒手一战。

从沼泽前来了,从雾蒙蒙的荒野,

格兰戴尔滑行而来——他携带着上帝的愤怒——[4]

头上满是乌云,直到走近才看清楚,

金盘子的光芒,人类的宴会厅。

门颓然倒下,虽然用火煅的铁环固定;

随着怪物巨掌的猛击门大开了

满怀愤怒撞入了灾难的携带者

眼里满是凶光,就像火一样[5]

格兰戴尔一见鹿厅里有人熟睡,想到自己可以美餐一顿,便开怀大笑起来。随后,他一伸手便抓起眼前的一个勇士,只一下子,就咬碎了他,把他的肋骨一根一根撕下来吃了。然后他爬到贝奥武甫的卧榻边,伸出利爪,可是只觉得爪子仿佛被铁钳钳住了一样。怪物心中一阵恐慌,他咆哮着,挣扎着,想拽脱自己的胳膊。然而贝奥武甫已经一跃而起,与对手格斗起来。双方一来一往地打斗着,桌子掀翻了,金黄的凳子从基座上被拽倒了。要不是铁栏杆箍着,鹿厅就得四分五裂地崩塌。贝奥武甫的勇士们也都跳起来,挥动宝剑和战斧一阵猛砍,可是格兰戴尔毫发无伤。于是大家在家具的破碎声中呐喊助威,嚎喊着消灭格兰戴尔的“战歌”。就在厅外的镇上,站着许多因为厅里的呼喊而浑身哆嗦的丹麦人。怪物拖着贝奥武甫挣扎到了门边,勇士的手因为用力撕扯嘎巴作响,可是,他就是不松手。突然,怪物的肩膀上裂开一个口子;妖怪肩膀上的筋断了,一条手臂从肩膀上被撕了下来;格兰戴尔惨叫着窜过荒野,一头扎进水里,死了。

夜间的胜利令贝奥武甫大喜过望。国王宝座顶上有一根横木,那是平时人们出猎归来悬挂熊皮的地方。英雄贝奥武甫就把怪物的巨臂连同利爪挂在这根横木上。天色已然大亮,丹麦人涌来了。大家一整天都在唱歌、讲话、讲故事、赠予礼物,其间不时说起厉害的“格兰戴尔的一抓”,为贝奥武甫的胜利而欢喜若狂。

夜幕再度降临,鹿厅里又是一派欢宴之声,丹麦人再次夜宿大厅。午夜时分,又来了一个怪物,一个可怕的半人怪物[6],那是怒气冲冲前来寻仇的格兰戴尔的母亲。她在鹿厅门前大吼一声,丹麦人纷纷跳起身来抓起武器。可是怪物已经冲了进来,抓起国王的朋友顾问官艾舍勒,朝着沼地疾奔而去。

次日清晨,丹麦人中间又是一派忧伤的景象。贝奥武甫却满怀信心地说:

明事理的人们,不要忧伤

与其忧伤,不如奋起复仇

我们每个人都在等待生命结束

尘世的生命;让我们能

死前获得荣耀。勇士就该那样,

勇士死后,名声传流。

振作吧,王国的卫士们!让我们快

去搜寻格兰戴尔亲族的痕迹。

我要发下誓言:怪物不会逃脱,

即便是地底,或是山林

就是海底,不管哪里[7]。然后他收拾停当,寻着第二个对手的踪迹穿越沼地,以求一战。罗斯迦称怪物为“外来的精灵”,说他们居住在:

他们盘踞在

恶狼出没的昏暗之地,

大风不息的海岬,险峻的沼地小径,

那里,大山的迷雾之下,溪流奔下

淹没了大地。其地不远,只有一英里,

那里有小湖,湖上是死寂寒凉的丛林,

盘根的树木遮住水流;

每夜间有可怕的景象

可见,火在水中烧。无人知晓,

即便是最睿智者,小湖的底。

硬角的丛林巡视者,雄赤鹿,被逼迫,

被猎犬赶得力尽,从远方赶来,

宁愿渴死在湖滨

也不愿低头饮水。罪恶的湖。

乌云遮暗,泛泡的波浪涌起

大风激起恶意的风暴,直到空气

疲惫,而苍天泪如雨倾[8]

贝奥武甫一头扎入湖里,同伴们都在岸上等待。英雄从湖水的浅层往深层潜下去,刚一到湖底,格兰戴尔的母亲就冲出来把英雄拖入了一个岩洞。岩洞里的怪物纷纷扑上来,用獠牙啃咬英雄的铠甲。宝剑已经因为贝奥武甫的猛力一挥而卷刃,可是也没有伤到怪物分毫。贝奥武甫扔下宝剑,揪住女怪,想把她摔倒。女怪的爪牙撞着他的铠甲,万幸的是,女怪的爪牙没有撕开他的钢甲。女怪把贝奥武甫摔倒,压住他,抽出短剑向他刺去。幸好,锁子铠甲救了英雄一命。这时,被压在地上的英雄已经筋疲力尽。突然,他眼睛扫过洞壁,看到远古时候的巨人留在洞壁上的一把魔剑,平常人根本拿不动那把魔剑。英雄挣扎着抽下魔剑,朝女怪的脖子尽力一挥。魔剑砍断了女怪的脖子。女怪倒地而死,英雄胜利了。

岩洞里满是珍宝,可贝奥武甫瞧也没瞧。因为前夜伤重的格兰戴尔就死在旁边,英雄挥动卷刃的宝剑,砍下他的对手的头。哎呀,看呐!剑刃一碰上怪物格兰戴尔的毒血,就像冰碰到火,融化了。只有剑柄还留在贝奥武甫的手里。英雄拿着剑柄,提着怪物的头,走出洞穴,凫出水面,上了岸。

岸上,只有英雄最忠诚的部属还在等待。丹麦人一见水中血浪翻滚,就以为英雄已然毙命,便都回去了。贝奥武甫命令四个健壮的手下用长矛挑着格兰戴尔的头往回走,回到鹿厅的时候,发现丹麦人正在鹿厅为英雄伤心呢。

诗的最后一部分还有一场大战。这时的贝奥武甫已经是个老人了。他治理国家五十年,深受人民爱戴。他屡屡克敌制胜,只是还有一条火龙常常肆虐。火龙藏身大山的魔洞之中,守着一大堆财宝。一天,一个迷路的人偶然来到魔洞,当时火龙正在沉沉大睡,迷路人偷拿了一个饰有珠宝的杯子。当夜,暴怒的火龙喷吐着浓烟与烈火冲到附近的村庄,留下无数的死伤者和无尽的恐怖。

英雄、国王贝奥武甫挺身而出,又一次成为大家的带头人。他走近火龙岩洞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厄运难逃了:

勇士国王坐在海岬上,

他对真诚的战友们说别了,

耶阿特人金子般的朋友;他内心忧伤,

准备赴死,不安地。维尔德已经逼近,

他就要接见和触到这年老的人,

来找寻他的灵魂积蓄的财富

把他的肉体与生命分离。[9]

诗中有一点回顾,就像将死者的回光返照一样。(与火龙恶战之后的)英雄的思绪回到了自己漫长的一生,既有无比的豪气,又有忧伤里的深刻思索:

一大遗憾是:给儿子

我未能给予我穿旧的盔甲,

让他在我之后继续穿用。五十年来

我英明地管理着人民,而不是

那些在我身边的人的国王,那些敢于

接近我或愿意款待我的人的国王。我在家里

等待着维尔德主宰的那个时刻。我保留着自己的,

我不寻求争辩,也不虚伪地发誓。

如今,伤痛,我等着喜悦来临。[10]

贝奥武甫令随行的勇士维格莱进岩洞查看,维格莱发现山洞里满是稀世珍宝。最可贵的是一面金旗,在黑暗中烁烁放光,照得岩洞一片通亮。可是勇士心中只有伤重待死的主人,全不在乎满洞珍宝。他抓了满满两手的珍宝,跑过去,把珍宝撒在主人脚下。老英雄悲哀地看着珍宝,感谢“一切的主”,感谢他临死还能为人民赢得财富。他告诉自己忠实的属下,说自己的遗体要怎样火化在叫鲸鱼崖的海角上。

