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茶色的茶馆

在春深——有茶生活 作者:经典文库编委会 编


茶色的茶馆

邸玉超

在我的思维中,茶馆是茶色的,与历史的颜色相仿。

中国人喜欢喝茶,精于茶道,因而茶楼茶馆的历史就比较久远,茶业就比较繁荣。唐代的茶馆是过路客商休息的地方,宋代成了娱乐的地方,明代品茶方式有了变化:从点茶到出泡,茶馆也兴盛起来。清末的茶馆已见式微,到了民国,茶馆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特殊时期,茶馆几乎绝迹。20世纪80年代初,茶馆才逐渐复苏,9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昌盛景象。现代茶馆与传统一脉相承,但在经营方式和内容上都有很大变化。尤其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茶馆经营有了很大发展创新,特别是在茶文化方面。

四川谚语说:“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茶产南方,南方茶肆自然兴盛。其实北方的茶馆也不少,尤其是北京。

从老舍的话剧《茶馆》中就可以看出旧时北平茶馆的大致风貌。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茶馆里:茶馆里闲人汇聚,山南海北,三教九流。老舍以典型场景、三维时空,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六十多个人物高度浓缩在茶馆之中,全剧没有中心故事线索,三幕之间没有贯穿的情节联系,却结构紧密,起伏有致,凸现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举重若轻地把时代变化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我生活的龙城,也有茶馆。那日路过,顺便就进去了。卖茶的老太太将茶放到我面前的木桌上。茶杯里几朵茶花升到水面,又缓缓地沉下去。杯子把儿上似乎有黑色的指纹,卖茶的老太太用抹布在杯子里拧了一圈,又用凉水冲,但确实没有抹杯子的外部,还有杯子把儿。她倒水极有分寸,茶壶嘴扬起头时,那茶水正好停在一圈暗红的茶垢上。屋子很小,放着两张桌,桌子上红褐色的漆已脱落,依稀可看出木纹。偶尔进来一两个背篼子的,喝了几杯,扔下钱就匆匆走了。从一扇小窗望出去,便是马路,对面是一家冷饮店,茶色玻璃上画着南极企鹅的图案,让人额头感到一丝凉意。路旁有戴白帽子的老太太,在叫卖雪糕冰淇淋,声音很响,坐在屋子里听得真真切切。

这是转了几圈才寻到的茶馆,虽然茶是一般的茶,茶具也不是紫砂或者陶泥的,但喝起来却挺有味,最起码是挺解渴的。那老太太坐在里间的木板铺上,缝着一件旧衣服,看样子是她老伴的。她勾着头,眼睛眯成褶皱;手指关节凸起,僵僵的;手背的纹络中藏着煤灰(想必是煤灰),只是一针一针缝着,一声不响。桌上放着茶壶,自己斟上一杯。好在事情已经办完,多坐一会儿无妨。午后的阳光照在柏油路上,折射的光亮耀眼,一辆辆各种样式的汽车疾驶而过。而这屋子是暗的,唯一使脱皮的墙壁增了些亮色的,是那张年画,年画上画着一个胖小子抱着一条大红鲤鱼,旁书:年年有余。看来,茶馆的生意是不大好做了,人们都在忙,哪有工夫像旧时茶馆那样在这里闲泡呢?再说人们的口味高了,渴了都进那些冷饮店,像自己这样的闲人有多少呢?真想劝劝老太太,现在干什么不挣钱,何必在这“茶树”上吊死呢?夕阳一定要落了,屋子更暗下来。站起身,头险些碰了头顶,缩脖出了门,门外是滚滚的人流和车流。也许,某一天渴了,我还会来,到那时,这小小的茶馆会是怎样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