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皋陶和夔

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 作者:王小娜,王娟 改编


皋陶和夔

皋陶是个很著名的人物,他被我国史学界公认为“中国法律鼻祖”;洪洞县甘亭镇的士师村还有一个名字就是皋陶村,以皋陶的名字和官职同时命名一个村子,这称得上是绝无仅有的。那么关于皋陶,又有什么样的传奇故事呢?

尧帝时代,就在今天的皋陶村,有一名年华正好的美貌女子,这位勤劳善良、温柔可人的女子就是少昊帝的女儿女修。这一天,天刚刚亮,女修就像往常一样到家门口那棵巨大的黄连木下开始了纺线织布。女修是个织布能手,也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故而十分开心地沉浸在愉悦的劳动之中。

这时,突然一只巨大的玄鸟从遥远的东方天际飞来,落在了黄连木上,随后便在树梢间上下翻飞。那双振动着的翅膀亮光闪闪,再加上玄鸟嘹亮高昂的歌声,很快吸引了女修的注意力。女修觉得这只玄鸟似乎是在跟她倾诉衷肠,因为她发现自己开始注意听鸟儿高歌的时候,玄鸟就唱得更加欢畅了,而且越发有韵律。渐渐地,女修似乎也听懂了玄鸟的话语,竟开始不住地点头微笑,光洁美丽的脸庞上洋溢着幸福的光彩。

快乐的时光总是飞快,好像不多时,却已经是日上三竿了,玄鸟也唱累了,就安静下来,蹲坐在黄连木上。女修以为玄鸟在休息,就想回去拿些吃的给它,但是玄鸟却用尽力气,生下一颗巨大的鸟蛋。眼看鸟蛋就要掉到地上了,幸亏女修眼疾手快,跑过去稳稳地把鸟蛋接在了手里。玄鸟深深地望了女修一眼,绕着黄连木飞了三圈,长鸣一声,便又朝着东方展翅而去。

女修静静地捧着鸟蛋,望着玄鸟离去的身影,呆呆地看了好久。

到家里,女修没有告诉任何人早上发生的事情。她把玄鸟蛋小心地放置在案头,然后就焚香沐浴,给自己换了一身正式拜祭时才穿的衣服。都准备妥当,女修又谨慎地把玄鸟蛋捧起,念念有词地虔诚祷告了一炷香的时间。然后,女修就张开嘴,把鸟蛋塞进嘴里,艰难地把它吞了下去。

日子一天天过去,女修的肚子也一天天大了起来。家人很奇怪,就问她是怎么回事。女修摸摸肚子,什么也不说,只露出幸福满足的微笑。

就这样一直过了两百八十多天,女修突然感觉到肚子里的小家伙有点儿过于躁动不安,就赶紧沐浴了一番,静静地躺在床上。而此时,那只玄鸟又从遥远的东方飞来落在黄连木上,守着女修的闺房,引吭高歌,陪伴着女修。

一直到傍晚时分,女修才在剧烈的腹痛之后,生下一个健康的男孩。这个男婴相貌十分奇特,脸色泛青不说,嘴唇还像鸟嘴一样突出。家里人一阵恐慌,都认为这是个不祥的怪物,只有女修心里有数,知道是怎么回事。

女修休息了一下,就艰难地站起来,抱起孩子对着屋外黄连木上的玄鸟拜了三拜,玄鸟似乎心情很好,鸣叫一声,就展翅离去了。女修就给男孩起名叫作繇,字庭坚,也就是皋陶。女修对男孩关爱有加,正是她的精心教育,才使繇最终成为一位学识渊博、明辨是非的人。

也有传说,皋陶是大业与女华的儿子,女华是少典部落的女子,大业娶她为妻之后,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繇,就是皋陶。

但不管是哪种版本的传说,皋陶那聪明过人的头脑和奇特的相貌却是他不变的特征。

皋陶长大了之后,容貌就更加奇异了,那张青绿色的脸庞就像一个削了皮的瓜,而鸟嘴一样的嘴更加突出了。但是他的聪明才智却是毋庸置疑的,也有人说,嘴巴像鸟嘴就是智慧的象征。

皋陶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让舜很是欣赏,于是,舜就重用他来掌管刑法。舜对皋陶说:“皋陶,现在我华夏十分不稳定,外有蛮夷侵扰,内有坏人为非作歹。我命你担任司法官,你要用你的智慧维持好国家的秩序,量刑判罪要让人信服。只有光明公正,才能取得人民大众的认可,我华夏才会越来越强大。”皋陶最初被聘为大理,后来的大理寺就是沿用了这个官职的称号。

自从成为理官后,皋陶就严于律己,兢兢业业,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矩和法令。皋陶指出,要真正履行德政,君王就必须决策英明,而大臣们也要团结一致,谨慎自己的一言一行,持之以恒地提高自我修养。所以,皋陶在推行“五刑”的同时,也大力倡导“五教”。他坚持公正,刑教兼施,要求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会和谐,天下大同。

皋陶最出名的就是他的铁面无私,传说他有一只神奇的怪兽,叫作獬豸。有人说这獬豸类似羊,也有说獬豸更像麒麟。据说獬豸只有一只角,全身长满黝黑的毛,双目炯炯,十分聪明有灵性,听得懂人语,能分辨曲直、确认罪犯、识忠辨奸,而且从未出错。每当皋陶对自己的判决犹豫不决的时候,他就将这神异的动物放出来。如果那人是真的罪犯,獬豸就会用角顶触他;如果无罪,獬豸就不碰他。如果人们发生争执,獬豸也会把角指向无理取闹的一方,甚至有时会把罪恶深重的人顶死,让有罪之人都害怕不已。