“为这珍宝我付出生命也好;眼下

要考虑人民的需要。我恐怕不能

再与他们一道,叫勇士们起一座坟墓

烧化以后,就在海边的岬角上,

在鲸鱼崖之上,高高耸起的坟茔

是给人民的纪念。此后航海的人

在大雾的海上归自远方

驾驭泛泡沫的船只的人就叫它

贝奥武甫陵。”说毕英雄从脖子上取下

金项圈;交给属下,

交给年轻的勇士,也把自己的权柄交付,

还有臂环与盔甲;要他妥善使用。

“你是我们最后的浪手族人,

命运已让我的亲族尽数离散。

英雄的爵爷们多已归化造物主,

而今我必随他们去。”[11]

维格莱派遣信使送信的时候,贝奥武甫尚在弥留之际,可是当人们匆忙赶来的时候,老英雄已经离世,身边的沙地上放着英雄斩下的巨大的龙头。

于是哥德人造起一个巨大的坟丘

随葬着盾和盔甲,就像英雄生前说的那样,

正中央安放了勇士们的主人,

悲痛着。接着勇士们在山丘上

燃起熊熊大火;腾起

瑞典松枝的黑烟,火焰的声响

夹杂着哭泣声——烟

铺满了天空。山上

风族的人民(高特人)造了一座土丘,

高大,宽阔,远远的海上就看得见。

十天内他们就建成以墙围上

因为明智的念头值得,于是在中间

放上宝藏中的戒指、珠宝还有其他。

他们葬下财富,这爵爷们的挚爱,

在尘土中,让大地拥有;财宝留在大地上

一直无所用。就在坟丘边

勇士们上了马,高唱哀伤的歌

为死去的王,赞扬他的伟烈丰功

觉得他们的君主配得上人类的荣耀,

赞颂他热爱他他的英灵已去。

于是(耶阿特的)人们,他的家园分享者,

哀悼他们首领的离去,赞颂他,王中,人中,

最和善最亲切,对一切

他的人民最温柔,渴望人民的崇拜[12]

读者忍不住要反复阅读这气势宏大的结尾部分:贝奥武甫被塑造得满是一派慷慨的英雄气概,后世的阿尔弗雷德大帝的形象也就十分高大;人民满腔悲愤,十分伤痛,一想到他们巨大的损失,他们竟置金银于不顾。悬崖上的坟茔,让每个航海归来的人都一边直驶入海港,一边定会记起他们逝去的英雄;每一行诗里都是纯透的诗意。史诗本身就是伟大的明证。找遍世界文学,都不会找到这样描画一个伟大人物之死的作品了。

《贝奥武甫》的历史与意义:谈论《贝奥武甫》的历史的书已经多到可以建一个图书馆了,学者们的意见分歧很大,我们也难以有一个确定的结论。然而,有一点是清楚的——的确,在这首诗创作的时代,有一个半神的英雄贝乌和怪物格兰戴尔。至于怪物,有不同的说法——有时候是一头熊,有时候说是来自沼地的瘴气。对于只对象征感兴趣的人,大概对这些神话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把贝奥武甫的三次交战看作:一是战胜了大海的无边危险,大海被海堤缚住了;二是战胜大海本身,人们可以在海上航行了;三是人类与充满敌意的自然力量之间的冲突,而自然力量最终屈服于人类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所有这一切肯定都是神话,但还是有历史事实可以参照的。大约公元520年,一个北方部落首领,编年史家们称为晁奇莱克斯(一般认为他就是史诗中的赫依拉)的率领一支队伍沿莱茵河北上,一路劫掠。多次交战后,他被法兰克人战败,可是——现在我们又进入了一个神话世界——赫依拉的一个了不起的侄子显示出非凡的勇气,以惊人的游泳技艺挽救了大家。大部分学者如今都认为史诗中所歌颂的就是这些事件和人物,可是还有一部分学者坚持认为《贝奥武甫》所叙述的事件完全发生在英国土地上,而且这首诗肯定也是在英国创作的。

诗歌形式:说到《贝奥武甫》的韵律,其实所有早期诗歌的韵律的主要表现是重音和头韵,也就是同一行诗的前两个或几个词发音相同或者字母相同。一个诗行一般包括两个短句,中间有个停顿。不用押韵,但是为了有音乐效果,每个短句里有两个较强的重读音节。这样,每一整行就有四个重音。其中三个(两个在前面的短句里,一个在后面的短句里)开头的发音或字母相同。一旦吟游诗人用竖琴伴奏演唱,音乐性就十分明显。下面这部分很好的诗是现实地描述格兰戴尔居住的沼地的,它最能体现这一时期诗歌的形式。虽然,如今其中的许多元音的发音已经不同于我们先辈的时代了,可是只要我们大声读上一两遍,就会发现其实许多看起来陌生的词基本上与我们现在使用的没有差别。

…Hie dygel lond

Warigeath,wulf-hleothu,windige næssas,

Frecne fen-gelad,thær fyrgen-stream

Under næssa genipu nither gewiteth,

Flod under foldan.Nis thæt feor heonon,

Mil-gemearces,thaet se mere standeth,

Ofer thæm hongiath hrinde bearwas

…They(a)darksome[13]

——他们在(一片)阴暗之地

居住,狼岩,多风海岬,

可怕的沼地小径上山溪

在海岬的迷雾里飞流而下,

大地底下的洪水。因此不远,

不足一英里数,那儿有小湖,

湖上悬着结霜的树枝

图2 《贝奥武甫》手稿一页

《威德西斯》

《威德西斯》的意思就是“漫游爱好者或流浪者”,这首诗至少可能是我们语言里最古老的一首诗。作者与创作年代俱不可考,但是诗中所叙述的吟游诗人的生活应当属于撒克逊人初来英格兰之前[14]。诗描写了这个吟游诗人的流浪生活,他来到世界上就是要这里那里地漫游,以自己的吟唱获取报酬。诗中多次讲到指环和酬金,还有不少赞颂慷慨的施舍者的部分,似乎作为一种有报酬的职业的文学活动早就出现了,当然也暗示了报酬十分微薄,难以维持生计。在现代诗人中,哥德斯密斯曾漫游欧洲,以自己的诗歌维持食宿。《威德西斯》中的这个我们民族的第一个有记录的歌者是最能暗示这一点的。诗中写吟游诗人的最后的几行诗是:

这样流浪,那些为人们写歌的人

漫游过许多地方,告诉他们的需要,

说出他们的感谢,永远,去南方或北方,

拜见懂歌曲且慷慨施舍的人,

他从朋友中被选出获得声名

建功立业直至光芒与生命消逝

那些这样为自己造就称颂的人会

有星辰下永远的荣耀[15]

《狄奥的哀歌》

《狄奥的哀歌》给我们展示的是撒克逊吟游诗人或歌手的另一种生活,不是快乐的漫游生活,而是男子汉的悲苦生活。似乎吟游诗人的生活完全取决于取悦主人的能力,随时都有可能被更好的吟游诗人取而代之。狄奥就遭遇了这样的命运,只好不断回想以往那些比自己遭遇更多苦难的人来自我安慰。诗分成一节一节的,每一节讲述一个受难英雄的故事,结尾都是一样:“他的苦难已然结束;我也会渡过难关。”《狄奥的哀歌》要比《威德西斯》更富于诗意,是盎格鲁-撒克逊时代最好的一首抒情诗[16]

我们因一个女子而奔走四方。

伯爵的心虽然坚硬,他带着忧伤的声音演唱;

孤独无伴他焦虑疲倦,

寒冬般的悲惨。他遭遇一个又一个悲痛,

此后尼斯翰收留了他——

筋骨受伤蹒跚而行——满心悲伤的人!

