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诗与育德

人文素养与中华诗教 作者:邵庆祥 主编


第4章 诗与育德

中国传统教育一向十分注重培育道德人格这一终极目标,以此作为促使个体成为真正人的根本途径。由于伦理道德被理解为“仁爱”,理解为情与理协调的内心修养,所以,伦理教化又取情感陶冶与行为规范的双重道路,又以心理的调养为主,然后由内而外地发生道德效应,即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因此,在中国“道德”与“情操”往往连用,而成为“道德情操”。

“情操”就是以某一类事物为中心的一种复杂的、有组织的情感倾向,如求知欲、爱国心等。现代心理学把情操称为高级感情,分为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三种。在我国的日常用语中则把情操看作情感与操守的结合,是指与情感的浓炽性相伴的某种高尚行为的坚定性。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传统向来有注重借用艺术形式来推助其道德修养、教化的传统,更极力追求将道德修养、教化向艺术化、审美化境界的推进。中国传统诗教正是这种教育理念的具体实现形式。诗与感情天生有缘,诗不是抒情的,就是以情动人的,诗人与善于鉴赏的知音者都是感情的富翁。诗教的互动性在于诗人和读者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心灵感应、感情交流的双方,在这种交流中使心灵净化,感情升华。

一、诗对陶冶道德情操的独特作用

中西诗论家都认同诗对陶冶人的高尚感情有独特作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诗是对真理的模仿,要求诗人按照当时的伦理道德法则教育青年人,柏拉图强调的是诗的道德价值(见《理想国》)。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虽也持摹仿说,但比柏拉图进了一大步,指出了诗的价值在于陶冶情感,他在《诗学》中论悲剧(欧洲古典诗主要是悲剧、史诗和叙事诗)时指出:“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古罗马诗人批评家贺拉斯则融和二者,他在《诗艺》中说:“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以益处和乐处,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贺拉斯“寓教于乐”的诗教主张实质是强调诗对陶冶感情的独特作用。

中国的古典诗论家对诗的陶情功能的主张比欧洲诗论家更周详而系统,根源是中国诗向以抒情(包括言志)为主体。《尚书·虞书》记舜的一段话:“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段话至少说明两层意思:一是乐教就是陶情移性;二是诗和乐是不能分割的整体。后一点,《周礼·大司乐》说得更具体:“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乐教是包含了音乐、诗歌和舞蹈三位一体的教化。荀子在《乐论》中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也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在这段话中强调了诗乐之教发生效应的原理在于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而非直接说教。《礼记·乐记》进一步发挥了荀子《乐论》中的上述观点,指出:“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即说:诗乐发自内心,也通过内心而起作用;而礼,即道德规范的约束是外在的。“君子曰:礼乐不可以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按唐孔颖达的解释是:“言能深度详审此乐,以治正其心,则和易,正直、子爱、诚信之心油油然从内而生矣。言乐能感人,使善心生矣。”即是强调诗乐等艺术的功能不在强迫教训,而在引导感染。要实现“致乐以治心”的目的,必须要把好对外界事物包括诗乐的甄别择取这一关:“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按孔颖达的疏注可理解为:君子应拒绝邪恶事物的诱惑,使人的感情返回正道而与美好志向相协和,以一切善的事物为榜样,成就自身的美好德行。宋朱熹正是据此引申出诗之所以为教的理由。他在《诗集传序》中指出诗经是经过了孔子“反情以和其志”的选择,已达到“思无邪”的标准,这就是《诗经》具有教化作用的根本原因。

先秦的诗乐陶情理论成为后世诗教盛行的主要认识论支柱,如唐代的白居易也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指出了诗的情感、语言、声律、义理都能感动人心,但动人心弦最根本的因素是触发情感。

诗在陶冶情操中的独特作用是中华诗教盛行两千多年的基本原因之一,也是传统诗教留给当代人的宝贵经验。

二、中华诗词道德情操篇撷萃

如本讲前言所述,情操高尚意味着理智、道德和审美,其中道德是核心。所以《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说:“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即认为人生三不朽中,最高是立德。孔子也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未知,焉得仁!”“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均见《论语》)孔子的意思是人有志于立德,就不会做坏事。人若不重视立德,一切规章法律以至诗乐教化都无济于事。人的立德并不是本能行为。不通过学习而达到智慧,就不会真正懂得道德。今天提倡“以德治国”、“以德育人”、“把做人放在第一位”也同此理,当然今天所说的“德”与孔子所说的“仁”的标准是大不相同的。

杰出的诗人都是哲学家,是智者,是仁者。中华诗词浩如烟海,情操高尚而又艺术精湛的名篇佳作数不胜数。不能尽举,只可撷萃。

从军行

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650-692?),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显庆四年(659)举神童。做过盈川令等小官。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有《盈川集》。

永隆二年(681),突厥侵扰固原、庆阳一带。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借乐府诗旧题作此诗,抒发自己从军报国的壮志豪情。首联(律诗的第一、二句)说边境战火惊动了西京长安,引起内心的从军心切;颔联(第三、四句)写出师临敌,“牙璋”指调兵的兵符,“凤阙”是汉代建章宫圆阙上的铜凤,此处代称皇宫,龙城在内蒙古,此处指敌要塞;颈联(第五、六句)写行军的肃杀威壮,漫天风雪使军旗上彩画凋色,军鼓杂沓;尾联第七、八句就势直抒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的壮志雄心,拳拳报国之心跃然纸上。全诗写景逼真,景中含情;抒情热切,意气风发,感染力极强,是一曲动人心魄的爱国英雄主义军歌。

