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96年

记忆中国:新闻串起的历史 作者:李泓冰 著


1996年

自此,作者有意识地抢救性采写了一些年迈的老作家如冰心、巴金、王映霞、苏雪林……

10月7日第5版

鲜花映冰心

整个城市都在忙碌着过节。我们走进了一个小小的花店,为冰心老人买了一束玫瑰。花店的小老板虔诚地说:“我们知道,冰心奶奶爱花……”

爱花的老人正静静地躺在北京医院的一张病榻上。满窗的阳光,满室的芬芳,仿佛抚去了在她眉尖心头堆积的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沧桑,也仿佛在映衬这位世纪老人顽强的生命活力。

这是9月29日的下午。冰心的小女儿吴青将老人从榻上扶起,坐在轮椅上,老人身穿一件撒满细碎白花的紫色布衫,罩着淡灰色的背心,很家常很洁净,给人一种暖和的感觉,她的手柔软而温凉,握在手中有古玉般的润泽。她面色慈和,看人的时候,眼睛里是很深的关切,走近她,如同走进她的《繁星》《春水》……

有客来访。

海外著名华人作家韩素音和她的丈夫陆文星走进病房。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葛佩琳陪同在侧。

“娘呵,你还记得吗?去年他们就来看过你的。”身穿红色运动上衣的吴青唤着妈妈。冰心点着头,颤颤地用手递过一只小锦盒:“这个给你的。”

这是一个用陶烧制的冰心的名片。韩素音赶紧用手接过,感激地说:“太珍贵了!”她也递过一个大花篮:“您的生日快到了,10月5日,我们祝您生日快乐。”

吴青向客人介绍说:“娘的精神今年比去年好。但有的时候心律不齐,心脏不太好,刚才还不舒服呢。”

冰心微笑了,自谦般地喃喃:“还可以……”

韩素音俯身对着冰心,贴近她的耳朵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我们1939年在重庆认识,57年的友情啦!”

冰心说:“对对,这太好了!”

怕老人太累,韩素音夫妇依依不舍地告辞:“Good bye, my dear.(再见,我亲爱的。)”

葛佩琳又向老人絮絮地叙说不久前冰心奖发奖的情形:“在钓鱼台,雷洁琼老师主持……”

冰心和雷洁琼是当年燕京大学的同事。冰心是燕京大学20年代的学生,韩素音是30年代的,葛佩琳是40年代的。这个秋日,师生三代穿越时空,相聚在这间小小的病房。

吴青开始给妈妈做每天的“功课”——做脚操。她把妈妈的脚捧在怀里,轻轻地揉着:“娘,舒服吗?”

妈妈的目光依恋地在女儿身上留连,女儿仰着脸,笑得阳光灿烂……

这样的境界,是冰心一生在作品中营造着、歌咏着的。冰心有福。

作者参与策划并参与了当年人民日报华东分社举办的“华东山海行”大型采访活动,采访组由黄河入海口——山东省东营市出发,开始形成逾万公里的系列采访,分东西两路,东线沿海,西线进山,由北向南同时进行,途经七省市的一百七十多个县市。

10月28日第9版

惊看黄河入海处

黄河口好大的风!吹得尘起云乱,芦花也披靡一片,滔滔黄河却凝滞不动,波澜不兴,像是沉沉地、缓缓地渗入海里去一般。

10月25日上午10点半,我们车抵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靠近孤东的黄河口。

我们的脚下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

十来年前,这里还是渤海湾的一片汪洋,如今厚实的土地上已经矗立起胜利油田的井架、高压线,还有平展展的公路。再往东,黄河还在挟带来自黄土高原的泥沙,以每年沉积出3到5万亩土地的速度,扩大着黄河三角洲的面积。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早已富甲一方,“三角洲=经济繁荣”的公式怎么到了黄河入海处却失灵了呢?东营人告诉我们:一是黄河三角洲还太年轻;二是黄河脾气大,动不动就胡乱甩尾巴,100年里头,大规模的改道就有10次。守着失控的大河,百姓生存已经不易,谈何发展?

离开黄河口不远,有一处小小的院落,挂着“黄河口治理办公室”的牌子。我们停车张望,迎面碰上一位行色匆匆的老人,听人称他“李老头”。一问,竟是这里的治黄元勋李尚林,70岁了,离了休却还在为黄河奔忙,脚上沾满泥的黑布鞋都露了脚趾头。他扯着地图数说黄河,口气亲昵得像数落终于被调教好了的野孩子。“以前,我们是不了解黄河,以为动不得、碰不得,由着它胡闹。其实,黄河才听人招呼呢!现在我们是手牵黄河跟我们走,叫它咋走它咋走!”人工干预黄河入海河道的尝试,在20年中两次获得成功。黄河尾巴稳住了,听话了,东营的发展从此有了无限的可能性。

东营最不缺的就是土地,农民人均达10亩地。可惜,大多是大片大片只长芦草的盐碱地。不过,走进利津县罗镇乡前邵村却别是一番景象。在一个方圆4亩的鱼塘边,记者撒下一把粗糠,一群一尺来长的鲈鱼立即蜂拥争食。紧邻鱼塘,是一块约高出1.8米的“台田”,田里大白菜、萝卜、向日葵、苹果树长得郁郁葱葱。创造出这招“上农下渔”的,是村支书邵云震。挖塘垫田,“台田”中的盐分被雨水淋洗到低洼处,过1—3年,盐度能降低一半以上,变成了高产良田。记者没找到邵云震,他的邻居指着这块地说:“第一年收成不好,第二年好多了。今年是第三年,种啥长啥!”

一路行去,红旗猎猎、农人挥锹的场面触目皆是,这是东营大地更多的“邵云震”正忙着在盐碱地上造“台田”呢。看来,东营600万亩荒地有救。

“东营有石油、有盐卤、有地热、有旅游风光,管住了黄河,三角洲的优势出来了。”东营市市委书记国家森为我们“华东山海行”活动送行时,信心十足。记者问:“那么,二十世纪看上海,看广州、深圳,二十一世纪就该看东营喽?”国家森大笑着说:“正是!”

“切诺基”奔驰在东营宽阔的东港高速公路上,记者议论起“全国的路看山东,山东的路看东营”这句话,觉到了东营的眼光和底气。

挥别了虽然秋风萧瑟,却依然让人感到热气腾腾的黄河入海处,“华东山海行”采访组兵分两路,一路向西南,奔沂蒙山而去;一路向东南,走向胶东沿海。

(与徐冲联合署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