他的苦难已然结束;我也会渡过难关。[17]

《航海者》

《航海者》这首诗很精彩,似乎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讲述海洋生活的艰辛,可是比艰辛更突出的是海洋的召唤。第二部分是一个寓言,航海人的坎坷不过是日常生活的艰辛,而海洋的召唤却是灵魂的呼唤,呼唤人们归向上帝的那个真正家园。我们难以确定后面的这一部分究竟是有僧侣看到第一部分寓言的必然结局而添加的,还是热爱大海的基督徒歌者加上的。下面就是这首诗的一部分:

冰雹一阵阵泼洒下来;我只听到

大海的咆哮,冰冷的波浪,还有天鹅的歌唱;

塘鹅的叫声算是我的消遣;海鸥的饶舌

供人们一笑;饮蜂蜜酒听海鸥的呼唤。

暴风雨吹打险峻的峭壁,燕鸥,满是冰的羽毛,

呼应着;海鸥常不祥地尖叫着,

海燕的翅膀已被波浪打湿——

夜色已浓,北方的大雪已经来临;

严霜缚住了世界;冰雹倾泻在大地上;

这是最冷的冰雹。可是我心里的念头如今在悸动

来观看喧嚣的天空急流、咸味的海浪。

心底的欲望一直鼓动我的灵魂去漫游,

去远方的土地上找到陌生人的家园。

大地上的人们,没有人心底那样激动,

除非他总有一种渴望,一种航海的激情

因为只要是上帝的赠予,荣耀或死亡。

他无心弹起竖琴,也无意接受财宝,

妻子不能让他满足,凡世间没有快乐,

除了巨浪的翻滚什么也不能;总有一种渴望,

一种不安的渴望,催促他去海上。

林地上有花朵占领,小村庄变得美丽,

宽广的草地一片美丽,大地又焕发生机,

一切都搅动流浪者的心去出发,

于是他思索踏上潮水之途去远方。

而且,杜鹃鸟,伤心地叫着提醒他,

夏日的先锋歌唱着,给心灵预示悲苦。

如今我的精神在心的窄小屋舍辗转,

如今在潮汐上前行,在鲸鱼的家园之上,

去往大地的尽头——又回到我身旁。

急切而贪婪,

孤单的流浪人大声喊叫,不可抗拒地推着我的灵魂前行,

在大海上,在大海的地面上。[18]

《芬斯堡之战》和《沃尔德尔》

还有两首最古老的诗值得提一下。《芬斯堡之战》是一首50行的残篇,写在一本布道书的木封皮之外包的羊皮纸内侧。这是一首杰出的战歌,诗人以荷马的气魄讲述了南夫与60名勇士保卫一间大厅的故事,敌人是芬恩和他率领的队伍。半夜时分,南夫和他的部下正在熟睡,一支打着火把拿着宝剑的队伍包围了他们。一听到警报,南夫立刻跳起来,唤醒勇士们,像吹集结号一样命令大家行动:

不是东方的黎明,也不是来了飞龙,

这厅堂也没有号角长鸣;

可是他们依然扑奔而来——乌鸦正在乱叫,

咆哮声发自灰狼,作战的兵刃咯咯响,

盾牌把箭杆抵挡。[19]

一连大战了五天,可是诗歌已经残缺,我们无从知道战事的结局:其实,在《贝奥武甫》一诗里,杀死格兰戴尔之后,鹿厅里有一场宴会,罗斯迦王的吟游歌手们吟唱的就是这场战事的胜利。

《沃尔德尔》是一首只有两页长的残篇,讲述了沃尔德尔(就是阿基坦的沃尔特)和他的未婚妻希尔冈德的故事。当时沃尔德尔的未婚妻希尔冈德正在匈奴王阿提拉那里做人质。沃尔德尔和未婚妻偷了阿提拉的财宝逃走了,在穿越群山时遭到了巩特尔一伙的袭击。沃尔德尔以前的朋友哈根这会儿也跟随着巩特尔。《沃尔德尔》讲的就是沃尔德尔如何奋勇作战,成功逃脱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十世纪的时候用拉丁文写成的,也是德国史诗《尼伯龙根之歌》的一部分。尽管该诗不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作品,但是流传至今的这个版本是最古老的。《沃尔德尔》残篇的最重大的意义是它证明了我们的祖先对其他日耳曼民族的神话和诗歌也很熟悉。

第二节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生活

读完我国[20]早期的历史记录,恐怕我们也会吃惊,历史书里被描绘为一伙野蛮的海盗的人竟然会写出这样优秀的诗来。一切文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更好地理解人——不仅理解他们的事迹,而且要理解支撑他们行动的梦想与理想。阅读早期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学不仅让我们了解先祖盎格鲁-撒克逊人,而且让我们对先祖们产生了深深的敬意。进一步研读之前,最好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和语言。

名称

盎格鲁-撒克逊原意是指三个日耳曼部族——朱特人、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这三个部族在公元五世纪离开他们北海和巴尔地海海边的家园,远征大不列颠岛,开疆拓土。其中一个部族的家园在安格尔恩,当初我们祖先的许多重大航行就是从那里出发的,这地方今天依然叫安格尔恩。在撒克逊古语里,安古尔或昂古尔的意思是钩子。在英国散文家沃尔顿和另外一些老作家笔下,英语动词安格尔就是打鱼的意思。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第一批盎格鲁人就是带钩的人,可能是因为他们以打鱼为业,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居住在朱特兰半岛边上,那地方的地形就像一把弯弯的鱼钩。而撒克逊人这个名字来源于英语单词seax和sax,意思是一把短剑,撒克逊人其实就是带剑者。单单从这个名字,我们就能对他们的脾性猜个大概。正是他们领先一步,先于盎格鲁人进入了大不列颠。不过,盎格鲁人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由此,新土地得名盎格地。随着历史的演变,先变成英格土,再变成英格兰。

上述部族进入英格兰500多年后就自称英格兰人,中世纪的拉丁作家一讲到大不列颠人还是称之为英格撒克逊人——也就是英格兰的撒克逊人,以区别于大陆上的撒克逊人。在阿尔弗雷德大帝的拉丁文契约里,英格撒克逊人这一称谓不断出现,然而在他以自己本族语发表的讲话里,却从未见这一称谓。在这种场合,他总是称他热爱的“英格土”和他的“英格里斯克”人民。十六世纪,撒克逊人和诺曼人归为一统,统称为英格兰人。而盎格鲁-撒克逊这一名称第一次被学者坎姆登用于他的著作《不列颠史》一书中[21],从那时起,这一称谓就在英国作家中通行开来。近年来,这一称谓获得了一种更为广大的重要性,因为如今这个称谓指的不是一个民族而是一种精神,是世界各地的英格兰民族所具有的那种勇敢、有力的扩张精神。眼见的事实是这种精神已经把英格兰人的法律和自由推广到了世界上的广大地区。

生活

如果坚持认为文学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撒克逊先祖们的生活艰苦而野蛮。乍一看,似乎根本不可能有好的文学。表面上,他们的生活总是很艰苦,总是在与野蛮的大自然和野蛮的族类抗争。他们身后是暗黑的大森林,居住着无数的野兽和更为野蛮的人。在他们的想象中,这些对头被人格化为恶龙或者形容丑恶之辈。而在他们面前,危险的北海轰隆隆地冲击着入海口的海堤。北海上雾气弥漫、风暴大作,满目冰山雪浪。那喧嚣是大海隐隐的呼唤,人们已经听了好多年。这个人数众多的金发碧眼的强大民族就生活在这里。劳作之余,他们要么出猎、航海和作战,要么就大排筵宴。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这个庞大、无所畏惧、孩子气的民族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热爱大海。因为这种热爱,他们一旦听到大海的召唤就会立刻响应:

——尘世间他少有快乐,

除了巨浪的翻滚什么也不能;总有一种渴望,

一种不安的渴望,催促他去海上。[22]

不难预料,这种对大海的热爱就表现在他们的诗歌里。仅在《贝奥武甫》一诗里,就有15个不同的词指大海,“沿河平地”指天边的海洋;“水边”的“上堆”,指把沙子和海浪推到你脚下的那部分海洋。还有描述和赞扬大海的修辞手法——“天鹅之路,鲸鱼大道,起伏的激战平原”——类似表达几乎不计其数。在所有的诗里,都有一种了不起的主宰大海的豪壮情怀。即使遇到暴风雨,也是这样:

暴风雨常常临到我们头上,在这大海的大路上,

我们这些驾舟人,风暴咆哮的时候,

驾着泛泡的骏马,越过重重海浪。[23]