登楼

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一生写下了许多忧国忧民的杰作,这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在寻常登临望远中寄寓了深沉的忧患意识。首联用因果倒装句法,以乐景衬忧思入题。颔联赞美河山,承写登楼所见。锦江流经成都,玉垒山在今茂汶羌族自治县,涵盖时空,感慨兴亡。颈联写由所见引发所想,“北极”即北辰星,众星环拱,象征李唐王朝,“终不改”反承四句“变古今”。“西山寇盗”即指西北方向的吐蕃入侵,承二句“万方多难”,议论正大,气象宏阔。尾联揭示主旨:为当时的执政者唐代宗李豫宠信宦官鱼朝恩、程无振以致外寇入侵,国步日艰而忧虑。用了蜀汉后主刘禅宠信宦官黄皓终至亡国的本地又相似的历史故事为比,蜀先主庙、后主祠在成都城南,登楼可见。说后主刘禅虽是亡国亡君还有祠庙可享香火,而李豫甚至没有刘禅有贤相诸葛亮可以倚仗的幸运。自己空有济世之心,而报国无门,只有闲吟诸葛亮未出山时常爱玩味的乐府曲《梁甫吟》聊以自遣忧怀。全诗章法严谨,借景抒情,寓意幽微,含蓄深沉。清沈德潜推崇此诗“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唐诗别裁》)。

甲辰八月辞故里

张煌言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素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车浙东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张煌言(1620-1664),字玄箸,号苍水,鄞(今浙江鄞县)人。明崇祯举人。弘光元年(1645)起兵抗清,曾官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抗清失败后不久被捕,就义于杭州。有《张苍水集》。此诗是作者的就义歌。以民族英雄于谦、岳飞为师(坟祠都在西湖附近),以伍子胥为榜样,像传说中的伍子胥忠魂化作素车白马般的钱江怒潮以抒大业未成的忠愤。“惭将素手分三席”是自谦并无功业(“素手”犹说“空手”)而愧于与于、岳二英雄三分西湖之一席。“鸱夷”是吴王杀伍子胥,盛其尸沉江的皮囊,借指子胥。全诗慷慨激昂,大义凛然,表现出威武不能屈、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是岳飞、文天祥、于谦等民族英雄正气歌的光辉续篇。

竹石

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华(今属江苏)人。清乾隆进士,曾任潍县等县令。因触忤大吏,辞官。“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人称三绝,有《郑板桥集》。这是一首自题己作《竹石图》的第一首诗。用象征手法赞美竹子坚忍不拔、顽强挺立的形神,实写正直君子不媚权贵、不流世俗、洁身自好的高风亮节,是一首上乘的咏物诗。

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钱塘(今杭州)人。清乾隆进士,做过江宁等地知县。后辞官,寓南京小仓山随园,有《小仓山文集》、《随园诗话》等。这也是一首咏物小诗但寄意在求真远志。不起眼的青苔备受冷落,但也不甘自弃,这源自青苔的顽强生命力。袁枚是清代著名的“性灵”诗派的宗主,从这首小诗可略见这一诗派纯情自然、一片灵机的艺术面貌。

梦中作四截句(其二)

龚自珍黄金华发两飘萧,六九童心尚未消。

叱起海红帘底月,四厢花影怒于潮。

龚自珍(1792-1841),字尔玉,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道光进士,曾官礼部主事等。后辞官讲学,有《龚自珍全集》。龚自珍是清代著名的改革思想家。小诗抒发了诗人改造社会的豪情和矢志不移的决心。“截句”即绝句。“六九童心”指六到九岁儿童的纯真心地,借喻自己的赤子之心。头二句说黄金用尽,白发飘散,身世萧条,但童心未泯。三、四句说掀帘四望,仿佛把海红色的月亮唤起,照着那四周的花影,重重叠叠如怒潮般迎面而来,象征对改革的期盼和呼唤。形象绚丽,气势宏大。

冬夜读书示聿

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赐进士出身,官宝章阁待制等。有《剑南诗稿》等传世。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说读书要持之以恒,必须坚持亲身实行(“躬行”)的主张与现代提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习方法相一致。这是一首言浅意深的哲理诗,说明正确的学问之道是获取真知、修身立德的重要阶梯。

观书有感

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婺源(今属江西)人。进士出身,曾官宝文阁待制等。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有《朱文公文集》。这首绝句以江上行舟形象说明读书之道,日积月累,学问精进了就会驾轻就熟,触类旁通。以浅水和深水行舟两种情景比喻读书的不同境界,生动贴切。“蒙冲”亦作“艨艟”,是古代的一种战舰,借指学问。小诗含蓄隽永,是一首难得的理趣诗。

晚清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巧妙地摘缀三首词的语句来说明学问的不同境界,别开生面。他在《人间词话》二十六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当作蓦然回首),那人正(当作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的三境界说与现代人常说的立志、刻苦、成功的成才之路意思相似,但更生动、更形象。王国维引语所自的三首词也因此而更知名,为便于参阅,附录如下:

蝶恋花

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如何处?

蝶恋花

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三首词单独看都写了与爱情有关的离情别绪,辛词可能还别有怀抱,但都是抒发纯真美好感情的婉曲之词。各词作者生平参见本书第二十、二十一讲。词中下带横线的句子即是王国维所引用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