在皋陶为大理的时期,天下之大,居然没有一处冤狱。那些卑鄙小人、作奸犯科之徒都非常畏惧皋陶,纷纷改邪归正,个别怙恶不悛的则远走高飞,天下恢复了太平。舜帝极为欣赏皋陶的成就,就把皋赐为他的封地。

这里还有一个皋陶断案的小故事。

这天,皋陶带着獬豸到热闹的集市上巡视,大老远就听到了吵闹声,分明是发生了争执。皋陶快步走上前去,看到一位年迈的女子头发凌乱,躺在一片狼藉的地面上,而旁边,一个无赖正对着女子蛮横地破口大骂。皋陶看得心里着实恼火,不由得怒喝了一声,无赖一抬头看到铁青着脸的皋陶,立马就吓傻了。大名鼎鼎的铁面大理官来了,还有那只奇特的神兽也怒目圆睁地瞪着他,那无赖哪里还能嚣张得起来,他吓得腿一软就跪在了地上,连连骂自己,向皋陶认错:“大人,我错了,是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敢了!大人饶了我吧,我再不敢欺行霸市了!”

皋陶不理会无赖捣蒜一般的磕头,走上前去扶起还躺在地上的女子,轻轻地安慰了几句,才把目光转向那无赖。那威严的目光,竟吓得那无赖不敢再说话。皋陶义正词严地说:“你如果能保证以后不再犯,我就不杀你。”然后,皋陶拍拍还在愤怒的獬豸的头,问道:“你说,我该如何处罚他呢?”

獬豸打了个响鼻,用蹄子在地面上踩出了一个圆圈。皋陶一看哈哈大笑,说:“好,就让你在这圈子里跪上三天三夜不准出来,看你还敢不敢再犯!这圆圈就是你的监狱!”

这就是成语“画地为牢”的由来。而那个圆圈则成了最早的监管罪犯的场所,我国从此有了监狱,并正式流传下来,而创造了监狱的皋陶就被尊为“狱神”。在古代,狱官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参拜狱神,承诺自己会替天行道,好好管教犯人,祈祷狱神保佑自己一切平安。而刚刚被关进来的犯人同样要参拜皋陶,求狱神保佑自己能够健康地出狱;被释放的囚犯在出狱时,也要再次参拜狱神,感谢狱神的保佑。即使是死刑犯,在临刑前,也要参拜狱神一次,求狱神保佑自己早日投胎做个好人,不再受血光之灾。

据说,在舜帝时期,皋陶就想制定两部法典,但是舜觉得这些规则把民众的地位放得过高,而没有顾及帝王的权力地位,就没有答应。直到舜死后,皋陶因为帮助禹当上了中原华夏部落的首领,禹对他非常感激,甚至指定他为接班人。皋陶感到机会来了,就把制定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狱典》刻在树皮上呈给禹看。禹因为治水,对民间疾苦有很深的体会,看了之后就觉得可行,便下令让皋陶实施《狱典》。《狱典》里归纳总结了偷窃、抢劫、奸淫、杀人等多项罪行,并且给予不同的刑法处罚。皋陶也因此被奉为中国的司法鼻祖。

皋陶和尧、舜、禹并称为“上古四圣”,他创五刑(鞭、扑、金、流、死),兴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定五礼(吉、凶、宾、军、嘉),立三德(正直、刚克、柔克),对后世影响极大。禹将他定为继承人,可惜皋陶先禹而去,葬在了六,禹就把英、六一带(今安徽六安)赐给了他的后代。故而六安古时候被叫作皋城。

夔,也是舜帝时期的人物,可以说是我国音乐史上有确切记载的最早的音乐家。与皋陶在法律上的贡献一样,夔在音乐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夔出身贫寒,他的家处于部落或者说是小国的边缘地段。但是贫寒的生活掩盖不住他非凡的音乐才能,夔很小就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长大后,他更是受到舜的赏识,被提拔为乐官,主要管理音乐舞蹈方面的事务。

因为在那个刚刚能果腹的年代,音乐还是一个不很普及的东西,而且比打猎要难学得多,所以虽然音乐舞蹈比较好听好看,大家还是不太乐意学。舜帝让夔教年轻人乐舞,夔很乐意,但是必须要有方法。夔思考良久,找来一个石磬,他按节拍敲击石磬,让大家扮成各种野兽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大家玩得非常开心,也慢慢接受了音乐和舞蹈。

夔不但是氏族乐舞的组织者和指挥者,更是编排者。他利用自己高超的音乐才能,编排了当时最高水平的乐舞——《萧韶》。传说这部舞曲流传到一千多年后,被孔子大加赞赏,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可惜这么尽善尽美的舞曲,如今已经无迹可寻,但这丝毫不会抹杀夔无与伦比的音乐才华。

夔有相当高超的音乐才华,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了许多高水平的乐舞。舜帝对他特别满意,曾很高兴地说:“像夔这样的能人,要办事的话,一个就足够了!”这就是有名的“夔一足”。但是后来人们传来传去,就传错了,说是这位技艺高超的乐官因为只有一条腿,所以才被叫作夔一足。直到后来的春秋时代,孔子才对“夔一足”做出了正确的解释。

夔的后代都以夔为荣,就用他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即夔姓。毕竟夔原本就是指龙形动物,据说还是黄帝族的图腾龙的分支,以它为姓,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