内心生活

人的生活当然不仅仅是他的劳作,梦想永远大于现实的成就。文学不仅反映精神鼓动之下的人的事迹,也不仅是反映他卑微的业绩,还永远反映着他希望成就的事业。而这一点,在我们正在研读的这个时代尤为典型。这些早期的海上骄子是奇特的人物,他们生性野蛮但情感细腻,生活艰苦却感情真挚,勇气百倍却内心忧伤。忧伤于所面临的种种艰难,困惑于死亡这个大问题。他们不仅是乘着战船四处劫掠的胆大包天的亡命徒。如果他们仅此而已,他们可能就会与巴巴里海盗一样,既无历史亦无文学。因为巴巴里海盗可以说就是这样。我们的这些强健的先祖的感情是很细腻的。但凡有战事,对于荣誉的热爱从来都是最重要的事。勇士那粗犷的外表下面是一种依恋家园的大爱,是愿以胜利来给女性献礼的敬畏。因此,出猎结束,他们就会把武器放在照着他们的篝火边,听吟游诗人或歌手演唱——那是一些能把所有的人都感受到,却只有少数人能够表达出来的情感和愿望付诸言辞的人:

音乐与歌声中打坐英雄——

乐器响起,歌声起

罗斯迦的歌手每每让厅堂高声欢呼。[24]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文学里处处表现出他们了不起的内心生活。简单说来,可以总结为五个方面:对个人自由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同情、对女性的敬畏、宗教生活以及每种高尚生活后面的主导推动力——对荣誉的追求。

盎格鲁-撒克逊人诗歌的源泉:阅读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诗歌,应当牢记这五个原则,因为他们就像一条大河的源泉——清洁、纯净的诗歌源泉,我们最好的文学就是由此发源的。让我们读下面的诗:

暴风雨的轰鸣——推动着我们的船桨;

隆隆的雷声——并不伤害我们;

暴风雨的迅疾——扭转了它

催动我们朝着意志的方向,

我们意识到这些海盗与自然的强大生命之间有一种亲缘关系,而这种关系无一例外地表现在诗歌里。于是,也会读到下面的诗:

而今那男子

已然度过艰难。他不缺少快乐,

不缺骏马、珠宝、蜂蜜酒的快乐,

或者大地上拥有的任何珍宝,

啊高贵的女士,有你就够了,[25]

我们如今知道我们面对的是本质上很高贵的人,而不是野蛮人。我们面对的这种对女性的深刻敬畏激发了后来的大部分优秀诗歌。这样,我们就不仅理解而且尊崇我们的先祖。一谈到荣誉和光荣,很显然,不是好勇斗狠,而是因为英勇作战可以赢得他们热爱的荣誉,才激励着我们的祖先参与每一场战事。“一个死去的勇士所能得到的最高奖赏就是‘他是个值得纪念的男子汉’”。贝奥武甫的强大生命力的全部秘密就在该诗的最后一句:“永远渴望人民的赞颂。”因此,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吟游诗人,或者就是诗人,他们比勇士要重要得多。因为他们可以把英雄的事迹用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些表述就是文学。宴会厅里不能缺少吟游诗人,他们歌唱世人的作品使英雄和英雄业绩为人们牢记。以前,东方民族建造纪念碑来使他们的死者不朽,而我们的先祖是写下诗歌。东方人的砖石纪念碑早已土崩瓦解,而我们的祖先的诗歌却还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正是由于这种对荣誉的热爱和被纪念的渴望,才有了今天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学。

最初的语言

有记录的最早的语言出现在《威德西斯》和《狄奥的哀歌》里,这两首诗很可能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初到不列颠的时候带来的。乍一看,这些诗歌就像是用外语写成的,不过,要是我们仔细读一下,就会发现许多词是我们儿时就熟悉的。在《贝奥武甫》里,我们就碰到过这类情形,但是在散文作品里,这种古今类似的情形就更加惊人。下面就是一个例子,选自我们的盎格鲁-撒克逊祖先征服不列颠的故事:

此刻,亨吉斯特和他的儿子伊斯科在今天的克莱夫德与不列颠人交战,杀死了约四千人。不列颠人大为恐慌,放弃了肯特兰,逃往伦敦城。[26]

图3 索尔斯堡平原上的巨石阵

注:此巨石阵可能是当地不列颠人庙宇的废墟。

读者只要把这些词大声读上几遍就会很快认出这是由自己的母语写成的,不仅是能认出词来,而且可以把句子的整体结构辨认出来。

我们也可以从这些记录看出我们的语音起源于日耳曼语族。只要研究一下我们所学的任何一种日耳曼语言,我们就会发现它不过是雅利安语系或印欧语系的一支。因此,在生活和语言上,我们首先与日耳曼人相联系,再通过他们与整个印欧大家庭相联系。而这个大家庭,以蓬勃的生机从故乡(大概是中欧)出发,向南向西进发,赶走了当地的土著民族,慢慢地发展成为印度、波斯、希腊和罗马这些文明,也生发了更野性和更蓬勃的凯尔特人和日耳曼人的语言。在所有这些民族语言里,包括梵语、伊朗语、希腊语、拉丁语、凯尔特语,以及日耳曼语里,我们都会找到像父亲、母亲、上帝、人类这些词的相似的词根,还有与生活的各方面的需要相关的词根。一种语言的词汇是一扇窗子,通过它,我们可以看见这些古人的灵魂,还有诸如爱情、家园、信仰、英雄和自由的理念。而这些,简直就是我们祖先的生活,他们也是从四处征战的英雄祖先们那里继承而来的。我们的先祖在西去的路上,在北海边上就徘徊了无数个世纪,逐渐形成了如今我们称为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民族生活和语言。

我们语言的双重性:这个古老的生机勃勃的盎格鲁-撒克逊语言就是现代英语的基础。从一本不错的英语书里挑一段读一下,然后像欣赏一朵花一样分析一下其中的成分,就会发现其实有两类词。一类词只是一些表达生活常见事物的简单词,是语言的有力骨架。这些词就像一棵大橡树的树干和粗树枝,要是去字典里查找这些词,我们会发现它们无一例外地都源于我们的盎格鲁-撒克逊祖先。第二类数量巨大的词是给我们的语言以优雅、变化和修饰的。它们就像大橡树的叶子和花朵,追究其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它们源于凯尔特人、罗马人和诺曼人,还有其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我们曾经与之有过接触的民族。因此,我们目前的语言的最突出的特性就是其双重性。语言的根本方面,如有力、简洁、率直,都起源于盎格鲁-撒克逊人;而表达力丰富、概括性强,以及对新环境和新理念的可塑性,大多是其他语言添加给它的。尤其是在诺曼征服之后,吸纳自法语的。正是这种双重性,本土与异邦的汇合,固有的与外来的因素造就了英语语言和文学的这一笔巨大财富。为了具体领会,我们应该把《贝奥武甫》和《失乐园》连起来读,这是能够展示我们文学发展的根与花的两部史诗。

第三节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基督教作家

这一时期的文学可以很自然地分为两类:异教文学与基督教文学。前者指的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带来的口头传说之类的诗歌——这是文学得以在英格兰土地上稳步发展的原始材料;后者指的是在僧侣们指导下培育出来的作品。当时,旧的异教已经消失,可是还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语言。阅读我们早期诗歌的时候,应当记住所有的诗歌都是由僧侣抄写的。抄写者们或多或少地改动了原作,使之染上了些许宗教色彩。

基督教来到英格兰,不仅意味着一个新的生活和新的领袖,它还意味着一笔语言财富。吟游诗人如今被博学的僧侣所取代。虽然生活上僧侣与常人无异,也说英语,然而,他们背后有拉丁语的文化与文学资源。他们带来的影响很快就在我们早期的散文与诗歌中反映出来了。

图4 《手稿书》

注:该图的作者为约翰·W.亚历山大,原图在科蒂斯和卡梅伦出版公司1899年出版的《科普利印刷业》一书中。

诺森布里亚文学

一般说来,基督教的两大派别来到英格兰以后,很快就结束了盎格鲁-撒克逊诸多小国连年战争的局面。其中一个派别来自罗马,由奥古斯汀率领,主要在英格兰中南部,尤其是在埃塞克斯王国发展。另一个派别,由圣洁的艾丹率领,来自爱尔兰,爱尔兰一连几个世纪都是西欧宗教和教育中心。后一个派别的大本营在诺森布里亚,正是因为他们的勤奋,才有了优秀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学。他们被称为诺森布里亚学派,中心是像贾罗和惠特比这样的修道院。诺森布里亚学派有三个伟大人物:比德、开德蒙和琴涅武甫。

图5 大约公元700年出版的《路加福音》手稿版首页

比德(673~735)

