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华传家读本:经典诗词诵读 作者:刘明华 著


本书的结构,经课题研究人员和中华书局编辑部反复研究讨论,确定为目前的呈现样式。排序按抽样统计的数据,篇前有“推荐理由”,说明百年语文教材的入选位次以及简短的入选理由——编者对作品特色的总结。“文化解读”意在从不同角度增进读者对作品的理解。

各种课文的选择,在一百年间,确实是体现了见仁见智。在五千余篇课文中,仅被某一教材选入1次的文章就占了大半(近3000篇),入选2次的有近900篇,入选3次的500余篇。当然,这一类具有“独特性”的课本,往往是早期的真正的“国文(古诗文)”教材,而非语体教科书,其选编标准更是严守古文法之类,有的教材专以桐城古文为其入选标准,极具个性,但事实就是一次而终。这类个性化的选本加大了课题数据统计的基数。不过,这种金字塔式的分布,确实展示了百年来语文课文的选向。简单分析可以看出这样的趋势:

前10位(含并列),18篇。(入选66—32次)

第11至20位(含并列),26篇。(入选31—22次)

第21至30位(含并列),159篇。(入选21—12次)

入选11次40篇,10次33篇后,此后并列的大幅度增长:

入选9次,64篇

入选8次,71篇

入选7次,86篇

入选6次,122篇

入选5次,179篇

入选4次,280篇

入选3次,520篇

入选2次,894篇

入选1次,2965篇

入选12次以上的课文,已超过200篇。

入选9次以上的课文,已超过300篇。

入选8次以上的课文,已超过400篇。

入选7次以上的课文,已超过500篇。

简单分析可知,在抽样研究的课文中,入选7次以上的课文,是总量的9%。算到5次以上,占总量的15%。而排在后四位的入选课文,占总量的85%。一次性入选的,更是占到54%。

鉴于此,在“推荐理由”的排序表述中,本书采用了一个先明晰后模糊的变通方法,故特别加以说明。

入选频次前十位的,明白告知此篇的位次。此后只标明前某某位。入选最多的作品,如《木兰诗》(《木兰辞》),归入一类统计接近70次,在四百种教材中,位列第1。第2位为《登泰山记》,入选49次,是散文第1。《登泰山记》在20世纪的课文中入选散文第1,显然反映了清代桐城派古文在后世的文学教育和文章作法上的巨大影响力。这也十分明确地反映出文学思潮和审美风尚的时代性。好作品必定得到了共识,大量作品多为并列。入选并列为11次的,也有40篇。如按这样的排序,则入选一次的这近3000篇,都会是并列48位。这显然不妥。因而,前30位(含并列)之后,排名做调整,即并列11次和10次者,其排名均为前40, 并列9次者均为前50,并列8次者为前60,7次者为前70,6次者为前80,5次者为前90,并列4次及以后,一律为前100。排名仅是一个参考,提示该作品在百年间的关注度和传播度。

关于定篇,还有一点需要说明。

本书采取的是单纯的诗文入选教材统计,如果考虑到有些课文与经典诗文的相关性,类同期刊论文评价的影响因素,排名则会有一些变化。具体地讲,有些文史名篇,在低年级的教材中,是通过故事的形式展示的。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在低年级教材中会是“渑池会”或“负荆请罪”的故事,而不是原文。假定一个故事算半篇文章,加权50%,就会有新的排序位次。再如《三国演义》之“赤壁大战”及诸葛亮、岳飞、王冕等重要人物,也有讲故事的课文。一部名著,也会有多篇选文进入课文,合在一起按总量计算,则会有《诗经》《论语》《孟子》等排名的变化。有心的读者,可以留意课题后续的研究成果的发布。本课题只介绍诗文篇目的数据。

另外,这是百年教材统计。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是新中国学生使用的主要教材。有意思的是,尽管现代中国百年间风云变幻,天翻地覆,但不同时期的人们对祖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可以达成共识的。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木兰诗》。无论是民国还是新中国的教材里,这篇作品都是名列第1位。在大陆任何时期,即使是20世纪50年代的传统文化教育的低潮期,这首诗都是语文课文的保留篇目,这也说明该作品在中华文化中的巨大影响力。经典,就是这样通过课文深入影响国人的文化素养的。

课文的选择,永远也不可能世世代代一成不变。变的是时代风尚和审美意趣,不变的是文化的本质,是经典的价值。本书篇幅有限,读者时间精力有限,只能在今天的审美标准及价值观衡量下再作选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