通常人们都叫他“可敬的比德”,他是我们的第一个伟大的学者,是“英语学术之父”。他一生只用拉丁文写作。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约翰福音书》被译成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文字,可是很不幸,这本书已经失传,所以很令人遗憾,我们这本文学史里也就难以叙述他的著作和他文雅而豪迈的一生。他的著作超过40部,几乎涵盖了他那个时代人类知识的整个领域。当时,他的作品被作为欧洲僧侣学校的教科书广泛阅读传抄。

英格兰的第一部历史:对我们来说,比德最重要的著作是《英吉利人宗教史》。即使今天读来,这也是一本很迷人的历史书。作者巧妙地把精确的学术精神和可信性结合在一起。就历史事件的严肃性说,比德堪为楷模。牵扯到的每一个名人,从普林尼到吉尔达,都是经过慎重查考的。每当有前往罗马的博学的朝圣者,比德就委托他们去查阅档案,复制教皇手谕和王室信件。有了这些,比德还要佐以那些能够讲述事件的个人的信息或能够阐述寺庙传统的修道院院长的证词。

图6 惠特比教堂废墟

与历史的精确相伴的是圣人和传教士的奇迹故事。当时是一个迷信的时代,人们的脑子里塞满了种种奇迹故事。那些粗野的、一味好勇斗狠的人生来心胸开阔,能够把人生的这部书写得比传奇还要精彩,他们的勇气和高贵给人们留下了巨大的影响。自然,所有的原始人都有夸大他们的英雄的业绩的习惯,英雄事迹和仁慈善意是爱尔兰传教士生活的一部分,也就很快被改编成了圣人神迹。比德像其他人一样,相信这些事情,按照他从主教和修道院院长那里听来的原样,以令人着迷的简洁把它们记录下来。虽然不无错讹,我们还是要感激比德,因为只有读这本书,我们才能了解恺撒来到之后的八百余年间的不列颠历史。

开德蒙(七世纪)

如今我们必要赞美天国之主,

赞美造物的力量,父的事迹,

他心里的思想。他,永远的主宰,

古时的确定一切奇迹的源泉:

一切圣迹的创造者,他悬起明亮的天际,

高高举起的屋宇,覆在人类这孩子的头顶;

为凡人创造的人类之王

美中的世界,大地在下面延伸,

他,永恒的主,万能的上帝。[27]

《贝奥武甫》和另外一些早期诗歌残篇是从其他地方传入英格兰的,而上面所引的这首诗则是留存至今的第一首英格兰本土的诗。开德蒙是我们能给出确切姓名及年月的第一位诗人。这首诗大概写于公元665年,发现时是抄在比德的《英吉利人宗教史》手稿的后面。

开德蒙的生平:开德蒙被实至名归地称为盎格鲁-撒克逊的弥尔顿。我们对他的了解主要来自比德有关女修道院院长希尔达和她的惠特比修道院的叙述。下面就是比德故事的缩略翻译版:女修道院院长希尔达的修道院里有一个弟兄蒙上帝的偏爱,因为他可以写作关于善与宗教的诗歌。只要把《圣经》中的任何片段转述给他听(他不识字),他就会很快地把原篇章写成优美的诗。英语中的诗人无人可以与他匹敌,因为他不是从人类那里学会诗歌的艺术的,也不是以人类的手法演唱的。他的诗歌来源于上帝的无偿馈赠。就是因为这样,他从来不会创作俗气空虚的诗。

开德蒙早年是一个平凡的人,从未涉猎过诗歌。相反,即便是在宴会上,为了取乐,大家轮流唱歌的时候,眼看竖琴就要转到他手里,开德蒙往往站起身,羞愧地离席而去。有一次,在一个庆祝宴会上,他又离席而去,躲到马厩里去照管马匹,因为当夜这个差事落到了他头上。随后,他像平常一样上床休息了,这时身边突然有个人说:“开德蒙,唱支歌吧。”“我不会唱。”他回答道,“就是不会唱歌,我才逃席的呀。”可是那个人又说:“开德蒙,唱吧!”开德蒙只好说:“那么唱什么呢?”“唱天地开辟吧。”于是开德蒙就唱起他以前听都没有听过的诗行来,大意是:“现在我们该赞颂造物的力量与智慧,赞颂主的杰作。”当然,这只是大意,不是他当时唱的圣歌的样子。

醒来以后,开德蒙还记得唱过的颂歌的歌词,于是,他又把颂歌扩展了一些。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跑到修道院管事那里,把自己睡梦中获得的本领展示了一番。管事就带开德蒙去见院长,院长希尔达让开德蒙当着许多僧侣的面演唱了一番他自己创作的诗,众人都说上帝的恩惠已然加到了开德蒙头上。为了验证一下,大家就从拉丁文给他转述了《圣经》的部分篇章,希望他,如果能的话,把它们改成诗歌。开德蒙很谦虚地应承下来就走了。第二天一早,他回来了,带来了一首很优秀的诗。这样,希尔达就把开德蒙和他的家人一起接进了修道院,开德蒙成了一名教友。希尔达还命人给他转述整部《圣经》。而开德蒙就依次把他听到的改写成极美的诗。然后再配上优美的调子唱给僧侣们听,同时再修改润色。他的根本目的是改变人类的邪恶,让人类热爱善行、实践善行。(比德的书中随后的文字是对开德蒙之死的简要描述,还有一幅图,表现的是开德蒙在教友们中间死去的情景。)也就是说(记录里是这样说的)开德蒙活着的时候以一片至诚和祥和服务上帝,然后安详地死去,离开尘世,去见上帝了。

开德蒙的作品:开德蒙名下最了不起的作品是一首名为《演释曲》的诗。其中有《创世纪》、《出埃及记》和《但以理书》的一部分,全都是充满活力的诗的语言。洞察一切的力量和想象力使得这部书大多数时候更像是真正的诗,而不仅是诠释。虽然比德肯定地说开德蒙“把整部《圣经》都改写成了很美的诗”,然而没有一部流传至今的作品能肯定是由开德蒙所作。十七世纪,《演释曲》被发现并归于开德蒙名下。今天,尽管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这本书的作者非止一人,该书还是与开德蒙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若我们暂时搁置作者问题,随便翻阅一下这本书,就会发现诗人虽然不够细腻,但才华有时候真可以与弥尔顿一比。书的开篇是一首赞美诗,然后是撒旦和他一起反叛天庭的天使们被打入地狱,这一部分我们在弥尔顿的《失乐园》里已经读到了,随后的部分是创造世界。《演释曲》里满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热爱自然的激动:

起初这里永恒的父,一切的守卫,

天地中的,举起了苍穹,

万能的主以他的强大力量安稳了

这广大的陆地,草还未绿过平原,

平铺的海洋抑郁地隐藏起苍白的小径。

随后圣灵辉煌地闪亮

天国的监护人主宰着海洋

迅疾地。生命的给予者,天使的主,

在丰足的大地上吩咐要有光。

瞬即主命被遵从,

在荒芜上闪动圣洁的光线。

随后他离开了,成功力量的主宰,

从闪亮隐身,从光芒离开。

光,上帝的言辞,先用来命名白日。[28]

《演释曲》讲了乐园、人类堕落和大洪水的故事,又接着讲《出埃及记》。这一部分是一首高雅的史诗,全诗的气势就像一支撒克逊人的军队卷地而去。下面选了一部分,读者可以看出诗人是如何考虑到听众的:

然后他们看见,

前进着前来了,法老的列队士兵

滑动着前行,长矛的丛林——亮闪闪刺着主人的眼睛!

飘扬着战旗,士兵踏步向前。

战争之浪汹涌前行,长矛林大步前行,

高大的盾排列前冲切;号角响亮地吹起——

旋成螺旋,战争的禽鸟尖叫了,

战事的贪婪;乌鸦尖利地叫,

羽毛上沾着露珠,在倒地的尸体上——

屠杀的选择者黑黝黝的!狼们大声嚎唱

在傍晚唱它们恐怖的歌,渴望着腐尸。[29]

除了《演释曲》,还有几个同类性质的残篇也归在开德蒙名下。最长的一首是《朱迪思》,诗歌生气勃勃,讲述的是《旧约·次经》里的故事。故事主人公荷罗孚尼被描绘成一个野蛮残忍的北欧海盗,他整日在宴会厅里纵情狂欢。英雄的朱迪思就用荷罗孚尼的宝剑砍下了他的头,扔到自己民族的勇士面前,赢得众人一片欢呼。这可能是盎格鲁-撒克逊文学里最激动人心又辉煌无比的一部分了。

琴涅武甫(八世纪)

对于琴涅武甫,这位地位恐怕只次于《贝奥武甫》的无名作者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伟大诗人,我们知之甚少。的确,直到1840年,也就是琴涅武甫死了一千多年以后,他的名字才为人所知。虽然在早期诗人中,琴涅武甫是唯一一位在作品上签名的,可是他的名字从来不是明明白白地写上去的,而是以神秘的符号嵌在诗行中,就像现代的字谜游戏一样。除非你能发现解开诗人签名之谜的钥匙,否则,这个字谜可是要难猜得多。

琴涅武甫的作品:上面有琴涅武甫签名的作品有《基督》、《朱莉安娜》、《使徒的命运》和《埃伦娜》。没有签名但归于他的名下或者他的流派的有《安德雷亚斯》、《凤凰》、《十字架之梦》、《入地狱》、《古德拉克》和《漫游者》,还有一些谜语一类的东西[30]。后者其实就是一些文字谜语,用诗化的语言描述人所共知的东西,如弓或牛角杯,让听者猜出物品的名称。有几个谜语,如“天鹅”[31]和“暴风雨精灵”,写得的确很美。

《基督》。琴涅武甫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无疑是《基督》,这是一首说教诗,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庆祝耶稣基督的诞生;第二部分写耶稣基督升天;第三部分是“最后的审判日”,讲的是恶人受到惩治,得救者获得无尽幸福的故事。该主题部分取自教堂礼拜仪式,大多取材于教皇格列高里的布道文。就整体上说,诗显得很完整,部分诗歌很美,也很有戏剧性。通篇洋溢着对基督的挚爱和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敬。就反映早期拉丁基督教精神来说,《基督》远远超过其他语言里的任何一首诗。

下面就是一个片段,里面把人生比作海洋上的航程——恐怕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会想到这个比喻,后来的丁尼生的诗《过沙洲》是表现这一比喻的完美之作:

而今最像我们乘船旅行

在大海的洪流上,在冰冷的水上,

驾着我们的船儿穿越广阔的海洋

这大海的骏马。险途是

这无边的波涛,还有汹涌的大海

我们在这旋转的世界里颠簸

在大海的大路上。我们处境艰难

直到最后我们登上了陆地,

在这困苦的陆地上。来了救援

带我们去救赎的安息所,

上帝的圣子,给予我们慈悲

我们知道即便是从船只的甲板

我们必要下锚安宁

我们海上的骏马,波涛的老神驹。

《安德雷亚斯》和《埃伦娜》。在《安德雷亚斯》和《埃伦娜》里,琴涅武甫(如果他就是作者的话)的诗歌艺术臻于极致。《安德雷亚斯》上面没有签名,书里讲的是圣安德鲁斯的故事,主人公渡过大海,前去营救陷于食人族手中的伙伴圣·马修。后来才发现驾船人其实就是乔装改扮的耶稣基督。马修得救了,而野蛮人也因神迹而皈依基督教[32]。这是一首生气勃勃的诗,情节紧凑而紧张。在盎格鲁-撒克逊诗歌里,这首诗对海洋的描写无人能出其右。

《埃伦娜》的主题是找到真正的十字架。诗中人物君士坦丁在大战前夕的幻觉里看到了耶稣受难像。他佩戴着新的徽章大获全胜后派遣自己的母亲埃伦娜去耶路撒冷搜寻耶稣受难时用的十字架和钉子。诗歌前后水准有点不统一,置于琴涅武甫诗作的最后显然是恰当的。该诗还写有琴涅武甫的个人纪事,说到他习惯用神秘的符号在作品上签名。如果我们把《十字架的幻象》当作琴涅武甫的作品,我们就会知道他最后是如何在心中发现那个十字架的,后来的朗佛尔爵士和寻找圣杯的故事已经在这里出现了。

诺森布里亚文学的衰落

就是那个让学术和文学迅速崛起的北方民族又把学术和文学摧毁了。就在琴涅武甫生活的那个世纪之末,丹麦人横扫了诺森布里亚。他们废弃修道院和学校,杀死学者和教师。人们花了几个世纪一页一页地积累起来的图书馆也都化为飞灰。除了一些断简残篇,真正的诺森布里亚文学毁灭了。我们今天手头所拥有的多是西撒克逊人方言的译本,这些译本出自阿尔弗雷德的学者之手[33]。当时,阿尔弗雷德为了保存人们辛辛苦苦地造就的理想与文明,已经把丹麦人赶走了。诺森布里亚的毁灭也就是盎格鲁-撒克逊文学诗性时代的结束。韦塞克斯的阿尔弗雷德大帝的出现则开始了我们的散文文学。

图7 惠特比教堂的开德蒙十字架

阿尔弗雷德(848~901)

每种技艺和每种力量都很快成长,老旧已去,已经忘怀,如它没有智慧——就该这样说,我活着我希望活得高尚,那么死后留给后来人,我之后的人一个伟大作品的记忆。[34]

阿尔弗雷德回顾自己英雄的一生,写下了这样的话语。只要读一下盎格鲁-撒克逊伟大国王的传记,无人会怀疑阿尔弗雷德高尚地活了一生。他的伟大功业,不说别的,就有教化了半个国家、挽救了一个高贵的本土文学和创作了第一部英语散文作品几项。

阿尔弗雷德的生平与时代:读者只有阅读历史,才能知晓阿尔弗雷德时代的历史,还有阿尔弗雷德与北方民族艰苦作战的细节。双方的争斗以公元878年的《温摩尔协议》而停息,协议不仅确立了阿尔弗雷德韦塞克斯国王的地位,也确立了他作为整个大北方君主的地位。阿尔弗雷德不仅要做马上的领袖,也想做治国的君主。于是他放下宝剑,像一个孩子一样从头开始,学习用拉丁文阅读和写作。就像他在战时是一个英雄一样,阿尔弗雷德就此开始树立了他的文化英雄形象。

阿尔弗雷德拿出了争取自由的漫长斗争中的那种耐心和英雄气概,开始履行他教化人民的使命。首先他给人民确立了法律,开始是《十条诫命》,后来完善为《金科玉律》,接着又建立了能够忠实地执行法律的法庭。丹麦人已经不能在陆地上胡作非为了,于是,阿尔弗雷德建立了一支海军。这是英国人的第一支海军。就是这支海军把丹麦人驱离了英格兰海滨。边境已无战事,社会有了公正,阿尔弗雷德便派人前往欧洲寻访学者和教师来他建立的学校任教。此前的教育都是用拉丁文,阿尔弗雷德则把教会每个英格兰自由民读写自己的语言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其次,他要把能够指导人民的最好的书籍翻译为英语。在他的朝堂上,贫穷的学者都得到了荣誉,并且很快就开始从事教学和翻译工作。随便一个流浪者,只要从诺森布里亚的修道院废墟里拿来一本书或者一页手稿,就会受到他的奖赏。就这样,硕果仅存的本土的诺森布里亚文学残篇得救了,我们今天还在研读的就是这些东西。阿尔弗雷德和他的学者们十分珍惜这些稀有的残篇,把它们都用西撒克逊方言重新誊抄,可就是没有抄录开德蒙的《圣歌》。这样,诺森布里亚文学没有给我们留下哪怕是一页以最初的语言写就的《圣歌》。

阿尔弗雷德的作品:除了教化国民,阿尔弗雷德主要是个翻译家。战时的男子多以军功为荣,而阿尔弗雷德在作战之余,还学习拉丁文,以便翻译对人民有意义的作品。他最重要的翻译作品有四部:奥罗西斯的《世界历史与地理》,这是几个世纪以来的权威历史读本;比德的《历史》[35],这是第一部在英国本土写成的历史;格雷戈里教皇的《牧人之书》,这是专为牧师写的书;博伊修斯的《哲学的慰藉》,这是中世纪最受人们喜爱的哲学作品。

《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阿尔弗雷德作品中最重要的是《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这本书起初可能只是一些干巴巴的记录,主要记录西撒克逊王国重要人物的生死。阿尔弗雷德从恺撒征服写起,一直写到他自己的时代。他添加了不少材料,大大丰富了原书。全书顿时变得有趣而连贯。这本最古老的史书现在几乎在各个国家都有译本。

阿尔弗雷德统治时期的记录可能就是出自他自己笔下,文采非凡,清楚地表明他不仅在历史上,还应该在文学上占有一席之地。阿尔弗雷德死后,编年史还在继续,这是留给我们的最好的早期英语散文的里程碑式作品。作品的叙事中常有激励人们的诗歌,如《布鲁南波之战》和《莫尔登之战》[36]。后一首诗,已经是公元991年的作品了,75年以后发生了诺曼征服,这首诗也就成了盎格鲁-撒克逊诗歌的天鹅之歌。诺曼征服之后一百年,《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还在由其他人继续编写。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历史事件,还在于它是展示我们语言发展的文学里程碑。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结束

阿尔弗雷德之后,除了他曾英勇奋斗的两个目标——国民生活与国民文学——的失落之外,没有什么值得记载的事情。阿尔弗雷德生前把撒克逊人当作自由人,从未有与强大的同胞结盟的意愿。他心中的民族国家的概念就是部落,尽管我们对这位英雄钦佩有加,我们也得承认从一开始他就没有建立一个统一国家的意愿,也没有足够的文化来催生一个伟大的文学。要是总结一下他的文学史,我们就得说只是一些高尚的政治理想在几个小国家里重复,寥寥的几个文学理想在几代人中间传抄却没有增长。阿尔弗雷德之后的整整一个世纪里,文学几乎停步不前了。文学已经把它能产出的东西全部奉献出来了,英格兰要有一个新的伟大的艺术,还需要有新的民族推动和新的文化。这两者,在诺曼征服时期都迅速跨海而来。

小结

我们的文学以诗歌和故事开始,当时,我们的日耳曼先祖正生活于北海之滨。先祖中的三支,朱特人、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在五世纪后半叶征服了大不列颠,奠定了英国的国家根基。最先登上英伦三岛的该是朱特人的一支,编年史里记载当时他们的首领是亨吉斯特和霍萨。具体日期难以确定,历史学家多接受公元449年一说。

我们的这些祖先是英勇的战士,是海盗,然而情感深厚高尚。他们的诗就反映了这种二重性。诗歌主题一般是大海、猛冲的船只、战事、历险、英雄行为、勇士的光荣和热爱家园。重读、头韵和诗行中间的停顿使诗歌有一种铿锵的节奏。总体上说,他们的诗歌真诚而忧郁,弥漫着宿命论,还有深挚的宗教情感。仔细研读盎格鲁-撒克逊文学遗留下来的断简残篇,我们发现它们有五个特征:热爱自由;同情自然,尤其同情忧郁的自然;强烈的宗教信仰,就是对维尔德——命运之神的信仰;对女性的崇敬;对荣誉的虔诚,它是勇士人生的核心力量。

研读后,我们应该记住:①伟大的英雄史诗《贝奥武甫》以及早期的一些诗歌残篇,例如《威德西斯》、《狄奥的哀歌》和《航海者》。②盎格鲁-撒克逊人生活的特点,第一部以我们的语言写成的作品的形式。③诺森布里亚派作家:比德,我们的第一位历史学家,就是一个诺森布里亚派。可是他现存的作品都是用拉丁文写的。这一时期两位最伟大的诗人是开德蒙和琴涅武甫。诺森布里亚文学繁荣于公元650~850年。公元867年,诺森布里亚被丹麦人征服,丹麦人摧毁了容纳我们早期文学的修道院和图书馆。④阿尔弗雷德领导下的英语散文写作的开始(848~901)。这一时期我们最为重要的散文作品是《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阿尔弗雷德亲自修订扩写了本书。编修编年史的做法持续了两个多世纪。就其所用语言来说,该书是今天欧洲各国家所知的最古老的历史记录。

思考题

1.文学与历史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两个学科应当一起学习?请说明一切伟大文学的共同特点。有没有什么历史书被认为是文学作品的?像麦考利、普莱斯考特、吉本、格林、默特里、帕克曼和约翰·菲斯克,这些历史学家的标准的历史作品中有些什么文学特征?

2.盎格鲁-撒克逊人为什么来到英格兰?他们为什么留了下来?他们的理想或者生活方式有什么变化?我们如今仍然珍视的社会或者政治制度中有哪些东西是他们带来的?

3.从你读过的文学作品中,你能对我们的盎格鲁-撒克逊祖先有一些什么认识?他们仰慕人的什么品质?他们怎样看待女性?能否比较一下盎格鲁-撒克逊人和其他民族,比如罗马人的女性观。

4.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盎格鲁-撒克逊时代诗歌的特点。这些诗歌的韵律与现代诗歌有什么区别?哪些段落值得学习和背诵?你能说明为什么在所有的早期民族文学里,诗歌要比散文更丰富和有趣吗?

5.讲述《贝奥武甫》中的故事。这首诗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这首诗为什么拥有永久的魅力,或者如盎格鲁-撒克逊人所说,人们为什么不会忘记它?分析《贝奥武甫》中所体现的文学的永恒价值、理想以及情感。描述斯基尔德和贝奥武甫的葬礼。《贝奥武甫》有什么道德寓意吗?说明这首异教史诗中的基督教因素。

6.列出一些我们早期诗歌的题目,挑一首你最喜欢的描述。我们第一首诗中的海洋形象是怎样的?自然是被怎样看待的?哪些诗表现了游吟诗人或者诗人的生活?你怎样理解盎格鲁-撒克逊诗歌的特点?比较撒克逊和凯尔特人文学中所体现的快乐。

7.在我们先祖的时代,诗歌有什么意义?背诵诗歌的时候,竖琴有什么用处?竖琴能否有助于现代诗歌?

8.诺森布里亚文学指的是什么?有哪些重要作家?除了丹麦人入侵,还有什么原因引起了诺森布里亚文学的衰落?

9.比德在文学上有什么贡献?讲述比德《历史》中的开德蒙的故事。开德蒙的诗中有什么新元素?基督教对盎格鲁-撒克逊文学有什么影响?请引述开德蒙的诗句证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个性没有改变,只是增添了新元素。如果你读过弥尔顿的《失乐园》,是否觉得它和开德蒙的《演释曲》有相似处?

10.琴涅武甫的作品有哪些?你读过哪些?请描述。与《贝奥武甫》相比,琴涅武甫的作品在表达和思想方面有什么特色?与开德蒙相比又会怎样?请阅读布鲁克《早期英国文学的历史》中的《凤凰》(译自拉丁语本),也可以阅读戈兰茨版的《埃克塞特藏书》或者库克译自古英语的版本,考察表明该诗非盎格鲁-撒克逊起源的证据。比较《贝奥武甫》和琴涅武甫的诗作中所反映的自然观。

11.试述《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的有关情况。这本书在语言、文学和历史方面各有什么价值?简述阿尔弗雷德的生平和他的作品。盎格鲁-撒克逊的散文和诗歌的趣味有什么不同?

大事年表

阅读书目

Selections for Reading.Miscellaneous Poetry. The Seafarer,Love Letter(Husband's Message),Battle of Brunanburh,Deor's Lament,Riddles,Exodus,The Christ,Andreas,Dream of the Rood,extracts in Cook and Tinker's Translations from Old English Poetry(Ginn and Company);Judith,translation by A.S.Cook.Good selections are found also in Brooke's History of Early English Literature,and Morley's English Writers,vols.1 and 2.

Beowulf.J.R.C.Hall's prose translation;Child's Beowulf(Riverside Literature Series);Morris and Wyatt's The Tale of Beowulf;Earle's The Deeds of Beowulf;Metrical versions by Garnett,J.L.Hall,Lumsden,etc.

Prose.A few paragraphs of the Anglo-Saxon Chronicle in Manly's English Prose;translations in Cook and Tinker's Old English Prose.

Bibliography.History. For the facts of the Anglo-Saxon conquest of England consult first a good text-book: Montgomery,pp.31-57,or Cheyney,pp.36-84.For fuller treatment see Green,ch.1;Traill,vol.1;Ramsey's Foundations of England;Turner's History of the Anglo-Saxons;Freeman's Old English History;Allen's Anglo-Saxon England;Cook's Life of Alfred;Asser's Life of King Alfred,edited by W.H.Stevenson;C.Plummer's Life and Times of Alfred the Great;E.Dale's National Life and Character in the Mirror of Early English Literature;Rhys's Celtic Britain.

Literature.Anglo-Saxon Texts. Library of Anglo-Saxon Poetry,and Albion Series of Anglo-Saxon and Middle English Poetry(Ginn and Company);Belles Lettres Series of English Classics,sec.1(Heath & Co.);J.W.Bright's Anglo-Saxon Reader;Sweet's Anglo-Saxon Primer,and Anglo-Saxon Reader.

General Works.Jusserand,Ten Brink,Cambridge History,Morley(full titles and publishers in General Bibliography).

Special Works. Brooke's History of Early English Literature;Earle's Anglo-Saxon Literature;Lewis's Beginnings of English Literature;Arnold's Celtic Literature(for relations of Saxon and Celt);Longfellow's Poets and Poetry of Europe;Hall's Old English Idyls;Gayley's Classic Myths,or Guerber's Myths of the Northlands(for Norse Mythology);Brother Azarias's Development of Old English Thought.

Beowulf,prose translations by Tinker,Hall,Earle,Morris and Wyatt;metrical versions by Garnett,J.L.Hall,Lumsden,etc.The Exeter Book(a collection of Anglo-Saxon texts),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Gollancz.The Christ of Cynewulf,prose translation by Whitman;the same poem,text and translation,by Gollancz;text by Cook.Cædmon's Paraphrase,text and translation,by Thorpe.Garnett's Elene,Judith,and other Anglo-Saxon Poems.Translations of Andreas and the Phoenix,in Gollancz's Exeter Book.Bede's History,in Temple Classics;the same with the Anglo-Saxon Chronicle(one volume)in Bohn's Antiquarian Library.


[1]关于这位古代英雄,一直有一个难解之谜困惑着我们。斯基尔德的故事也可能是从其他地方传来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传说,诗行中隐晦地讲到了诗歌产生之前的时代。

[2]这个贝奥武甫不是史诗《贝奥武甫》中的那个英雄贝奥武甫。

[3]《贝奥武甫》第二节第26~50行。本诗的现代英语的自由翻译方法大致能暗示原诗的头韵方式。

[4]格兰戴尔属于巨人族,也被称为死亡魔影、有记魔鬼或影子魔头,有时候也被称为神之对头、地狱恶魔、该隐族类等。不用说,后面这些名称很可能是抄写故事的僧侣们添加上去的。本诗的主导性宗教信仰是相信维尔德,一个控制着人类的命运的强大神灵。在诗的第1056行,基督教与异教令人惊奇地混合在一起,该行说维尔德受到“智慧的上帝”的支持。

[5]诗的结尾部分,第710~727行。现代英语译文里(包括引自加内特、莫利和布鲁克等人的版本)没有说明部分原文被删除。

[6]格兰戴尔的母亲也属于巨人族,她被称为海狼、海女人或者海底妖怪等。

[7]引自加内特的《贝奥武甫》,第1384~1394行。

[8]引自莫利的《贝奥武甫》,第1357~1376行。

[9]自由翻译本《贝奥武甫》,第2417~2423行。

[10]自由翻译本《贝奥武甫》,第2729~2740行。

[11]引自莫利的《贝奥武甫》,第2799~2816行。

[12]引自莫利的《贝奥武甫》,第3156~3182行。

[13]此处附英语原文以便读者与现代英语对比。——译者

[14]可能是公元四世纪,尽管该诗有一部分是后来添加的。诗人说(第88~102行)他拜访过死于公元376年的伊诺曼力克,还拜访过伊西尔德女王的父亲伊德文,而伊德文死于公元561年。该诗有些部分还涉及《贝奥武甫》中的情景与人物。因此,实在很难确定该诗的创作时间。

[15]引自莫利版,第135~143行。

[16]抒情诗是反映个人的爱或哀伤一类的情感的短诗。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另两首诗——《妻子的哀歌》和《丈夫的信息》都属于抒情诗。

[17]布鲁克版,见《早期英语文学历史》。

[18]以丁版本《航海者》第一部分,见《古英语诗歌译本》。

[19]至今人们还在争议的是这首诗到底是庆祝战胜丹麦首领南夫的战役,还是庆祝另一场由亨吉斯特领导的为南夫复仇的战事的。

[20]作者其实是美国人,但他谈到英国的历史时习惯使用“我国”,下文凡是说到“我国”处情形相同。——译者

[21]威廉·坎姆登(1551~1623),是英格兰最早的和最了不起的博物学家。他的著作《不列颠史》是用拉丁文写成的英格兰历史,被称为“现代作家们都拿着个小火把的时候的普照太阳”。

[22]见以丁版本《航海者》。

[23]选自《安德雷亚斯》,自由翻译本。整首诗都洋溢着古撒克逊人对大海和船只的热爱。

[24]引自《贝奥武甫》,第1063行起。

[25]来自《丈夫的信》的现代英语版本。原文写在一片树皮上,是一个丈夫给妻子讲述故事的富于诗意的作品。一株白桦树生长在海边,一个流浪的丈夫剥下树皮,在上面刻上了给自己深爱的女人的信息。这是第一首英国情诗,足以比肩瓦伦丁对西尔维娅的描绘。

[26]选自《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记载公元457年的事情。(原文是一种可以借朗读识别的古英文。——译者)

[27]库克版《开德蒙的圣歌》,出自《古英语诗歌译本》。

[28]莫利版《创世纪》,第112~131行。

[29]布鲁克版《出埃及记》。

[30]琴涅武甫的谜语利用的是原来古代北方民族的原始字母。在琴涅武甫的作品里,他用的字母不是代表一个字母,而是代表以这个字母开头的某个单词。例如,原始字母里的C代表表示敏锐和勇气的词、Y则代表表示邪恶的词,也代表表达贫穷的意思的词。同样的道理,N代表表示需要、W代表表示欢乐、U代表表示我们的、L代表表示湖、F代表表示费用和财富的词。例如,在《基督》这部作品的几首诗里,琴涅武甫就让自己的名字若隐若现地出现在诗里,诗是这样的:
随后极有勇气的人发抖了,他听到王对
大地上勤于敬畏遵从的人发话,
他们捏住的焦躁的苦痛和需要
容易发现慰藉——那种胜利已远去
大地倾慕的!作为人类的我们有什么
生命的愉悦被封锁,许久以前,在湖水中。
大地上所有的财富。
诗见布鲁克的《早期英语文学的历史》第377~379页。也可以参看库克或者格兰茨编订的《琴涅武甫的基督》一书。

[31]天鹅:我走过大地白袍静寂无声,
或在河岸下涂上淤泥,或搅动阴凉;
可当这闪亮的翅膀,空气的至深处,
浮我在弯弯的海滨之上
当人们停歇,远远的天空的力量
众生之上告诉我,那时
随着摩擦的声响和悦耳的音调
我的衣服唱出歌来。就像一个飘荡的精灵
我不知疲倦地飘飞在田野河流上。
(诗见布鲁厄姆的版本,来自《古英语诗歌译本》)。

[32]《安德雷亚斯》的故事大概是来自一个早期希腊神话,讲述圣·安德鲁斯怎样来到英格兰。琴涅武甫见到的可能是个简写的拉丁文本,今已不存。

[33]今天我们有两个来源,一个就是著名的埃克塞特教堂的埃克塞特本,这是由李奥弗里克(公元1050年)主教献出的盎格鲁-撒克逊诗歌集;另一个是弗切里本,1822年发现于意大利弗切里城的修道院中。现在仅存的《贝奥武甫》手稿发现于1600年,今藏大英博物馆的考顿图书馆。手稿都是残篇,上有烟熏或多次翻阅的痕迹。埃克塞特手稿包括《基督》、《凤凰》、《朱莉安娜》、《威德西斯》、《航海者》、《狄奥的哀歌》、《妻子的哀歌》、《情人信息》、95个谜语以及许多短歌。一部手稿中包含这么多东西,也实在令人吃惊。

[34]见阿尔弗雷德的《博伊修斯》。

[35]暂时没有证据表明比德的这一本就是阿尔弗雷德的作品。

[36]见《古英语诗歌译本》,《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里只有简单的记述。《莫尔登之战》和《伯特诺斯之死》可见于另一份手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